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乐在读中
2018-05-14黄帅
黄帅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反复强调了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精神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才会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如何让学生乐在读中?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兴趣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现代社会电子产品声光色影俱全,尤其是电视、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的学生与其已经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了。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让学生们远离电子产品,乐意和书交朋友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不知不觉改变人,塑造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发动一切力量,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帮助他们尽快驶向读书的快车道。
首先,设置班级“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学习都挺重视的,据调查,班上每个学生手里最少都有十几本课外书,但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有的迫于家长压力,草草翻阅,敷衍了事;有的干脆摆在书架上作为装饰。于是我就想,何不将学生的图书集中起来,组建一个班级“图书角”,发挥图书应有的价值,让全体学生都来关心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群体阅读”的风气。在班内做好动员工作,同学们兴致高涨,纷纷“捐献”出自己的图书。为了方便管理,我规定,图书还是自己保管,每人每周带一本图书放在图书角,一周更换一次,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图书角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作为老师,我也和学生们一起借书、看书,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风气。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课余时间打闹的孩子变少了,手捧书籍的孩子日益多了起来。
其次,充分利用教室的走廊和墙壁,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利用的角落。在这些地方,悬挂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画像;书写名人语录;经常出读书专刊等。当学生们读着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外知识时,对书籍就多了一份亲近,可能就会捧起一本书去体验读书的感受呢。
二、开展活动,稳定兴趣
小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保留时间不长。为了稳定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课外书爱不释手,我们班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愿意长久地徜徉在书海之中。
1.微信三分钟
现在我们的班级都建有微信群,让家校互动更为方便、快捷。于是,我每天晚上让学生们抽出三分钟时间,在班级微信群里展示自己的讀书情况。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不拘一格。可以读一读美文的片段,背一背国学经典,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书中人物等等。刚开始,只有个别胆子大表现力强的学生积极参与。为了让全班同学对这个活动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参与热情,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每天轮流在微信群里发视频,然后我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耐心地指导和积极地评价。慢慢地,视频中的孩子们越读越起劲,越说越精彩。这项活动已经成为我们班每天的保留节目,在我们班掀起一股阅读狂潮。
2.班级故事会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为此,我们班定期举行故事会,有时是教师专场,有时是学生专场,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或复述,或猜结局,或续编,或表演……大家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吸引力,主动去进行阅读,不知不觉中增加了阅读量,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们乐在其中,从而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3.知识竞赛
为了把课外阅读引向更高层次,充分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每学期期末时,我都在班级中开展“课外知识竞赛”活动。活动中的所有内容完全需要学生运用课外积累来完成,课外阅读量越大的同学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的效果也得到强有力的巩固。
三、评价激励,强化兴趣
有竞争才有上进心,有上进心才能有进步。对学生的评价能否及时跟上,是决定一项活动能否长久坚持的关键。首先,学生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我会根据字数奖励小红花贴到“笑脸榜”上,定期公布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然,学生读完一本书,我都要随机抽考,看他们是不是读有所得,不光看数量,还要看质量。其次,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表彰,授予“读书大王”“阅读之星”等称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级里课外阅读的兴趣高涨。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才会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让我们每一位老师,以引领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尽请畅游为己任,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书为伴,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