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维”评价体系研究
2018-05-14孙莉莉
孙莉莉
本文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出发,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三维”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即事前(条件)评价、事中(过程)评价与事后(效果)评价相结合,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双创教育,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然而,红红火火的双创教育到底效果如何,如何来评价双创教育开展的程度,已有的评价指标选取是否科学合理,这些都是现阶段双创教育开展需要研究的问题。
1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现状
1.1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当中主要采用的是“自己评自己”的方式,通常做法是要求各学校(学院)自行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自评,写出自评报告,提供主要支撑材料。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既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同时高校自身又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评价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以及准确性。
1.2公正性和客观性很难保证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随着国家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加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结果越来越影响到高校地位,因此,各高校在自我评价的时候常常不能客观公正的予以评价,在自评过程中经常是报喜不报忧,进而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甚至发现问题也不能及时加以纠正。
1.3指标体系不完善
高校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设定方面各有不同,走在前列的高校会设置各种评价指标,而某些高校在评价体系方面是缺失的。现有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双创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大赛的数量以及获奖情况、师资队伍建设、双创类教材建设等等。但需要指出的是,类似于学生获奖情况等这些指标反映的都是学生在就业前的能力情况,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学生在校时的表现情况,还应综合考评学生创业后或者就业后的发展情况。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1评价体系构建目标明确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监控,客观地衡量我国各高校各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状态、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不断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2.2评价主体多元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关于评价主体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评价主体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及全面性。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应包括国家、省(市)级主管部门、校级主管部门、院系主管部门以及教师和学生。
2.3指标体系全面化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于在校阶段,学生毕业之后所取得的创业成绩也应该纳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动态追踪学生的毕业后表现,全面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效果。这一指标的设立对于高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大有裨益。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三维”评价体系构建
所谓“三维评价法”,是指将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体系分成三个维度,即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事前评价主要是创新创业教学条件评价,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前提,事中评价主要是指创新创业教学过程评价,事后评价是指创新创业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即条件、过程、效果的“三维”综合评价,从而得到全面、合理、科学、系统的评价结果,引导和促进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宏观调控。
3.1事前评价——条件评价
所谓事前评价亦称条件评价,是指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前的一些准备条件的评价,评价主体应为国家、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目的是考察高校是否具备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条件以及能否保证创新创业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此阶段一级评价指标共分为以下六项。
3.1.1教学安排
创新创业教学安排的测评应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等二级指标。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是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1.2师资力量
拥有一支具备较强业务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效果的保障,因此,对教师的测评是整个测评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影响教师测评的因素通常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能力、创新创业知识背景等。
3.1.3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的评价也是对创新创业教学事前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必须建立与创新创业教学相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法可依,确保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
3.1.4创新创业基地以及实验室建设
校内实验室建设水平是衡量校内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主要指标,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验室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
3.1.5创新创业教学经费
创新创业教学经费充足与否,创新创业教学经费是否能够合理使用,都是保证创新创业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高校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经费保障,同时,各高校需要制定创新创业教学经费使用管理规定,严格监督管理创新创业教学经费的使用情况,做到专款专用。
3.2事中评价——过程评价
所谓事中评价即过程评价,是指高校在切实开展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对于各院系(专业)创新创业教学的执行情况所进行的评价。主要考核的是教学安排执行情况、实训基地使用情况以及实验室使用情况等,校级创新创业教学主管部门应是这一阶段考核的评价主体。在此期间,省市级主管部门应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为了保证事中评价的顺利进行,各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机构,并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建设。
3.3事后评价——效果评价
事后评价也指效果评价,创新创业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意义所在,这也是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评价阶段。在此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创业情况。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类似于学生获奖情况等这些指标反映的都是学生在就业前的能力情况,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学生在校时的表现情况,还应综合考评学生创业后或者就业后的发展情况。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G17DB450)。
(作者单位:沈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