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师生创新式互动研究

2018-05-14盛丽君

知识文库 2018年24期
关键词:师生心理健康心理

盛丽君

近年来,伴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录取类别的多样性,学生质量下降的不可逆趋势已经对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严峻考验。因此,探索创新的师生课堂互动方法,进而解决学生课堂不参与或少参与等问题。分析现阶段国内外研究成果,借鉴优秀教学与研究案例,提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师生创新式互动的几点策略。

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课堂学习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间的互动,这些互动是学生知觉到的课堂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依据教学目标的安排,在教学环境中传达信息、建立情感、思想和人格等方面的交往关系,以保持教學的活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 Wubbels 首次发现师生互动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自此,课堂互动行为被多名学者研究并得到证实其与学生学业成绩存在强烈且持久的相关性。

1.1 教学模式与课堂互动的关系研究

叶冬连等人利用弗兰德斯互动系统,研究了理论课中翻转课堂提高互动效果和教学效果。曾明星等人构建了翻转课堂课前交互式教学模式,提出学生处于交互主体中的核心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资源开发者、学习的督促和指导者,并提出交互式教学实现的路径。徐恩芹认为师生交互整体及各维度均会对网络学习绩效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延长交互时间、引导交互内容对网络学习绩效具有促进作用。

1.2 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

一些教育学界的学者们已经尝试探索影响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因素。Wubbles等人首次运用教师互动问卷(Questionnaire on Teacher Interaction,简称QTI)来测量中学生知觉到的教师互动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蒋桂珍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课堂参与模式与学生的性格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特别是课堂言语活动与学生的性格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吴丽云基于高职生课堂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结论: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激励手段等会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产生积极影响,教学设计、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日常课堂表现占比高等手段会对课堂参与有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水平也会对此产生直接影响。郝一双提出学生固有的行为习惯、“责任固定群体”(专门发言)、自我的专业评估、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学习准备状态直接影响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

1.3 测量工具的编制

多位学者运用各种方法(质性研究、定量研究或两者兼有)评估课堂环境中的互动行为,编制信效度较高的问卷是目前研究课堂互动行为广受好评的一种方法。Leary的人际自查清单(Interpersonal Adjective Checklist,简称ICL)模型分为两个维度:影响力和接近性。影响力维度(主导性——服从性)测量对沟通过程的主导水平,接近性维度(合作——对抗)测量沟通过程中的吸引力或合作程度。根据Leary的互动行为图像表征法,荷兰的Wubbles等人于1985年编制了教师互动问卷(Questionnaire on Teacher Interaction,简称QTI),该问卷最初是荷兰语,后被翻译成英语及其他多种语言,并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Michael Wei等人修订了教师互动行为问卷并测试中国师生互动行为及其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学生更倾向于有领导力、乐于助人、理解他人、给予学生自由和严格的教师,而非犹豫不决、不满意的和训诫的教师。为了深入探究与了解大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与过程,罗照胜等人编制了《大学生课堂参与问卷》。该问卷共包括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维度。

1.4 师生互动模式的形成

叶子等人综合已有的研究结论和理论成果,基于长期跟踪研究与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师生互动模式的形成有四个阶段:相遇与初步认识——选择与初步确立;调整和适应——基本成型;连续性影响——形成和习惯化;网络化影响与在场效应——互动氛围形成和模式强化。

以上的研究结果多以高等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境为研究对象,较少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这门特殊课程的师生互动行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列入公共必修课。然而课程考核方式多类似于考查课——没有考试试卷,期末只需要上交一份论文作业。因此不少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看做“休闲放松课”,在心理课上发呆、玩手机、瞌睡。如何在高职心理课中设计创新式互动方式成为了该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生源逐年紧张,生源质量呈现断崖式下滑趋势,如果仍然用以往的讲授教学法,教师的信息输出与学生的信息获取呈现不对等的“脱节”现象,通常表现为学生听不懂,老师讲不深,课堂无互动,继而出现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习动机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的心理课程大力倡导改革,课程既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理论或教学成果,结合心理课授课经验,提出几点师生互动策略。

2 高职心理课师生互动策略

2.1 转变考核方式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期末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线下课程即课堂情境中完成的教学占12个课时,线上课程为学生们自主在网络上完成。期末成绩如果单一由论文写作或者闭卷考试这样的终结性评价决定,那么学生极有可能在日常性教学过程中懈怠,不配合课堂活动的开展。所以教师需要从第一节课不断强调平时课堂互动的重要性。目前以平时60%,期末40%的比例分配我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分数构成比重。

2.2 改善提问类型

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课后完成背诵任务,因为专业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学习中如果一个环节脱节,很可能后续的知识点都犹如天书。学生在必修课中很难表现得像专业课上一样,记笔记,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如果教师仍然倾向于设置开放性问题,问:“心理咨询遵循的原则是?”那么学生几乎无法复述这些原则。所以如果老师转变提问方式,用选择题代替填空题就会降低了问题难度,带来更多的课堂互动。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心理咨询遵循的原则有A保密B助人自助C平等D非价值判断,大家认为答案是什么?这是一道多选题”。

2.3 活用教学“神器”

当前,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屡禁屡现,老师不妨变废为通,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处理课堂中的互动问答。例如,我校使用的蓝墨云班课手机APP,软件具有课堂签到、课堂举手举手、课堂抢答、课堂选人、小组评价等功能。灵活运用手机,巧妙地解决了课堂提问无人回答的窘境,也营造了课堂学生积极参与的活跃氛围,更让手机这个课堂“障碍”变为课堂教学“神器”。

2.4 小组完成作业

高职生多有学业成绩受挫经历、学习兴趣严重不足现象、自卑心理。教师发起课堂提问时,不少同学十分抗拒群体性的关注,即使自己心中有正确答案,但是因为在乎外界评价,不希望自己成为“一枝独秀”或所谓的“出风头”,他们也选择和班集体其他同学一样保持沉默。将班级成员按照每组6-8人的数量提前随机分好组,多次布置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任务,并强调任何一位同学发言都会算作小组的集体得分。教师用小组荣誉替代个人“出风头”会使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互动行为。

2.5 巧用课堂游戏

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想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拉扎鲁斯的娱乐放松说表明游戏是源于放松的需要;弗洛伊德的游戏补偿说提出游戏是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的手段。很多游戏不仅适用于儿童教育,同样,也适用于高职心理课堂,因为高职生也有爱玩的天性。心理课程设置游戏环节提高课堂回答问题的随机性和趣味性。例如击鼓传花,五子棋,点兵点将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小游戏。它们无一例外地运用“运气成分”决定哪位同学当选为回答问题者,这也巧妙地替代了教师课堂点名决定哪位同学发言。游戏环节既可以调节课堂沉默的氛围,也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心理学中的“延迟满足”指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保持期待。教师控制游戏时间和游戏进度,利用短时间高频率的方式安排课堂互动游戏,正体现了延迟满足的心理。例如同一游戏被分割为多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游戏选中需要发言的学生,下一阶段的游戏则重在为团队的课堂表现加附加分。学生在多阶段的游戏教学中始终期待、保持好奇心,保持浓厚的兴趣。然而这种教学设计对教学时间安排和教师的课堂互动管理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6 即时、反复鼓励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依据该理论,当学生回答问题后立刻记录下互动同学的姓名,并给予即时鼓励——平时互动行为较多的同学会增加期末成绩——有助于激发学生做出更多的互动行为。斯金纳还总结说如果在一个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会削弱。因此如果学生的互动行为没有多次受到老师充分的关注和表扬,学生便会放弃这个良好的努力。这便要求我们当学生回答结束时,无论对错,先对他的互动行为给予口头表扬,并请班级同学鼓掌以示鼓励。此外,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心理学是见仁见智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知识点很可能是一种现象由多人用多种理论解读,也可能是一种理论阐释多种现象的发生。心理学区别于很多专业科目中的既定性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对学生反复强调答案并非只有一个,大家回答的关键在于将想法表达出来,多用鼓励与引导的方式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心,自信心也对增加课堂师生互动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總结而言,重视探索课堂师生互动模式,以心理课堂为主阵地,采取师生面对面近距离的接触,因为课堂互动是个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教师反馈,学生运用,教师再提问学生再回答的良性循环过程。正值00后步入校园,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视野势必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既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时刻准备接受创新风暴的挑战与洗礼。心理健康课教师必须采取创新式的师生互动策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高职心理课堂师生互动性,带领学生共同体会创新式心理课堂的独特魅力,将高职心理健康课建设成为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于一体的有效课堂。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处))

猜你喜欢

师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心理小测试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