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2018-05-14陈洁茹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一是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不统一,三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环境欠佳,四是尚未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五是没有完善的质量监管制度。然后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最后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学生个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社会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三位一体 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陈洁茹(1985- ),女,江西瑞金人,江西传媒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江西 南昌 33000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6-0060-04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国内外很多研究者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纷纷针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展开了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率先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他认为科研领域与产业领域可以实现有效结合,并将自己的观点贯穿于教学实践,为美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2002年,教育部确立了9所高校为创新教育试点院校,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在此之后,有更多的高校投身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活动中。很多高校创建了创业孵化基地和开通了大学生科技平台,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这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产业领域的转化。但是,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往往对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创新创业缺乏相应的兴趣。有的学生虽然有创新创业的欲望,但是厌烦相应的实践活动,认为创新创业很简单,不需要进行相关培训和实践。有的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自信心不足,同时又难以通过畅通的渠道获得一定的帮助和引导。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不统一。因为培养目标的差异,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以及学分分值分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有的高校不仅要求学生参加培训课程,还要求学生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或者学校举办的相关比赛等,如此才能获得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有的高校将学生的创新成果或者专业技能成绩也算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像计算机成绩、英语成绩等。三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环境欠佳。目前高校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严重匮乏,接受过创业训练的教师数量较少,再加上受经费、场地等限制,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四是尚未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一般课程不同,需要采取新的教育方式。但是,部分高校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课程比较单一,授课不系统、不科学,造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不佳。五是没有完善的质量监管制度。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让学生修学分。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管制度不完善,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不仅包括独立性、成就导向、冒险性,还包括意志力、自信心和知识积累。独立性指的是具有自主思考和行为的能力与人格,既不对外力表现出依赖性,也不接受外力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创业者渴望独立性这一心理需求最为强烈,也最能引导创业者做出创业行为。成就导向指的是不墨守成规,不断挑战,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达到最高水平。冒险性指的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压力也要努力去改變。意志力指的是创业者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强大毅力以及抗挫折能力。自信心指的是自己对自己有强烈的自信,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一定会取得胜利,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评价。知识积累指的是创业之前积累起来的有助于创业行为的各种知识,如计算机操作知识、英语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以及创业基本知识等。

(二)学校因素

高校要专注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强大的心理素质与优秀的人文素质,更离不开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创业必备的能力。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逐渐对创新创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创新创业。高校要利用自身条件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由家庭、政策以及社会认可因素组成。家庭因素指的是大学生所在家庭其他成员是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持鼓励态度,以及自身是否有过创业经历等。政策因素指的是政府是否颁布实施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是否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一定的优惠条件。社会认可因素指的是各社会主体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表现出来的态度等。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在资金和经验上都存在不足,需要社会和家庭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支持,特别是政策支持。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如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以及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是免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建立由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一)学生个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1.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首先要对创新创业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实施创新创业行为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综合分析内外部因素,准确把握创业优势,制订创业计划等。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具备坚强的性格和百折不挠的勇气,这样遇到挫折之后才不至于灰心丧气;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形成健康心理;要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必须承认,创新创业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很少有一帆风顺的,因此,创新创业大学生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具备面对挫折的勇气。假如大学生没有做好创新创业的心理准备,就有可能在创业过程中被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导致一蹶不振。

2.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大量事实证明,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就必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要想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就必须重视课堂学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图书馆以及社团活动的作用。大学生一旦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了法律问题、国家政策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可以利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为自己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大学生经常参加社团活动,也能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更能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除此之外,大学生通过与商业人士沟通,自身的视野会更加开阔,知识结构也会更加完善,从而更容易在创业活动中获得成功。

3.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如科技竞赛、勤工俭学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研究发现,实践活动对提高大学生能力所产生的作用最大。大学生在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多询问、多检验,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同时,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大学生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将来自己真正创业做准备。

(二)学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第一,高校应将创业学基础、创新课程等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课程引入公共选修课,使大学生具备创业基础知识。第二,高校应设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课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第三,高校应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应从实际出发,指导大学生参与简单的创业实践,如介绍学生在创业者的企业实习等。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师资队伍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为创新创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学术会议,以及去优秀企业学习,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另外,高校也可以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或创业成功人士为大学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只有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师与企业优秀员工及创业成功人士的有效互动交流,才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高校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例如,高校可以举办各类知识竞赛、创新能力竞赛等,以及为大学生开通专门的就业创业论坛。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4.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为了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高校应该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从资金上支持市场前景广阔的创业项目,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场所,还可以从技术上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指导。高校也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奖励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只有激励机制完善了,才会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才会使越来越多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三)社会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1.加强创业集群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在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的重要实践平台。创业基地不仅从场地、设备等物质条件上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还能有效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政府应尽快推进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建设,使其成为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成为科技成果及时转化的重要基地;加强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创业集群建设,集聚社会资本,形成创业集群效应,从而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2.优化创新创业融资体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创业资金不足,假如大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那么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必然会上升。政府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引导社會资金参与基金的设立;提高小额贷款额度,适当延长贷款的偿还期限;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银行、天使投资人、行业协会等组织为大学生提供资金扶持;健全大学生创业的贴息补息政策,对于毕业后未就业但积极参与创业培训的个人和个人收入低于最低工资的创业者予以补贴。

3.搭建公共专业服务平台。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综合性服务。例如,建立省级、市级大学生创业项目库,并丰富其中的项目种类和数量,提供项目推荐、指导、评估等服务。同时,建立相应的专家库、经验库,对缺乏经验的大学生提供专家引导和帮带的实质性服务。

4.理解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据调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父母的职业及价值观、家庭收入、家庭支持程度等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显著。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家长要转变思想观念,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子女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同时,既要从生活上多关心子女,也要为子女的创业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另外,父母还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为子女的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以解决子女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晶晶,何云峰,马瑞燕.农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4(09).

[2]何婷婷,高彦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

[3]陈广正,陈钧试.论非正式学习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6(10).

[4]刘明,王渤,王杏周.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多层次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

[5]周全,程国富,肖金华,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9).

[6]钟燕瑾.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3).

[7]李双寿,李乐飞,孙宏斌,等.“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8]杨兴坤,王英.论三位一体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6(17).

[9]盛兰芳.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跟踪研究[J].教育评论,2016(9).

[10]朱丽叶.知识结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的影响——基于广东九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7(3).

[11]杨晰策.论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17(6).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