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音乐元素与钢琴艺术融合刍议
2018-05-14张葵葵
张葵葵
引言:戏曲一向以中国音乐“精粹”为名,兼具多种表演形式深受大众所喜爱,表演过程中更是深入涉猎其他多种类型的音乐表演,所以无论是表演形式上还是音乐艺术上均具有深厚的启迪性、借鉴性意义。钢琴艺术这一具有西方艺术形式音乐的出现,也是戏曲音乐艺术文化拓展的体现之一。借鉴中国戏曲精粹加以钢琴特有的艺术魅力,让钢琴表演艺术被笼上中国音乐之美,极具探索性。
1 戏曲略谈、素材分析
历经几多发展,我国戏曲无论形式还是艺术魅力均迎来新的发展“春天”,不仅体现在戏曲艺术本身的积极进步,更体现在其艺术因素的扩展、应用和创新,期间尤以钢琴艺术为要点。谈及戏曲艺术因素应用于钢琴艺术,不得不谈及《红灯记》,该作品具有标示性、代表性,可以说是钢琴艺术在中国“戏曲化”新发展的“滥觞”。紧随其后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类似作品,均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作为引子,将钢琴艺术融入人情世故、社会风貌中,《皮黄》《翻身的日子》等一系列作品正是最好的反映,其后更多类似作品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
钢琴艺术传入中国并被广大艺术家甚至群众所认可,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异国文化的接纳与欣赏,但是戏曲艺术的融入、创新,这更是一种世界文化的相互承认、接受和融合进步的展现。对更为深广的意义层面而言,既有利于钢琴的中国化,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戏剧戏曲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全球化。所以,当下中国对钢琴艺术的新式发展是艺术上的进步,更是一种冲破政治、经济、国际隔阂的文化认同,而这种趋势还将伴随社会进步、科学发展、观念更新而更加火热。
2 琴曲结合、曲调节奏融合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宝藏,尤其历经多个时代、多代才人的发展,戏曲艺术在具体的曲调、样板、曲风等多方面呈现出“日新月异、去粗取精”的现象,这也给钢琴艺术发展提供极为丰厚的借鉴素材。在进行钢琴曲调创作时,我国艺术家将我国特有的民风、国风、民族基调、情感等特有元素按照戏曲曲调展现技巧深入其中,使之与西化钢琴曲调“合二为一”,达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在唯美曲调中又能够窥见中国民俗风情。
例如在《翻身的日子》这一曲目中,创作人储望华积极创新,根据其创作曲目的属性、特征及其思想风情等进行改造,最终于曲目的第二部分内容中巧妙融入了山东特有剧目——吕剧曲调因素,这为《翻身的日子》增添了更多艺术色彩,更为大众所喜爱。另外储先生还特意将戏曲中特有的顿音等艺术手法融入曲中,更添此曲北方豪辣浩烂之风情。除此以外,在谭盾先生所创作的《看戏》中将钢琴艺术与湖南花鼓特色融合,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艺术魅力再升一级,模仿花鼓戏中锣鼓的声音,使作品很有谐谑曲风趣生动的感觉。
3 琴曲结合、戏曲结构融合
戏曲在中国不仅具有各地方的自我特色,更为特色之处在于各地方所有戏曲更是拥有十分丰富的自我构造色彩,尤其是曲体结构多变、复杂,例如我们常见的曲牌、板式等均属其中。曲牌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利用曲调的多样化和剧情人物的构设多样化展开创作,从而塑造出剧情所需要的多种人物形象与高低起伏不一的剧情。而板式亦可根据戏曲所需进行多样化变换。但是无论是曲牌体还是板式体,在钢琴艺术中均被借鉴并取得较为可观的成果。
例如,陈培勋先生创作的众多艺术佳曲中的《卖杂货》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卖杂货》实际上是南粤小剧,但陈培勋先生独创一格,将钢琴弹奏艺术融入到该曲的创作中,很好地丰富了剧情,并在曲体上也具有了创造性的发挥。如第二段的创作中,陈先生便以支声性手法融合复调展现技巧,将曲调丰富化、易于模范化。
若说到曲体技术的变化与创新式使用,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献》这一著名曲目,作者在进行曲目的创作时,十分巧妙地将戏曲艺术所具有的曲体特色微妙地转移至钢琴曲中,或添加、或融合,使之具备钢琴式板腔体的形式,这为这首经典曲目增添无限探索意味与文化元素,使原本单一化、俗套化的剧目变得十分丰富、活泼,更加易于大众接受。
总之,无论利用哪一地方性的哪一种戏曲剧目,无论汲取其中哪一种戏曲元素,终究都是戏曲艺术升华、发展的体现,亦是钢琴艺术中国化、国际化、多样化的有效性体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并非偶然,但是如何做到化外为我用,戏曲元素的融入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极具冲击性的更新与艺术变革。在这一时代性召唤的引领下,创作者作为钢琴艺术的生产者,务必需要拥有极为高超的艺术融合力和欣赏力,要能够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有所深入,在两种文化中间去寻觅最为合适的接触点、交接点,以此作为自我创作的依据。另外,对于音乐艺术文化的融合性发展,还应具备一定的全球性艺术眼光,即能够深入研讨,发现更为可观的发展点。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