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公园城市 推进天府生态文明
2018-05-14梁本凡
梁本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就成都城市建设提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意见。什么是公园城市?公园城市有什么特点?成都市如何升格转型,建成世界级美丽公园城市?这些问题,成为成都市、四川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热点。
什么是公园城市?
从概念上讲,公园城市指具有绿色、环保、生态、美丽、宜居、高效、共享等特点,能满足城市居民幸福生活需要的城市,就是公园城市。公园城市不等于城市公园。城市公园只是城市的一个要素。公园城市是公园融入城市,城市公园化的产物,是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的杰作。
公园城市有什么特点?
与一般城市相比,公园城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生态环境美好,生产高效优质,资源服务共享,生活和谐幸福。
所谓生活和谐幸福,是指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城市好不好,核心指标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否感到平安、和谐、快乐和幸福。
所谓生态环境美好,是指不仅要求城市没有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水、土质量要达标,而且要求这些指标保持高档次的优良状态。要求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城市建筑系统、城市经济系统、城市社会文化系统、城市景观系统等等,均要达到人类健康、审美与文明的高标准。
所谓生产高效优质,就是要求城市实行清洁生产,实行循环经济,达到低成本、近零排放、高效率运转、高效益产出、高质量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保持生产、生态和生活时刻处于和谐与美好的状态。那些污染排放云集的城市,低效运转的僵尸城市,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城市,失业率高产业工人待遇低的城市,生产落后、生态破坏、生活不便的城市,即使城市绿化率再高,花园处处可见,均不能称为公园城市。
文化与服务高度发达,是公园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的资源与服务,除了美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就业岗位以外,还需要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发达的文化、高尚的艺术、完备的教育、先进的医疗服务、优良的公共管理、与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等。所以,公园城市一定是一座文化与服务高度发达的城市。
但是,城市光有上述特点是不够的,因为一些发达国家的非公园城市或多或少也能做到上述几点。公园城市还需要有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资源公有或共享制度或机制。现代国外有一些所谓的公园城市,其城市底层居民、低收入劳工,并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幸福感。原因在于,城市公共资源与服务不能完全实现公有与共享。私有、高墙、特权、高门票、高收费、禁区、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巨大的收入差距等等,使得城市低收入民众无法分享城市公共资源与服务。城市社会的和谐度、安全度和幸福度,因此大打折扣。城市资源公有,城市公共资源能够高度共享,低收入阶层能够轻易地获取与利用城市资源,尤其是城市公共资源,是公园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甚至是关键与核心要素。
公园城市的起源
公园城市概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索到《太阳城》。“太阳城”是空想共产主义者、意大利哲学家康帕内拉提出的一个理想城邦。作为理想的公园城市,太阳城具有以下特点:实行公有制,人人平等,一切资源按需分配;城市为圈层结构,有多道城墙,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有美丽的街道和宫殿;教堂和管理机构布局在城市中心,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各道城墙上分别绘制有供人们学习参考的天文、地理、生物、人文等知识图像;城市社区生活、生产与自然高度和谐,没有生态环境问题;人与人之间除勞动分工外,没有所谓的收入与消费差距;每个月举行一次市民大会,举办一次宗教仪式;城邦人民生活十分幸福与满足。
公园城市建设实践,最早可以追索到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企业家罗伯特·欧文。他于1824至1828年期间,在美国购买土地,创建具有公园城市特点的“新和谐公社”。“新和谐公社”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南部沃巴什河岸边,面积大致为121.4平方公里。这里有自然山水、有葡萄园、有果园和牧场,有散布的农业村庄,有面粉厂、鞋帽厂、啤酒厂、麻布厂,有整齐的住宅区。在工厂与住宅区之间,是连成一片的小花园。会议厅、学校、医院和接待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位于整个“新和谐公社”中心。“新和谐公社”的社员实行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人人平等、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
罗伯特·欧文所建立的“公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城乡融合体,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类型齐聚,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舒适,公共服务便捷,人人平等,劳动成果共享,社会十分和谐。缺点是:过于满足于自给自足,社员劳动时间不足,没有鼓励多生产多奉献多积累的具体措施,人们吃大锅饭,生产设备产能闲置,缺少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剩余或积累。结果,“新和谐公社”以失败而告终。
公园城市的发展
1.田园城市
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工业革命后,西方城市快速发展,普遍出现了拥挤、污染、疫病流行等城市病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继承了罗伯特·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思想,提出要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现实版理想城市,后来称为田园城市。
霍华德对他的田园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与设计。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规模为24.3平方公里,总人口规模为3.2万人,为城乡融合的生态经济实体。规划地域形态为圆形,分三个圈层:外围包括森林、果园、农业用地,占比六分之五,可以散居2千人口;中心布局一个接近0.6平方公里的花园;紧靠花园的是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工厂与仓库等二、三产业集聚区。1903年,霍华德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 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实验建设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
1919年,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对田园城市的内涵及其组织管理模式作了总结。认为田园城市设计的目标是确保人的健康;为人提供丰富社会生活,城市规模不应超过不利城市居民健康生活的限度;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并由一专业委员会受托掌管;外围环绕的永久性农业用地是田园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战以后,田园城市升级为田园城市群、田园城市区,或者田园都市圈等拓展形态。但总体看来,无论是从田园城市的理念看,还是从田园城市的实践看,田园城市具备了公园城市的基本特点和要素,是公园城市的1.0版。
2.森林城市
森林城市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是田园城市概念的延伸与扩大。通常指在市中心或市郊地带,拥有较大面积林区、 森林或森林公园的城市或城市群。我国城市带有强烈的行政区划色彩。在县级市以上的行政区域内,不存在森林的城市十分少见。单以有无森林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均属于森林城市。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中小城市跨越山林、江湖湿地,进行组团式开发与扩张。大、特大城市为解决城市病问题,也跨越山林和江湖湿地,将中心城区的功能向远郊疏解。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山林和江湖湿地,被裹进城市建成区之内。裹进城市建成区的森林湿地,日积月累,使得原本不存在森林的城市,也转变为森林城市。
为了防止推山填湖毁林建城的不良现象,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2004年,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截至2017年10月,全国共有137座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由于国家森林城市以绿化覆盖率、森林面积占比等指标为主要评价标准,较少涉及艺术、文化与遗产等内容,所以它本质上与田园城市没有差别。
3.园林城市
园林城市,是城市园林化的产物,或者说是将园林艺术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使得城市具有园林的景至、特点与风格的结果。
田园是自然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风光的结合体。园林不排除田园,但高于田园,是自然生态环境、人居建筑和文化艺术的结合体。 通过城市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来突显城市的独特文化、哲学、艺术与美,是园林城市,区别于田园城市的最大特点。
园林的出现远远早于城市。城市出现以后,引入园林要素,使得园林常常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是,要将整个城市园林化,或者说,将园林艺术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将整个城市建设成园林一样,需要巨大的投资,这对于私人资本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可以做到,但是也比较吃力。
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公有,人民当家作主,政府服务于人民,才有可能拿出足够的土地和资金,设计与建造这种惠及老百姓或人民大众的园林城市。如果说,西方的田园城市是公园城市的1.0版,那么,我国的园林城市是公园城市的2.0版。社会主义国家的园林城市,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田园城市相比,存在以下区别:
第一,我国园林城市的土地、公共基础设施等,完全公有,人民可以平等地、无成本或低成本地享受园林城市中的一切公共资源。西方国家的田园城市,虽然也有公共土地、公共花园和公共基础设施,但城市的很多地区仍为私人财产和私人领地。由于很多公共土地、公共花园和公共基础设施是专为富人配置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低收入阶层一般无法使用。
第二,我国园林城市比西方国家田园城市具有更高的建设标准。在治理当代城市病方面,更对症并切中要害。例如,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修订公布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涵盖了8个方面74个考核指标。其中,绿地建设、生态建设、环保建设、人居建设、节能减排建设、市容市貌建设、整体规划、综合管理等,均成为重点考核的对象。
第三,我国园林城市建设规模大、数量大、风格多、文化内涵足、服務的人口广。据统计,到2017年,我国已经建成了323个园林城市,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10个、县级市56个、县38个、镇14个、城区5个。当今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风景城市、田园城市,文化内涵有限,无论数量还是规模等,均难以与我国园林城市相匹敌。
4.花园城市
世界上还有一种花园城市。例如,新加坡就被称为花园城市,我国大连等城市也获得了花园城市称号。花园城市并不是公园城市一个独特的版本。一些花园城市可以划归为田园城市系列,另一些花园城市可以划归到园林城市系列。区分的标准,主要看艺术、文化与遗产的含量。1997年以来,国外非政府组织搞了一个“国际花园城市竞赛”,中国参赛获奖的城市不少。由于评选标准主要是景观改善、艺术文化与遗产管理、环保实践、公众参与及授权、健康生活方式、战略规划等,凡是打分较高的城市,均可划入园林城市范畴。
5.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建造,具有物质循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人与自然共生,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特点的城市。
和田园城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相比,虽然生态城市针对的问题与达成的目标大体相同,但是其思路、手段与方法出现了质的飞跃。前者主要是从结构调整,尤其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角度,去解决城市病问题,而生态城市则是以生态学、系统论为指导,从城市整体与城市内部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着眼,构建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全面协调、良性运行、城市病难以产生,人民生活舒适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城市是公园城市的3.0版。
自1996年以来,我国着手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不过,各地的建设模式与特点不一。大致可以分景观休闲城市、绿色产业城市、资源节约城市、环境友好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和绿色消费城市等多种类型。以生态城市健康指数评价我国各地创建生态城市的进展与水平,2015年,我国珠海市、厦门市、舟山市、三亚市、天津市、惠州市、广州市、福州市、南宁市、威海市名列全国前10。无疑,这10个城市,对我们理解什么是生态城市,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样板。
6.生态文明城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要求,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7年,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前,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位和新亮点。
生态文明城市与生态城市存在以下不同点:第一,站位不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对工业文明进行彻底反思。 第二,出发点不同。生态文明城市强调,要从社会制度创新和文明形态转型高度,来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第三,落脚点不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仅仅限于城市各种系统的本身。
从各类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来看,只有生态文明城市更多地关注了公园城市起源时空想共产主义者的初心。从公园城市各种版本的演化来看,只有生态文明城市着重以打破旧的城市制度、旧的生产关系,进而打破旧的生产力、旧的生产组织与地域分工模式,实现城市社会进步,以满足城市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升级,是公园城市的4.0版。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策略选择
1.基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成为制约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成都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高效率,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现人与自然和諧共生。
2.发展思路
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高质量发展、高效率发展,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大城市治理体系,有效治理大城市病,坚决打赢碧水蓝天保卫战,切实改善与保障民生,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造天府特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迈向世界美丽宜居生态文明公园城市新目标。
3.主要策略
(1) 将城市定位升格为田园风格、生态文明水准、世界级、国际化、美丽宜居生态文明公园城市。
将成都建设成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将成为2018-2035年成都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总体目标。但是,宜居到什么程度?美丽到何等尺度?是需要进一步明确与论证。生态文明城市是目前公园城市的最高版本与形态。田园城市是成都公园城市的历史本底与现实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成都公园城市的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现实要求和未来目标出发,成都公园城市目标定位应该是田园风格、生态文明水准、世界级、国际化的生态文明公园城市。
(2) 坚持共享发展,突出“公”字与共享职能,城市依靠人民建设,同时城市服务人民,实现公园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
公园城市的最大特征,是一切公共资源能方便地为全体市民所共享。方便的发达的交通,公共资源在空间上与居住区就近配置,公平设置公民分享公共资源与服务的时间、方式与制度,坚持有差别的收费,以较低的或免费的服务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福利等等,均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成都市要大力推进“三降两提”改革,增加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网络与节点设计,建设五级绿化等公用设施布局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配套,改善交通条件,彰显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同时,还要打破过去重建设,轻服务;重管制,轻开放的现象,以反腐与督查等手段,杜绝公共资源设施被一些部门垄断,变相出租牟利,或被关门闲置的腐败现象。建立公共资源与市政设施开放,使用信息公开,服务效果由市民考核等制度,确保公园城市充分体现资源的公有与共享职能,确保公园城市服务基层人民,最大限度地造福人民大众。
(3) 坚持创新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速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型,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
以节能减排、清洁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高效率发展为原则,构建创新驱动、绿色环保、集约高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中心城区、成都高新区和天府新区为载体,完善以基础研究—科技开发—技术孵化—应用转化为特点的产业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生物工程、健康产业等高科技实体经济。大力发展金融与服务产业、军民融合产业。打造66个分工明确合理、主导产业突出、具有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特点的产业生态圈。着力建设与田园风格、生态文明水准、世界级、国际化、美丽宜居生态文明公园城市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4) 坚持协调发展,尽快解决好天不蓝水不绿、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平衡等短板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成都的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源配置,还存在不少短板。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铁腕治霾、重拳治水、刨根治土等行动。在全市统筹、均衡、分层次布局11类公共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建设社区综合体,为居民提供一门一站式方便优质公共服务。实施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重点解决老有所养、幼有所学、农民工进城有就业等涉及公平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的三大社会难题。
(5)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高质量融入“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之中。
田园风格、生态文明水准、世界级、国际化、美丽宜居生态文明公园城市建设,绿化、田园、景观、风韵固然很重要,但比不上将生态文明理念高质量融入“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之中。成都坚持生态就是资产,环境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生态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环境资产使用制度改革、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修复与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一轴、两山、三环、七带”和“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相互交融的绿色生态安全网络体系建设,未来,一个体现天府成都“花锦宫城,窗含西岭千秋雪,水润天府,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恢弘盛景,必将闪亮登场,妩媚地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