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让课堂教学更有品质

2018-05-14蔡吴军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效深度探究

蔡吴军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思维活动的动力来源,是师生对话的主题,问题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轨迹,影响着教学进程,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与广度,更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 探究 高效 深度

引言: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授之以“渔”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如果教师将数学知识、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理解不透,而且不善于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多次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问题”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我们看电影或电视剧,常常被情节吸引,一定要看个水落石出,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某种愿望,我们希望,作恶者受到惩

罚,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善有善报,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有这种愿望,情节正好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愿望,才会被情节所吸引。教学设计和情节设计应该是同一个道理,只要问题情境设置合理,就能把埋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愿望激发出来。

案例1在《分段函数》课堂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本周末我准备去购物,鹤山的大润发超市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鹤山的人人乐超市优惠政策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以减100元。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到哪家超市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有的同学说去大润发超市,因为我花不了500元,有的说去人人乐超市,因为人人乐超市买的越多越合算。有的说要看情况,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此时,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愿望也就被激发出来,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并用分段函数的思想解决了此题。

二、问题导学,让课堂教学更加自然、简单、高效

问题导学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本质,设计好问题,用问题的形式组织处理教材,引导、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得知识,提升能力,真正体验如何思考,如何发现,如何反思,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数学的课堂教学将会更加自然、简单、合理、高效。

案例2在y=Asin(ωx+φ)图像与性质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导学:

问题1函数y=sin(x+φ)的图像与y=sinx图像有什么关系?

问题2函数y=Asinx的图像与y=sinx图像有什么关系?

问题3函数y=sinωx的图像与y=sinx图像有什么关系?

问题4函数y=sin(ωx+φ)的图像与y=sinωx图像有什么关系?

问题5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与y=sinx图像有什么关系?

(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将问题具体化:函数y=sin(2x+π3)的图像与y=sin2x图像有什么关系?)

通过问题导学,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容易处理的问题,因而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现实,并始终处于他们最近的发展区,这就使课堂教学达到自然、简单、合理、高效的境界。

三、问题探究,让课堂教学更有深度。

波利亚说过:“学习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质与联系”。数学探究活动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准确把握学情和深刻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开放性的、能对学生思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活动中,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各种观念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深刻性,更对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有帮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帮助,进而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案例3 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过定点证明题:不论m为何值,抛物线y=x2+(m?1)x+m+1(m为参数)恒过一定点,并求出定点坐标。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师:同学们先说说你们的想法,好吗?

学生A:我是这样想的:假设原抛物线系过定点,则对于抛物线系中的任意两条抛物线的交点即为定点,于是令m=1和 m=1时得到方程组{y=x2+2y=x2?2x,解得x=-1,y=3。所以拋物线系y=x2+(m?1)x+m+1(m为参数)恒过定点(-1,3)。

师:说的很好,那么大家认为A同学的这种证法对吗?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学生B说:不正确,他说的方法很好,但是做得不是很全面。如果m取-1、1以外的值呢!能否也保证其他的抛物线也过此点呢?所以,应该补充说明一下,将点(-1,3)坐标代入y=x2+(m?1)x+m+1,得0? m=0恒成立,故问题得证。

师:B同学补充的很好!AB两位同学通过参数值为研究定点问题的方法,称为特值法。它体现了先猜测后证明的数学思想。这两位同学说的方法很好!那同学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呢?

同学们在下面分组互相探讨,然后有同学举手了。

学生C说:可以将抛物线的方程按m进行降幂排列,得(x+1)m+x2? x?y?1=0,因为上式对m∈R恒成立,即关于m的一次方程的解集为R,所以由方程{x+1=0x2?x?y?1=0(1)解得x=-1,y=3,所以抛物线系y=x2+(m?1)x+m+1(m为参数)恒过定点(-1,3)。

师:C同学说的方法很好。上述证法需要考虑方程组(1)是否有解,若有解,则曲线系恒过定点。下面把此题改动一下,大家看该如何解决?

求证:不论m为何值,抛物线y=mx2+2x+m+1(m为参数)不过定点。

于是,同学们探索的热情高涨了起来,有的同学还争论的面红耳赤,似乎有了更多的发现。

学生D说:和C同学说的方法一样,只不过所得到的方程组无解,所以抛物线不过定点。

师:D同学说的很好。上述证法需要考虑方程组无解,则曲线系恒不过定点。那么若该方程组有无数解,则曲线系可化为形如f(x,y)g(m)=0形式,结论会怎么样呢?

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后,说曲线系是一条与m无关的曲线。

师:很好,针对上述情况,同学们归纳一下,可得出什么结论?

此问再次激发了同学们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不多久就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学生EC说:一般地,对于所给出的曲线系F(x,y,m)=0(m为参数),若能化为m的降幂排列形式,即f0(x,y)mn+f1(x,y)mn?1+…+fn(x,y)=0,则曲线系F(x,y,m)=0(m为参数)过定点问题转化为方程组f0(x,y)=0,f1(x,y)=0,…,fn(x,y)=0,是否有解的问题。

若方程组有解,则曲线系恒过定点,且方程组的解即为定点的坐标。

若方程组无解,则曲线系恒不过定点。

若方程组有无数解,则曲线系是一条与m无关的曲线。

(教室里马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赞赏!有羡慕!有振奋人心的學习热情!)

师:EC同学说的太好了,归纳的很全面,很完整。那么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否也成立?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好好思考,好好地研究。(设置课后探究问题,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让学生的思考无处不在,让学生的思维时时刻刻都能得到提高)

四、问题质疑,让课堂教学来一次升华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数学经验或一个技巧,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更要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来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提出大胆的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重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背景,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使数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之外,同时,在数学学习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地将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者产生新的联想,使他们能自主提出问题质疑,课堂教学也将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结束语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源于问!问题是数学和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变“习题”为“问题”,变“讲授”为“悟道”,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推动,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悟出学习之道,提高数学素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有品质。

参考文献:

[1]斐光亚.情境、意境和语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7(7) : 1.

[2]丁菁.培养数学探究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7(11) :6-9

[3]王开林.让数学核心素养根植于课堂[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7(11) : 10-13

[4]赵月灵.促进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7(6) : 16-17

猜你喜欢

高效深度探究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设问引导探究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