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发展 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2018-05-14
本刊记者
2018年3月8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关于“完善体育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要求,推动京津冀中小学体育改革协同发展,由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专业委员会、河北省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装备工作部承办的“新时代体育教育 新时代体育教师——京津冀第二届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秘书长耿培新,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陈雁飞,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体卫艺室主任熊会安,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张庆新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春燕等专家,及来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中小学体育教研员、校长和骨干体育教师等7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论坛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体育教研员孙卫华主持。
论坛重点围绕“积极践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新时代体育教育、体育教师改革发展方向”“创新体育课程以及新式体育器材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等议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并组织与会人员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其中,耿培新围绕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运动负荷过小”“知识技术被人为地碎片化”“教学过程设计只针对教师教,对学生如何学的办法很少”等主要问题,作了题为《积极践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的精彩报告。他紧扣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详细解析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指出体育课是学生在身体活动中,面对各种复杂情境,运用身体和智慧挑战自我、战胜对手,感受自信、成功和快乐等多种复杂身心体验的获得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过程。并强调,核心素养绝不是“七不三无”的温柔体育课(不红脸、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长跑且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能够形成的,也不是说出来的,需要学生真情投入、克服内外困难、体验成功。
陈雁飞作了《新时代体育教育·新时代体育教师》的主题报告。她在高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体育的新使命、新定位、新功能(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须抓住改革机遇,新时代的体育教育须思考强体、興体的策略,新时代的体育教学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强调,学校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要开足上好体育课,强化“天天锻炼、人人健康”理念,培养体育兴趣,形成终身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熊会安以“信息技术优化体育与健康教学环境”为主题,从“为什么要把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育、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育环境、信息技术背景下体育教师如何面对”三方面为与会人员展示了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并指出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信念素养(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信息素养(融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和信息道德为一体)、创新素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他认为,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体育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抓住本质,全面育人;加强监管,落实评价;勇于实践,贵在坚持。
刘春燕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解读》为题作了报告。她向与会者阐释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背景、目的和理念、总体要求、关键要点。并指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模式主要是针对解决具体问题而构建,强调从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学习评价的运用等各个环节都要围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来展开。建议与会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动;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近年来,校园冰雪、校园足球等体育项目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广泛提倡和推广,但在其推广过程中,师资短缺、场地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改革进程。本次论坛,同期举行的“2018中国(北京)未来教育装备展示会暨第三届未来教育高峰论坛”就集合了各种新型体育创新设备和器材及学校体育建设技术解决方案,为与会者提供亲身体验的同时,助推了优质体育教育资源进入校园,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助力添彩。
本次活动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标准修订工作,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引领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方向,为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促进学校体育与卫生器材装备现代化建设和学校特色体育课程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将有利于京津冀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缩小地区间学校体育资源差距、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