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2018-05-14张文莉
张文莉
【摘 要】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主要通过带领幼儿做游戏这种方式展开,游戏在幼儿的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采用科学合理的游戏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朝着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从而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发展,为其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运用科学合理的游戏进行教学,可以让幼儿开心快乐地学习成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幼儿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发展。本文通过研读已有学者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了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措施,希望为相关幼儿教学人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上也能够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活动 幼儿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 对策研究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其言语表达、逻辑思维、与人沟通交流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等都与其在幼儿时期进行的相关活动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严重者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社会各界要加大对幼儿教学活动的关注,以便于促使幼儿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对孩子思想启蒙时期,即幼儿时期格外关注。但我们不容忽视的是,虽然家长对孩子的幼儿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由于这些家长并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致使幼儿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有甚者对幼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时,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便于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在幼儿阶段,儿童往往具有活泼好动、无法专注于一件事的特点,此时的幼儿往往对游戏活动很感兴趣,通过游戏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在最大程度上集中注意力。学习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身心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幼儿游戏活动,以便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研究
笔者通过归纳总结相关学者的文献以及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归纳总结了有关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措施。具体而言如下:
1.家长和幼儿教师要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形成遵守相关规则的习惯
在幼儿阶段,儿童尚处于成长阶段,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幼儿对规则并没有强烈的遵守意识,大多数都是将自己作为核心来做出一定的行为表现,在开展集体活动时,幼儿在最初阶段不会与人分享,而是习惯性地进行争夺以便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幼儿时期是培养儿童形成遵守相关规则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关键期,设计科学合理的游戏活动,并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游戏规则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引导,使得幼儿从小就能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幼儿园中幼儿往往会出现争抢某一样玩具的现象,教师针对此现象,应该设计科学合理的游戏活动,为每位幼儿制作印有自己名字的卡片并将卡片发放给幼儿,让其在早上到幼儿园时将印有自己名字的卡片粘贴到今天幼儿所想玩的玩具上。这样在游戏玩耍时间,可以告诉幼儿要按卡片的顺序依次进行玩耍,并限制玩具玩耍的时间,在幼儿自己玩耍玩具的规定时间内,其他小朋友不能抢夺玩具。通过这一游戏活动的设计,幼儿可以直观感受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在其脑海中形成这样的意识,从而促使幼儿遵守相关规则的习惯的养成。
2.家长和幼儿教师要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形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可以文明礼貌地进行日常活动,则幼儿会获得周围人的赞美与表扬,这对于幼儿来说可以建立强烈的自信心。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要着重关注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相关特点以及每个幼儿不同的性格,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以促使每个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可以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例如,可以在家里模拟去商场买衣服的场景,家长和幼儿选择家里的相应衣物,摆放在合理位置并标明价格,由家长饰演售货员的角色,幼儿饰演顾客的角色,进行相应的场景模拟,并在此过程中使用诸如“您好,请问需要什么服务?”“谢谢您的帮助!”“欢迎下次光临”等文明礼貌用语。经过这样的场景模拟之后,在下次去商场买衣服时,可以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与售货员进行交流,将以前练习的场景在实践中还原,以便于幼儿更加深刻地领会。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3.家长和幼儿教师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形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虽然个人能力的提升不可忽视,但是随着社会分工趋势的日益加强,个人的团结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并将对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注意对幼儿团结协作习惯的培养。在现在的家庭生活中,大多数家庭将孩子作为唯一中心,孩子可谓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大多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具体表现为对教师开展的集体活动没有高涨的热情与积极的参与欲望,更不会与人分享自己喜爱的事物以及与人协作完成一项任务。针对这样的情况,幼儿教师可以定期开展适合于集体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并引导所有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这项游戏之中,从而使得幼儿学会与他人进行团结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团结协作习惯。例如,幼儿教师设计“螃蟹抓小虾”的游戏,并尽可能让所有幼儿都参与其中。在这场游戏中,可以将班级内的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让幼儿自己选择螃蟹、小虾和石头的扮演者。当“螃蟹”抓捕“小虾”时,“小虾”可以选择逃跑,也可以选择藏在“石头”的身后以便不被“螃蟹”抓住。幼儿通过对“螃蟹抓小虾”游戏的参与,可以深切体会到,对于“螃蟹”来说,只有进行通力合作才能将“小虾”抓获,而对于“小虾”和“石头”而言,二者只有合作,才能阻止“螃蟹”对“小虾”的追捕。通过这一游戏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在体会游戏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在无形中也树立起了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合作的意识。
4.家长和幼儿教师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幼儿所处的独特成长阶段,身心发展极不成熟,只能通过直接的生活体验来获取对事物的一些基本认知,尚未形成进行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需要家长、教师等人进行正确引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幼儿出现一些问题时,家长甚至是教师在幼儿尚未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前已经为幼儿的相关问题想好了解决措施并付诸实践,长此以往,幼儿的独立思考意识与能力将被家长和幼儿教师所扼杀,这对幼儿将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对此,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以便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分析、解决问题,防止问题的扩大化。但家长和教师都要注意,在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时要遵循适度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而使得幼儿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三、结语
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并且这项任务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家长、幼儿教师和学校要不断学习、长期坚持,并结合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每个幼儿不同的性格特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方案,使得幼儿不仅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而且使得幼儿形成在遵守规则、讲文明礼貌、团结协作以及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以后幼儿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一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师凤兰.论如何通过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速读旬刊,2016(4).
[2]王冬英.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交往行为习惯策略的研究[J].教育,2017(3):00288-0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