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高职与本科对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

2018-05-14唐若茹翟长江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产业转型应用型本科

唐若茹 翟长江

[摘要]为助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西试点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文章评估了试点取得的成效,重点探究了参与联合培养的院校和专业分布情况、培养方案以及体制机制问题、联合培养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选择联合培养的院校和专业,最大化整合校校、校企三方资源,发挥合作优势,以及联合培养模式应主动对接新城镇化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等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产业转型 应用型本科 联合培养

[作者简介]唐若茹(1984- ),女,广西河池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6)翟长江(1973- ),男,山东聊城人,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綜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B332,项目主持人:唐若茹)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5-0064-04

在深入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广西发展产业、扶贫富民、打造教育升级版等举措,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从2014年开始,广西开展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的试点工作,迄今已有几年时间,高职院校与本科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联合培养模式能否走出一条适合广西区情的特色之路?

一、广西城镇化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背景

2016年,广西新型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城镇化率达到48.08%。产业是城镇化的根本和核心,依托城镇化的深入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17.5∶47.1∶35.4调整为15.3∶45.1∶39.6,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但是,全区的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持续回落,2014年GDP增速为8.5%,2015年为8.1%,2016年更是回落到7.3%。究其原因,主要是三次产业板块均存在短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增速低;第二产业拉动力不足,缺乏新工业增长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处于青黄不接状态;第三产业规模小,新兴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如何遏制经济持续下滑,保持区域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开拓新兴产业群成为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为助力广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内高校开始思索如何将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的腾飞做好智力输出。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三个重要文件的指导下,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桂教规划〔2015〕14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广西要建成适应发展需求、中高职衔接、职教普教沟通,以及产教深度融合、与产业发展趋势相匹配、与扶贫富民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向重点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专业群;支持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或办学基础好、办学水平较高、办学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与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并形成优势(特色)专业群。

二、广西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现状

(一)院校选择和专业分布

为了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优势互补和有效衔接,着眼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努力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从2014开始,广西开展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确定了桂林理工大学等4所本科高校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为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院校。进入试点的首批专业共6个,每个专业计划招生40人,共计240人。2016年增加到5所本科院校和7所高职院校,试点专业扩大到8个。

(二)培养流程和培养方案

试点专业招生由教育厅单列计划,面向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在普通本科第二批次进行录取。规定试点专业学制为4年,均属本科层次。学生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颁发,但需注明“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培养经费、管理与学籍由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共同负责和承担,但需以协议的形式划清各自权利及义务范围。

广西教育部门要求,试点专业须有一个相关企业参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要全程深度合作,共同拟定招生简章,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考核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方案必须体现多方联合、整体设计、共同配置资源、分段实施、合作育人的模式,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的优势资源要让学生共享。

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端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面向汽车、机械、先进装备制造等国家重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方联合发布招生简章,明确培养模式为:学生交替在两所学校学习,同时到合作企业实习,充分发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名师荟萃和强大的本科教育教学实力,以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丰富的技术技能教育教学经验和校企合作等优势资源,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职业素养培养,突出学生应用技术技能训练。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在学生实训和就业、机加工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这样的培养模式优势在于,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在两校间跨校学习,接受不同育人文化的熏陶。本科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达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位授予标准的颁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学位证书。通过职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方式,可拥有多个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既锻炼了与企业技术工程师相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又具备了继续深造的扎实理论基础,可以报考工程硕士、专业硕士或学术硕士,铺就继续深造的道路。

(三)培养试点成效

1.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目前参与试点的院校来看,大多数院校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规模、知识结构和梯队组成上都有不错的配比。不仅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架构,也有相当比例的具有丰富行业生产一线经验的工程师或技术能手参与到联合培养中来,与传统院校教师纯学科式教学形成优势互补。

2.匹配了高标准的学生实训基地。除了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之外,参与联合培养的试点院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训实践能力培养,也拥有成熟的实训基地和先进的实训设备。这与广西教育部门有针对性地选择办学实力较强的职业院校做试点单位有很大关系。不少试点职业院校拥有校内、校外两类实训基地,从级别上看,有些院校甚至拥有若干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省部级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实力不俗。

3.学生的满意度较高。通过对部分试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试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满意度、认知度和自觉程度都较高。学生认为课程由理论和实训操作两部分知识构成,学习变得既科学又有趣。例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首家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整个学院对试点培养十分重视,为来校学习的应用型本科学生配备了最好的师资、教学设备和实训条件。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本身素质也较高,课堂到课率、学习气氛都较好,学生对自身发展定位也较清晰,对就业前景较自信,不少学生表示有继续深造的愿望。

三、广西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实践反思

(一)联合培养院校选择面较窄

目前,广西的普通本科高校有26所,2014年首批参与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的普通高校只有4所,占全区普通本科高校15%;而全区高职院校有24所,参与联合培养的高职院校有6所,占全区高职院校23%。2015年增加了广西财经学院,2016年增加了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实际上,还有不少高校不但办学基础好,办学水平较高,更拥有与重点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优势专业群,但尚未被选择进入联合培养行列。由此可见,联合培养的高等院校选择面还比较窄,参与的高校比例较低,所选择的高校类型也不够均衡。

(二)联合培养专业与人才规模仍未能满足产业升级需求

试点的专业涉及土建、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通信、计算机等大类,按照专业所属的产业划分,基本是面向第二产业。这与广西亟待调整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但与新兴产业对接紧密的一些专业还未纳入联合培养专业范围,如汽车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广西目前的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在联合培养的专业选择上,几乎没有涉及第三产业的专业,如金融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这不仅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结构均衡,还直接影响到高校为区域经济智力输出的多元化程度。

(三)联合培养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首先,应用型本科人才试点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目标较为模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该类型人才既要能服务于生产一线,进行具体的技术操作,其专业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又要达到一定的学科要求,未来能够胜任掌握高级技术的工程师或技术员的角色。目前,人才的培养定位还较为模糊,培养方案也未能很好地兼顾到高职高专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本质要求,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学资源配置、课程规划和就业、深造等机制的设定。

其次,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的课程规划和评估机制尚待完善。从目前的培养机制来看,学生是先进入本科层次院校学习,再进入高职高专层次的院校学习。对此,部分学生反映,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存在脱节的情况。这表明现有的课程规划和评估仍有不合理之处,如本科阶段的理论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能否满足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否让学生更深一层理解相关专业理论?两个学习阶段前后承接是否合理?如何逐渐缩小技术性实践教育和专业性学科教育之间的差异?这些都是试点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四、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再完善

(一)科学选择联合培养的院校和专业

从目前广西拥有的高校办学类型、规模以及专业基础来看,适度增加参与联合培养的院校和专业是可行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联合培养试点的院校,比如选择那些办学实力较强、匹配程度高,且学科资源之间可整合力度大的院校较为适宜,数量控制在3~4所,方便管理和统筹;试点专业也不宜泛泛铺开,最应该优先考虑的是重点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专业群,每所院校确定2~3个专业较为合理。在确定联合培养的院校和专业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可行性方案论证,两个层次教育资源要实现无缝对接,保证联合培养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位,同时要注意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例如,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 “汽车制造”大类的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方向是新能源汽车装配、调试、检测与维修,主要对应的职业类别有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汽车整车制造人员、汽车摩托车修理技术服务人员等,在本科层次对接的专业是“车辆工程”。这就要求选择高校时注意匹配度,还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规划和教学评估,将技术性实践教育和专业性学科教育的差异降到最低,实现两个教育层次之间的平稳过渡。

(二)最大化整合校校、校企三方资源,发挥合作优势

联合培养集中了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三方资源。本科院校在学科理论和专业稳定性方面有优势,高职院校有丰富的技术技能教学经验和特色(优势)专业群,企业可以在学生实训、就业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综观广西高校情况,可以继续深挖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优势;高职院校中尤其以国家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院校、省级示范院校办学实力最强,是高职院校中的排头兵,不少高职院校还有很强的行业背景,拥有区域传统或支柱产业急需的特色专业群,学科整合的潜力较大;企业方面,不少业界知名企业与广西高校有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的领域、形式都可以再拓宽和创新。联合培养的最大优势在于可调动校校、校企三方资源,较之普通本科院校或者高职院校独立培养技能型人才可整合的资源要丰富得多,这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实操技能和岗位认知能力都是难得的提升过程。

(三)联合培养模式要主动对接新城镇化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是联合培养的现实出发点。广西“十三五”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任务,一是确保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期促进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首先,确保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这需要拓展新的投资消费增长空间,其中,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等领域是优先发展的重点。其次,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食品、汽车、机械、冶金、石化、有色金属、建材、轻纺、造纸与木材加工等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最后,发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轨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电力装备、农机装备、通用航空等产业要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新动力。广西正在进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与新兴产业对接紧密的一些专业应该及早纳入联合培养的专业范围,以保证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行业所需人才的智力输出,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人才培养更不容忽视。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对新城镇化背景下广西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大好机遇,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在新形势下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企业生存在生产第一线,对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向最为敏感,应主动为职业院校提供最新的行业动向,提出人才需求方向的建议。高校则应做出联动反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规模,适应新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6年广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2]唐振华,贾俊礼,乔哲.本科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实践分析与策略改进[J].职业技术教育,2016(16).

[3]何靜.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衔接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3).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产业转型应用型本科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