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课堂下“学为中心”的教学思考
2018-05-14蒋新成
蒋新成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与会的京、浙两地体育教师达成了一个初步共识,即构建“学为中心”课堂模式,提出“课堂教学要落实以发展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受益。
一、课堂为谁而设——从关注教师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什么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部分体育课堂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言堂”“教教材”等现象,如何落实以人为本,不妨尝试“先学后教”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在本次京、浙联合教研活动中,一些灵动的课堂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一)构建“生本课堂”模式
随着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出台,教育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所谓生本课堂就是“依托生命的本能,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课堂”;其基本特点是:高效(High performance)+健康(Healthy)+快乐(Happy);其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1]。生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间的差异与需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运用教学评价方式来开展教学,力求让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收获。《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2]。这与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二)基于“学为中心”理念
“学为中心”是指从教师需要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需要学什么;从教师教好一堂课,转向学生学好一堂课;从教学环节设计,转向学习活动设计;从统一教学要求,转向关注学生差异。从而使体育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为中心”就是要从学生成长需要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安排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情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发展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在制订课时教学计划时,还要有所侧重地进行预设、选择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项目内容与方法进行教学,以便全面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当前一些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并不缺乏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缺的是如何用,方法是内容,更多的是教方法,而不是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以人为本、能力为先”,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关注要学生做什么、学到什么,而不是重心在关注教师如何教,因为课堂是为学生而设。
二、课堂为何而设——从教师教好一堂课转向学生学好一堂课
现行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变教师要教为学生主动要学,破解“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现状。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情、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倡导他们进行探究学习,从过去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一)探索“先学后教”模式
“学为中心”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不仅看教师如何教,更关键的在于关注学生是如何学、学生学得如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把学习活动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主人”。教师通过学生在前期的练习,摸清楚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同课异构”环节中,浙江教师的《技巧——跪跳起动作方法》一课中,教师并没有按照一般教师的“教教材”平铺直叙式方法教学,而是改“顺叙”为“倒叙”,在执教进入主教材的阶段,教师首先做跪跳起的示范动作,让学生模仿练习,在学生模仿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已经基本会做,一部分学生还不会做,然后灵活进行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了个体差异。
又如“交换课堂”环节北京教师的《技巧—跪跳起》一课中,教师在原来2名教师“同课异构”执教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更加突出了学生如何学好一堂课,尤其是在分层教学上基于学生能力差异,进行不同练习任务的教学设计。当学生在完成某一任务时达到他能力所及或所不及的节点时,是进行分层的恰当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哪些是达成任务的、哪些是可以提高的、哪些是需要再努力,教师心中有杆“秤”,在进行分层时具有精准性,整堂课有条不紊,解决了优秀学生“吃不饱”与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二)突出“精讲多练”特点
现行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体育教学必须坚持健康第一,必须坚持以身体练习为主[3]。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体育学习活动应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导致学生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学生的立场看,这类相互作用即是学习活动[4]。因此,在学习活动设计时,教师应重点为学生创建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体育教师要正确理解其课程性质,同时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多练,培养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在练习实践中体验和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如,“展示课堂”环节北京教师执教的《篮球——投球入筐》一课,整节课给人特别流畅的感觉,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语言精练简洁,学生的参与热情、技能学练、情绪展现等均达到了较高的层面,教师的语言运用有效、合理,充分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狀态。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尤其是教师非常了解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内容的设计也紧紧围绕二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无法长时间保持等特点展开,布置了尽量多的练习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精讲多练的优势,大大减少学生听教师讲解等待的时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练状态。
三、课堂如何来设—从重教学环节设计转向重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至少需要包括4个部分,即学习任务或主题、活动基本步骤和流程、活动评价设计以及活动环境设计[4]。
(一)师生“评价主体”多元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已经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同时由于人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不仅与后天的练习有关,还与先天遗传有着较大的关系,使得人的个体差异与生俱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依据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一名学生受益这一前提出发,关注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确定差异性学习目标,弹性选择学习项目和内容,并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具有个性化和激励性的评价方法。
如,“展示课堂”环节浙江教师的《篮球—原地拍球动作方法》一课中,练习内容较多,但教师充分地发挥了其课堂调控能力强的特点,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拍球练习,特别是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辨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注重“关注个体”差异
一些有经验的体育教师会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在身体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作为资源来开发,把学生个体在能力、需求和潜能上的发展差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为中心”理念下的体育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从教学环节设计,转向学习活动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探究过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确定活动主题,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整合有利于学习活动高效开展的学习资源,制订一定的学习活动规则和运用以学生为主的多元评价方式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活动。
实践证明,通过在教学设计中强化学习活动的设计,不仅有利于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把学生摆在了学习活动的中心位置,一切学习活动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进行,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思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苏保中.生本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51-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4]李紅美,许玮,张剑平.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