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入高考,“选考”最有可能

2018-05-14王宗平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目体质中考

王宗平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再次有张玉清等全国政协委员呼吁“把体育列入高考科目”。2007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入高考”也一直是两会的热门话题,但10多年来,体育似乎陷入了“说起来重要,考起来不要”的泥潭。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新一轮高考改革驶入快车道。截至2017年9月,先期试点的上海市、浙江省已经完成了一个改革周期,第2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的改革试点也已经启动。按照《实施意见》的时间节点,目前全国31个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都已经陆续向社会公布,从公布的情况看,似乎与体育没有什么关系,体育被31个省(市)齐刷刷地排除在“高考科目”之外,这与近几年党和国家密集出台强化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有关文件的重视程度,形成明显的反差,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一、是国家政策不允许吗?

《实施意见》规定:“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等”后面没有“6门”二字。

2个“3个科目”,即全国统一采用“3+3”模式。第1个“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其他科目不可以成为“必考”;第2个“3”指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门。2014年12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即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14门均为选考科目。准确地说,结合《实施意见》语数外3门已经“必考”,余下的11門都有资格进入“选考”科目。因此,选考科目的范围并不是仅限于一些媒体和专家误导的传统的文理6科。体育成为“必考”科目的可能性暂时没有了,但在政策层面上体育成为“选考”科目的通道并没有堵死。其实,国家高考早就没有年龄限制了,如果必考,岂不是有可能让那些坚持高考的老头老太也要必考“体育”?因此,体育入高考,只能是“选考”。

2014年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文证实,该报记者曾征询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相关负责人员,该负责人向记者确认《实施意见》没有限定高考选考科目的范围就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划定除上述6门课程之外其他可以进入高考选考范围的科目。换言之,除了传统的“物化生史地政”6门科目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也可列为高考选考科目。浙江省率先实行“7选3”模式,将“技术”列为高考的选考科目之一,就是很好的案例(“技术”纳入选考,其实考的还是智育),而且也是合规的。既然如此,那体育为什么不能成为高考“选考科目”呢?

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为什么除了浙江突破“等”字是“7选3”,而其他30个省市都是按部就班地与上海一样“6选3”呢?“6选3”与《实施意见》出台前的3门文科大综合、3门理科大综合相比,科目和数量都没有变化,只是不分文理可以重新组合罢了,是新瓶装旧酒。

二、是实际操作有难度吗?

将体育纳入升学考试范畴,自20世纪70年代末的上海崇明中学体育中考试点,到现今在全国全面施行已有40年。体育中考在考试组织、项目设置、评价标准等操作层面上逐渐规范化,积累了较为成熟的体育考试经验和智慧,显然体育中考已被社会广泛认可。

体育中考涵盖所有初三学生,既然所有初三学生的中考都能够考体育,为什么高考就不能把体育列入选考范畴呢?既然体育中考在全国推广,那么体育考试实际上就不存在操作难度的问题。因此,高考选考体育,并非难操作。

2017年12月,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中国教育报》上刊文指出,要积极探索体育、美育列入高考录取总分或者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做法。早在2014年王登峰司长就透露,待中考体育加试制度愈加成熟、科学、客观后,可为高考体育测试提供参考,高考中,体育成绩也将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相对而言,如果高考选考体育,比起体育中考,由于在参考人数上大为减少,人力物力需求上大为降低,在组织实施上,就能更加灵活地操作,高考体育完全可以借鉴体育中考的模式。

三、是社会舆论不认可吗?

面对学生体质不强、运动不足、眼睛不亮(近视)的客观事实以及智商很高、情商不低、动商缺乏的普遍现象,社会上一直有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呼声。例如: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就提出了“高考增加体育考试”的建议。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作了题目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的发言。杨桦建议:在现行升学考试制度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的比重,确保学生每天1节体育课,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分值。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明确表态,支持“体育进高考”。“这个必须是强制性的,而且要注意监督检查,中央7号文件不能再沦为一纸空文。”“有必要的话,我赞成在高考中加入体能测试,强制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2014年广东省两会期间,九三学社广东省委认为,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体质下降缺乏有效的应对,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长效路径。

2015年江苏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丁沃沃教授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丁沃沃还明确表示,“如果将体育纳入选考,同等情况下,我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考体育的学生”。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玉清再次提出“把体育列入高考科目”。

许多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社会舆论也有从应试的角度提出质疑声,但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青少年体质事关民族的未来,对此重视到多高程度都不为过。学校体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提出:体育进高考绝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万全之计,却是在当前中国国情和教育环境下,改变学校体育弱势地位,扭转已到危险边缘的学生体质状况的有效办法,是以毒攻毒!

四、是政府部门缺担当吗?

政府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的实施者,还是政策执行的监督者。《实施意见》虽没有堵住选考体育的路,但是在执行层面并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国31个省市没有一个将“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

在中国,高考指挥棒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方面,教育部门出台的各项文件再多,都不如“体育进高考”这一项措施管用。尽管什么“学生体质下降”一票否决、不能评优、体育不合格不能毕业等强硬词语充斥于各种文件,但据笔者了解,全国也没有哪个校长因为不重视体育而被问责,也没有哪个学生因为体质测试低于50分而不毕业,更没有哪个家长因为不让学生体育锻炼而受到谴责……原因何在?高考不考体育也!

五、体育纳入高考选考意义何在?

2013年11月12日,以问题倒逼改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历史性地把学校体育写入党和国家重大改革决定,体现了强化学校体育的决心。国家如此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体育理所应当在高考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将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将是历史性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成为选考科目,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如果体育是必考科目,确实阻力会很大,学生的运动天赋和潜能(动商)因人而异,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看似公平其实欠科学。目前中国的学生,智商都很高,情商也不低,缺的就是动商。既然大家认可物理、历史等文化课方面的特长,为什么不认可体育的特长呢?只有将体育纳入选考科目,才能更公平。选不选体育,与选不选物理、历史等学科一样,学生自有考量。

体育成为选考科目,可以扭转“唯分数论”。体育成为选考,并不是人人都选体育,提高体育成绩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选择考体育不等于不学习其他科目,不选考体育不等于不上体育课、不参加体质测试。体育不需要搞特殊,只要将体育特长与其他学科特长一视同仁,为擅长体育的学生提供一个高考“选科”的机会,让体育真正成为德智體培养人才、德智体选拔人才的一个“筹码”,才可真正扭转“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倾向。

体育成为选考科目,不会增加学生负担。高考备考,实际上是一种题海战术,如果学生在选考时选了体育,那么他就可以减少这种题海战术时间,相应地增加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通常情况下,花在体育上的时间比花在其他任何一门文化科目的时间要少得多,这样的一减一增,有助于缓解备考压力,提高其他2门选课的学习效率。这也正符合高考改革减轻学生负担的基本要义。

体育成为选考科目,促进体育回归教育。当下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和“唯分数”的升学评价体系,使得学校体育长期存在退化、淡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社会对体育有偏见,对学校体育价值的认识有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体育变成生活方式有些困难,让学生形成锻炼习惯更是难上加难。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00多年前毛泽东就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无德智也。”蔡元培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用高考这根指挥棒,使体育回归教育,使学生真正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六、体育纳入高考选考考什么?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认为,现行的体育考试制度中,更多侧重考量学生体质,运动技能的考评相对弱化。这其中,学生体质与遗传因素、后天的成长环境,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等都有关系。今后,为了真正反映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将逐渐降低身高体重等形体类测试项目的分值比例,逐渐提高部分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掌握运动技能的测试项目,例如,长跑、短跑、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以及肺活量测量等。

笔者认为,在考试内容上不妨设置更多的项目供学生选择,可以先从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中首次提及的田径、游泳、体操、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冰雪等10个项目中选择几个项目(如田径、足球、游泳)进行入手。这样不但可以满足不同技能学生的选择面,为具有不同运动技能的学生打通升学通道,同时还是对今年2月份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政策的有效衔接。

在考试方法上,以男生1000m、女生800m跑考试为例,考试时可以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高三年级的“耐力跑评分表”,要分数有分数,要等级有等级。这样,体育成为高考选考科目之一就有了政策支持。这2项测试成绩建议采用电子芯片或者全电动计时,客观、高效、便捷,减少人为因素,保证公平公正。既考验了学生耐力,也考验了速度和力量,还是提高心肺功能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当然也可以像上海、浙江对所有“选考科目”那样,对体育也实行等级赋分。

七、如何应对“质疑声”?

任何改革都是纠偏补漏,也一定存在着争议和质疑,体育作为选考,是“以毒攻毒”、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培养体育兴趣、养成运动习惯才是体育的本源。

有人说考体育程序复杂,公平性难以保证。若干年来全国各地的体育中考,难道都是虚假考试吗?仍以男生1000m、女生800 m考试为例,如果质疑考试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那么,教育部面对全国2.6亿学生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岂不是如同“皇帝的新衣”?每个高三的学生本来就要测试长跑,而且病残、体弱、肥胖、不擅长跑步的学生可以不选考体育而选考其他科目。

有人会质疑,体育成为选考后会加重应试教育,甚至滋生课外辅导。那么,语、数、外考了这么多年一直有课外辅导,怎么就认了呢?也有人会说,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那为什么语、数、外考了这么多年还将永远考下去呢?还有人会说,体育考什么会造成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那难道语、数、外等其他学科不是这样吗?他们天天在刷题,长年累月在围绕考试大纲有针对性地学习、练习、补习。还有,当媒体报道某个学校办学特色选择的配图往往是学校的体育活动或者文艺活动,那为什么在考评体系中不能名正言顺地体现呢?我们为什么承认数学特长、物理特长,而不承认体育特长呢?试想,如果英语不是高考必考科目,还会有这么多学生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英语吗?

若体育成为高考选考科目,高考时可以减少一门文化课考试,才能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至少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减负”,以少数学生带动多数学生,真正改变单一学业成绩评价人才的传统标准,遏制学生体质30年持续下降的趋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体育纳入选考科目,才能真正扭转“重文轻武”的社会偏见,逐步形成“体育好”和“数学好”“物理好”一样,认可“体育”也是一种能力。

任何改革和建议,都应该在现有政策的框架下推进,重温和领会作为国家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国务院《实施意见》,放弃高考体育“必考”的良好愿望,呼吁高考体育“选考”的可行策略,是现阶段谋求“体育纳入高考”的唯一选择。体育选考,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

猜你喜欢

科目体质中考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兼加体质
高考“新科目”
中考“三数”大扫描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放松一点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