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段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例谈

2018-05-14郭柱流

考试与评价 2018年3期
关键词:低年段计算教学有效策略

郭柱流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一直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正确而熟练的计算能力也是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显而易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版,不但计算教学课时逐步减少,计算练习难度和深度也逐步下降,而且还对计算教学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如何捍卫计算教学的重要地位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低年段 计算教学 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把运算能力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并由“双基”的课程目标层面提升到“四基”课程目标,从而使计算教学更有效的得到落实。《新课标》还明确: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要求计算方法合理、运用灵活,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适时口算、估算、笔算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运算能力。同时《新课标》更加侧重于加强学生体验计算对生活的意义,并能用计算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如何跳出传统的计算教学束缚,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我做了以下的探讨:

一、联系实际,感知计算

传统的计算教学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实际的操作方式则为题海模式“熟能生巧”,会使学生有种“枯燥无味”的感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的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新知识与生活情境越接近,学生就越容易接纳,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尤为突显。为此,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的内容生长点及延伸点更应立足于生活实例,适当运用数学计算技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计算在生活的重要意义及价值,是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5页的内容。课本例题并非直接出示例题:42÷2,而是用植树造林情境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之笔,学生在已有的双基条件下,老师本来可以通过极其简单的方法去引导一下学生,从高位算起,商在哪,并通过直接呈现的方式让学生记忆每一步书写出现的积的意义,说说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一系列机械化的大量练习,大功告成了。但课本并非这样安排,还有后继教学:256÷2,256÷6的计算教学新授,也镶嵌在“相册整理”这一生活情境中。情境事例的出现,意义不仅在于学生们能愉悦的进行思考与计算,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生活与数学计算在无形中架起一座“宽广”的桥梁,感悟成功计算的带来的喜悦与意义。

二、明晰算理,优化算法

运算能力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并明确只有牢固地掌握好算理才能更准确的在运算中运用算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表达得更加具体: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地运算途径称为运算能力。因此算理与算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最核心部分。居于这样的定位,计算教学除了“快、准”这两个衡量的维度之外,还应该做到循“理”入“法”。

算理是有效实施运算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核心,算法是学生计算学习的支撑。“算理”是“知其所以然”,计算教学想要达到“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就要做到“理法” 相融。因此,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条件、探究方向、设计最优程序使运算合理,优化。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的《笔算乘法》例一的中: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有多少本?

先让学生在题目中获取相关信息和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

(1)估算是重要的運算技能,先让学生估算14×12的得数(估出的得数可能是140,120,200等)估出的结果比实际得数是大了或小了。学生会对这些答案产生质疑与比较,从而引出多种的运算方法。

(2)让学生口算。正确的得数是多少呢?能不能利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进行准确的计算呢?提醒学生用以前学习过的圈点子图的方法表示出计算过程,他们想出了以下方法:

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在理解笔算过程中每步意义的同时体会到“先分后合”的计算方法与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将新知识转化为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比发现第二种方法和点子图与竖式的算理相对应,为后面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做好铺垫。

在讨论14×12的多种运算方法中,让学生比较不同计算方法,对其进行归纳与分类,体验方法的异同,掌握最优解题策略,体验最优算法。或许在这过程中,学生还会把12平均分成两份,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但“分一分的意义”在哪?就是旧知的再生,在这比较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

最后一步是规范竖式计算的算法:

这样我们不但要掌握笔算的程序与步骤,更要理解程序与步骤中的道理。学习计算的法理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考试,而是生成明天你不会忘记的,能保证你成功的其中一样东西。因此,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应当做到:明晰算理,通过明算理的理解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优化算法,懂算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操作能力,形成创新能力。

三、强化表述,说思结合

语言是学生认识过程和思维的结果的表述的工具,而思维表述需要语言。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活动如形随形,不可分离。低年段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在语言的刺激与引导下逐步形成的,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低年段的计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述计算的过程,用清晰、简练而富有条理性地语言表述计算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说理,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但在初始过程中,不必过于强调学生表述得有多准确,只要学生说得清晰或有理即好。因为在低年段一个初始阶段,学生还是需要积给予肯定的与鼓励的。在计算教学中,多让孩子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在说的过程里,孩子也会体验到他自己的想法跟其他同学的异同。这样不仅避免了计算教学单一枯燥的计算氛围,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

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2页的《8、7、6加几》例3:8+9= ,这是一节凑十法的延伸课,也是20以内变式进位加法的一节基础课,能说“法”道“理”是基本要求,例题可借用的摆小棒并圈一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直观式教学,再引申出把8分成1和7,然后再算10+7=17。或是把9分成2和7,再算10+7=10等凑十法进行快速计算。通过仿述,初步培养孩子的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做到图式并茂这样的训练过程会让学生加深对计算的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另外孩子的凑十方法也是多样的,通过形式比较,获取思维碰撞,激发孩子活跃的思维,提升语言表述与概括能力,从而深刻地掌握计算教学的内涵,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使数学语言精练、科学和严谨。

从核心素养出发,基于“四基”教学目标,改进当今的传统计算教学模式,循“理”入“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思维发展更好,提升其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猜你喜欢

低年段计算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谈低年段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
低年段儿童“唱读”的原因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