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型角度再认识技能与体能同步发展
2018-05-14姜玉华
姜玉华
新课程改革至今,教师们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新课标理念的实践从分离到融入……走过了一段比较长的路程,其中有茫然的观望、有传统理念的根深蒂固、有习惯与惰性对新理念的心理抵制、有缺少把理念融入实践的通俗、有效的指导(桥梁),导致课改初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今,课改进入深水区,高中选项教学的实施,带来了不同选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的现实,于是,体育教学中技能学习重要还是体能发展重要成了教师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持“技能论”者认为,体育教学应侧重于技能教学,强调学生的技能学习更重要,而持“体能论”者则认为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体能更重要,强调体育教学应偏重于发展学生的体能,两者之间的争论一直处于莫衷一是的状态。两种不同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线体育教师的实践操作,进而使新课标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有效的践行。笔者认为,无论是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不断下滑的状况亟待解决,还是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体能发展与技能学习的地位同样重要,因为体能是学生现阶段学习、生活的基本能力保障,也是体育技能学习的保障,更是国家意志的需要,而技能是学生今天和未来发展体能的重要的有效方法保障。因此,体能发展和技能学习应在体育教学中占据同等的地位。如何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空中将两者有效结合和有机融合,并举发展,是一线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一、体能发展与技能学习关系的再认识
“体能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身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3部分。身体形态和机能是体能的物质基础,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它是体能的核心,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1]。“技能(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解读(2011年版)》)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1]。课程标准明确了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技能是主要内容,增进健康是主要目标。
技能学习和体能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体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技能学习效果,如果学生的体能较弱,技能学习的身体活动就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运动技能的有效形成,因此,体能是技能学习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运动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身体活动的效果,进而影响体能发展的效能,是以,运动技能是参与体育锻炼、有效发展体能的方法保障。
事实上,技能学习和体能发展的共同载体是身体活动,适宜运动负荷的技能学习过程也是体能发展的过程,技能学习带动体能发展,掌握的技能又将成为有效促进体能发展的手段,进而以发展良好的体能为基础,更快、更多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如此反复,螺旋上升。因此,技能学习和体能发展还存在着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纽带关系。
二、体能发展与技能学习融合策略的再梳理
所谓体能发展与技能学习的结合,是指技能教学中,针对技能学练过程对学生体能促进效能不高的内容或课型,科学地追加(以促进体能发展的负荷量不足为前提)或补偿(以促进体能全面发展的负荷不均衡为前提)体能发展内容,以促进学生体能全面、有效发展。所謂体能发展与技能学习的融合,是指技能教学中,运用技能自身的负荷量(负荷自量),通过科学、合理组织去有效发展体能。结合策略重在对学练内容进行追加与补偿,融合策略重在从组织形式、练习方法上进行有效调控。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不少一线体育工作者由于受各种观念的影响,未能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思考体能与技能的有效同步发展,甚至让它们处于分离的状态。如,把体育课设计为单一的身体素质训练或纯粹的技术学习,较少关注体能发展与技能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结合和有机融合。单纯的体能训练是学生不喜欢的,甚至是厌恶的,学生在消极状态下的锻炼不仅达不到锻炼效果,而且易产生师生对立情绪和运动损伤;而在单纯技能学习的泛化与分化阶段,有限的运动负荷较难达到体能发展的良好效果。
《课标解读(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1]。在当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下,笔者试从教材内容的难度、授课的课型这两个角度去剖析和梳理体能发展与技能学习有效结合和有机融合的策略,力求促使体能与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同步发展并相互促进。
(一)从教学组织角度再梳理
众所周知,体能发展是通过身体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来实现的。在技能教学中,学生的人数、能力的高低,技术动作结构差异,场地、器材、设施的多少,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又影响着学生学练中所承受的负荷量,进而影响负荷自量对学生体能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于技术动作结构简单、安全隐患低、受场地、器材制约小的这类教材,通常采用班级教学形式集体或自主学练,学生参与练习频次的调整空间大,运动负荷调节便捷。就这类教材而言,应以利用教材的负荷自量,调节技能学练的频次、增减技能练习的负荷强度为主要措施,将技能学习与体能发展有机融合。如,健美操、啦啦操等教材与单、双杠教材相比,难度较小、安全性较高,可以采用班级教学形式集体学练,教师可以通过增加练习次数、增大练习强度,将发展体能融合于掌握技能过程之中。在此类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个体的素质差异因材施训,对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的学生个体,适当追加或补偿弱项素质训练内容加以干预,促进其体能全面均衡发展。反之,动作结构复杂,人体局部所承受的负荷大,安全隐患高,受场地、器材制约大的这类教材,学生学练中需要教师个别指导或教师与同伴的保护、帮助,组织教学往往离不开分组教学或轮流学练。学生轮流参与练习,练习的频次越低,身体负荷就越小,加之技术动作的结构决定了机体所承受的负荷强度的不均衡,影响着学生体能的均衡发展。就这类教材而言,应调整课的内容结构,以追加与补偿素质练习为主要措施,将技能学习内容与体能发展内容整合成学练组合,在组合学练中,既学习、巩固了技能,又发展了体能,同时还节省了学生大量无为的等待时间,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效益。如,单、双杠,支撑跳跃等教材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安全隐患,且教学组织受器材、设备制约,大部分学生需要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保护下分组轮流学练,学生学练等待时间较长,练习频次少、密度低,肌体局部负荷强度较大。针对这类教材教学,教师应调整课的内容结构,根据教材的负荷自量和学生技能后续学习对身体素质的需要,将主教材与素质练习内容整合,构成“主教材—灵敏性练习—局部力量补偿—柔韧性练习”的组合内容,学生在小组内循环学练,既减少了学生学习主教材的等待时间,又促进了学生的体能发展,为后续学习进行体能储备。但需注意的是,整合内容的选择要以不影响主教材的学练频次和质量为准。
(二)从不同的课型角度再梳理
从体育教学的任务来看,体育课的课型包含新授课、复习与巩固课、综合课、考核课等,它与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是相对应的。由于受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制约,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影响学生体能发展的技能学练负荷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负荷量的课型,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能练习与技能学习的相互渗透。
就新授课而言,即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此时学生的学习处于了解、体验、尝试、模仿的阶段,在做动作时往往会出现僵硬、费力、不协调以及一些多余動作等,教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讲解与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技能学习的身体负荷量小,心理负荷较大,在这一阶段,应追加或补偿身体的练习内容,提高整课的运动强度与密度,从而使学生的练习负荷处于较高水平状态。如,在跨栏跑的新授课上,为了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学生多以模仿学习为主,运动负荷小,体能发展效能弱。因此,需要在课上追加相关体能练习内容,以提高身体运动负荷。
就复习课与巩固课而言,即动作技能形成的分化与巩固阶段。此时学生的错误动作基本得到了纠正,多余动作基本得到了消除,但学生仍然会表现出动作不熟练、不自如,甚至在新的环境或新的刺激下,错误动作或多余动作可能会重新出现,教师仍然要不断地进行提示与纠正,需要通过准确的动作技术展示和反复练习来强化动作观念与本体感受,促进学生的技术动作由准确、协调,逐步走向连贯与熟练,达到自动化。在此阶段,应将技能学习与体能发展融为一体,增加完整技能学练密度或单个动作(或分解动作)练习强度,通过强化技能的手段,在强化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体能有效发展。如,在跨栏跑学习的复习和巩固课上,学生以不断地改进与巩固技术为主,教师应安排学生对初步掌握的动作技术进行反复强化,在增加重复练习频次的同时,提高各种纠错与巩固的辅助练习方法强度,促使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发展体能。如负重对墙攻栏练习、负重起跨腿提拉模仿练习、高频次的摆动腿过边栏等。
就综合课而言,即动作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此时是学生技术技能运用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已经形成了“技能”经验,形成了牢固的动力定型,他们的技术技能已经到了自动化阶段,不需要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练习时间得到增多,运动强度得到增强,促使学生“增强体能”的适宜负荷能得到满足,教师应在技能规格、练习频次、练习强度上设立“条件控制”,将技能应用负荷量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以达到促进“增强体能”最佳效果。如,在跨栏跑学习的综合课上,学生对跨栏跑的技术动作已经熟练掌握,教师可以在栏高、完成练习时间、完成练习次数、间隔时间、每次完成的栏架数上进行“条件控制”,将练习的密度和强度调整到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最佳负荷量。
就考核课而言,主要是评价学生的技能学习效果。过去的技能学习效果评价往往是以多次测试的最好一次成绩作为考核结果,在多次测试中,学生们往往不是每次都表现得认真、尽力,特别是那些只求“及格”,不求“发展”的学生,1次及格就不会主动参与第2次测试。如此的评价方式不仅降低了评价课对促进学生体能发展方面的效能,也严重影响到学生平时在体育课上的锻炼动力。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提高测试课对学生体能发展方面的效能,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采取技能评价体能保障的方式,在技能规格评价上,多次测试取平均成绩为最终成绩,在技能应用评价时设立时间、强度、次数中2个量化指标条件,测试第3个指标的多少来评价,提高评价过程中的运动负荷,使技能评价与体能发展有机融合,切实增强每一名学生的体能与技能。如,武术、体操等的套路测试评价,每名学生测试3次,取3次成绩的平均成绩为最终成绩;在测试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时,教师在三分线向内1m、2m处分别画1条与三分线同心圆的弧线,规定1m至2m区域内学生投中得1分,2m至三分线区域投中得2分,三分线以外投中得3分,规定测试时间,测试中学生可随时调整区域,以运用正确的投篮方法在规定时间内的所得总分,评定最终成绩。这些测试方法既能促使学生养成技能学习“学在平时”,体能发展“发在平时”的好习惯,又能提高评价课的运动负荷,提升了评价课对学生发展的效能。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发展与技能学习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体能发展与技能学习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使体能与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同步发展,体育教师要从教学组织形式、课型等角度去深入理解课程性质,选择与设计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让技能学习与体能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结合与有机融合,进而促使其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03-138.
[2]苟波,李之俊,高炳宏,赵仁清.“体能”概念辨析[J].体育科研,2008,29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