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影响及对策
2018-05-14张鑫
张鑫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显现为当前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上。这对我国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挑战,其不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容易造成物质力量发展的偏差与文化发展的危机,不利于应战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挑战。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经济硬实力;不平衡;影响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8)04-0154-07
可以说,一方面我国经济硬实力相对于文化软实力有着极大的发展优势,即中国文化对内凝聚力的整合滞后于经济的现代化整合,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力的辐射与中国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符,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的路径打造还没有被资本激活;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不平衡对我国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挑战,其不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容易造成物质力量发展的偏差与文化发展的危机,不利于应战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挑战。因此,我们要构建基本理念,瞄准重点抓手,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
一、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
1999年,黄硕风在《综合国力新论》中曾指出,“通过综合国力动态方程测算,解放后5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实际情况是:由弱到强,稳步上升。”[1]尤其在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加彰显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综合国力的结构构成中,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权重比并不均衡,即我国经济硬实力相对于文化软实力有着极大的发展优势。
(一)中国文化对内凝聚力的整合滞后于经济的现代化整合
具有整合价值意蕴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离不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文化软实力首先展现出来的就是具有强大的内在凝聚力,以实现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整合意蕴为价值追求。而文化软实力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就在于文化的因素,因为“对于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人来说,文化是借助内聚力来维持身份认同的连续过程”[2]。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形成具有整合价值意蕴的凝聚力的,只有完成主体性建构和不断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文化才可以。这样,文化的发展才有了核心基础、共同价值指向和持续性,并涉及到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转型、素质提高、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也即是文化软实力的现代发生及整合。我们面临的状况是:一方面,中国文化现代化滞后于经济现代化。作为总体现代化进程的两个方面,即经济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即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其突出表现在传统自然、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向现代理性主义文化模式转换的过程中,人们社会生活和个人活动的非理性、表象化和人情化,也即是传统文化转型的迟滞。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遭遇重要的阻碍。其突出表现在中国文化现代化既要受到传统的和后现代文化精神的纠缠,又要面临金钱物质世界的入侵。因此,现代性主体文化转型仍然任重道远,这也就使得中国文化对内凝聚力的整合显现出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态势。
(二)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力的辐射与中国经济大国地位不相符
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文化并没辐射出与之相匹配的对外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对外影响力是以软性的文化、制度、价值理念等为要素资源构成而发生相应的关注、吸引与认同作用,从而使得文化自身的力量得到彰显。从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的辐射与世界文明大国地位的溯源来看,中国古代长期处在世界文明大国的地位,即不仅物质财富创造能力领先世界,而且与之相得益彰的是文明中心对外辐射的汉文化圈的形成,彰显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协同共进。但是当前的中国是经济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力有待提升。当前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产品,而缺乏自身文化创意产品的输出,因此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并没有被广泛认同而传播开来,其展示出的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的经济硬实力不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只有当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被人所熟知,并在中国经济硬实力的强力支撑下,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与中国元素伴随着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时,中国文化才具有相当的对外影响力,中国文化软实力才能达到与经济硬实力相得益彰的发展程度。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的路径打造还没有被资本激活
在文化市场化的客观趋势中,文化软实力的发生归根结底是依赖于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即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的一种文化张力。而这一实践活动也只能是在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文化市场空间中进行,因为文化的现实显现必须借助经济生活的过程,而市场交换价值的实现也必须借助文化的包装,即德波所指出的“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3]。进一步说,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硬实力的支撑。经济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提高的基础,是使“软”性的文化等战略资源如何转变成市场竞争、综合国力比拼中文化生产力、创造力、吸引力的重要支撑与载体,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绝离不开资本的“搭桥铺路”。但是简单的资本累积并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集聚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在城镇化建设、钢铁生产总量、科技研发、军事国防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实现了现代化转型的物质力量储备。然而简单的资本堆积并不能激活文化软实力,更不能使文化软实力转换成硬实力,使精神变物质的能力增强。只有贯通文化与市场生产的通道,加大资本对文化集聚效应的投入与监管,注重资本对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才能激活资本打造出文化软實力提高的现实路径。
二、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不平衡的后果
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4]同样,当前经济硬实力相对于文化软实力有着巨大发展优势而显现出两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带来极大的不良后果。
(一)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支撑而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不断促进综合国力的向前发展。两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会造成不利于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后果。一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综合国力构成中显现出明显的短板。综合国力既是体现一个国家动员和利用战略资源达成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更是反映一个国家战略资源分布组合的状态布局。按照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的结构观点,实力作为一种结构就是各种能力的“即以不同方式排列和组合的单元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互动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5],因此综合国力中战略资源布局的合理性很大程度决定着战略资源的运用和发挥。所以,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等,使得我国综合国力容易出现“木桶定律”原理结构下相应的综合国力发挥的“木桶效应”。二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我国综合国力中战略资源构成总量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发挥不仅受战略资源的组合布局影响,也受战略资源总量的影响。只有形成战略资源的规模效应,才能突破国际壁垒、发挥震慑作用、转换为无形的影响力,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发挥,显现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与不断提高的可能性。因此,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也就说明我国综合国力总体战略资源构成总量的增长还有巨大的空间缺口,其不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三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容易出现两者之间的互相干扰或破坏。软实力理论之父约瑟夫·奈曾指出:“软实力和硬实力,有时相互扶持,有时相互干扰。”[6]同样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之间也不是简单的互补关系。只有在具体现实的条件结构状况下,若是两者和谐均衡发展, 则相互扶持支撑;若两者非和諧均衡发展, 则相互干扰乃至破坏。比如仅仅靠经济硬实力的强大是不可能使中国文化产品拥有诸如好莱坞电影大片、法兰克福图书出版业等世界级文化产业“航母”打造出的流行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渗透性特征的。也就是说,没有形成文化软实力“无形之手”的钳制与观念的“路径依赖”,反而会适得其反,只剩下冰冷生硬的市场“丛林法则”下的生存竞争,而没有属人空间的有意识的文化流动,使得文化软实力受损,进而不利于综合国力的发挥和提高。因此我们缺少的不是经济硬实力,而是与经济硬实力相当的文化顶层设计的创意、制度、生态环境和市场体系,即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容易造成物质力量发展的偏差与文化发展的危机
一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资本的硬力量不断挣脱文化的软规制。文化软实力是指向激活文化自身主体性力量和增强综合国力的,但文化软实力仍然承载着构成其核心资源的文化的特定理想信念价值功能,其集中反映在文化软实力发挥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的同时所彰显出来的具有约束价值意蕴的规制力上,尤其是在当前资本硬实力不断壮大与文化世界观空场的鲜明对照,使得我国长期物质力量发展累积的结果呈现出爆发式、不稳定与不可控的特征。二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文化世界极容易遭受物质金钱世界的入侵而出现危机。“首先必然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我们文化的灾难在于:它的物质发展过分地超过了它的精神发展,它们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7]114显而易见,这种平衡的打破和拉大,造成的不仅是物质发展缺少文化把控的偏差,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发展遭受到资本扩张的悖论,引起人的精神的异化,形成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冲击。因此“只在物质方面,而不同时以相应的程度在精神方面发展的文化,就像一艘加速航行而舵机受损的轮船,它已经失去控制并驶向灾难。”[7]114三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互动日益糟糕。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累积出来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进程,而且在短时间内两者发展的不平衡态势是不容易改变的,从而现实地引发相应的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糟糕的互动,并传导到物质发展和文化建设上,造成一系列的发展障碍。“这些障碍既存在于精神领域,也存在于经济领域,特别是由于这两个领域之间日益糟糕的相互作用。”[7]52
(三)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挑战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呐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8]而基于中国社会实践话语创新的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就是要在直面全球化的文化冲突与挑战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凝练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以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使之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是一个整体的、全方位的、多领域协同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发达的文化产业作为载体、公共性文化事业的普及、传播渠道的拓展、精品文化的打造,总之是离不开在文化市场化的客观趋势下贯通资本对文化软实力增强的路径激活,即在经济硬实力基础上,使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耦合为一个互动、协调、同步发展的整体过程中增强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极容易弱化、消解、瓦解,乃至破坏两者之间的统一性,尤其是利用和规制资本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文化的引导、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不同步、文化实践主体人的定型化,使得文化悲观论哲学的理论把握演绎为现实的文化发展图景,最终其不利于应战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挑战。
总之,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不同的历史遭遇,它们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化要打破的一个宿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不平衡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精神力量往往比物质力量起到更大的作用。党的十九大对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明确也使得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显现与现实化,成为今后我们工作努力的重心。
三、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的对策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9]因此,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势必须要得到扭转。
(一)确立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理念
对策建议的提出不能仅仅拘泥于技术操作层面,关键是要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做好价值引领与目标导向,这样才能有技术操作的可能性,否则技术路径上的对策建议就会在实践中由于理念上的缺失而被消解,以至于难以真正实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平衡发展。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应遵循如下基本理念: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体层面对不同主体的行为做出了相对应的要求和规范,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在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上的“最大公约数”,起着统领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有效矫正资本力量发展的偏差,使文化发展有了灵魂,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了轴心,从而推进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二是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贯彻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实现更好的、更符合实际要求和客观规律的发展。我们把这一基本要求贯彻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上,让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之间形成持久的张力,实现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自觉性,才能确保不出现某一个层面的发展导致另外一个层面发展的不可持续,最终引发两败俱伤的后果。三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为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进行定位。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属于同一历史进程的,但往往又是很难实现的一种价值目标,因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提供的平台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或者精神层面上,而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或精神需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层面的需求的满足都不可能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的价值定位就是在两者发展过程中以这一价值定位为牵引力,不断使双曲线无限接近平衡轴的过程,即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平衡。
(二)瞄准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的重點抓手
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需要整体宏观布局的基本理念作为统领,也要找准切入点、抓住主要矛盾,切实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一是把提高综合国力作为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的出发点。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在构成的核心要素资源和作用的方式上都存在不同。文化软实力是对文化内涵挖掘与创造性转换而兑现的主体性文化力量,更注重的是其涵养培育的社会效益,主要靠通过认同来发挥作用;经济硬实力更注重的是资本硬实力堆聚出来的经济效益,靠直接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发挥更具有优越性,但因建设周期的不同也会带来两者发展选择的矛盾。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是紧密关联的,构成一个整体。文化软实力以经济硬实力为基础,经济硬实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把控。在发展目标上,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都是共同指向提高综合国力的。因此我们要把提高综合国力作为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的出发点,整合乃至消解两者之间因差异而带来的发展矛盾,科学协调推动两者之间的建设、运用和发展。二是在使用和规制资本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软实力。人类社会在步入资本时代之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与此相伴发生的却是资本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现代性乱象。资本力量在扩张到文化领域后,造成文化悲观论与文化乐观论之间的悖论,使得中国文化建设对资本力量的使用也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当前,全球化时代我们在文化领域的建设聚焦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利用资本力量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要对资本力量进行规制。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浪漫地幻想去彻底消灭资本,解决各种矛盾;另一方面在使用资本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保障,激发资本建构的市场经济的正能量精神效应,增强文化软实力。三是在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文化环境中培育新型文化实践主体。文化实践主体的不同,在文化建设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实践中对资本力量的把握与使用就会不同。可以说,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实践主体,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建设;而一定的文化建设理念和实践又造就一定的文化实践主体。因此,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的平衡发展离不开特定实践环境中的特定文化实践主体。然而当前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因资本硬实力的过分扩张使得整体文化倡导的应然价值信念追求逐渐丧失、消解、淹没在原子化的个人实然逐利的行为中,使得文化整体的世界观很难再找到相对应的现实基础,乃至出现两者之间的悖论,引起人们精神层面的困惑,最终会削弱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要把整体文化倡导的应然价值信念追求和原子化个人实然逐利行为在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统一到新型文化实践主体的培育上,即全面发展的人。
(三)创新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统领,找准推进的切入点去解决主要矛盾,还要有体制机制创新来奠定制度基础。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是一项关涉经济、政治、文化、传播等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整体性的社会行为。首先在顶层设计上,要建立整体性机制来统筹规划文化软实力提高与经济硬实力增长。所谓统筹归划的整体性机制主要是指不论文化软实力提高还是经济硬实力增长都必须对与之相关的系统性指标实行预期价值理性分析和评估的关联性机制。也就是说,一方面在文化软实力提高的设计阶段,通过关联性指标的设计,对它转换硬实力的能力、精神变物质的条件进行科学的分析;另一方面对经济硬实力建设要在设计阶段,通过关联性指标的设计,对它的文化效应、可能带来的对人的心理和精神观念的影响、对社会行为方式的改变等等做出科学评估,最终最大化地做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整体提高。其次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建立贯通性机制协同联动文化软实力提高与经济硬实力增长。所谓协同联动的贯通性机制主要是指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发展之间以及它们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介入机制、网格机制、各个子系统对于总系统的共同支撑机制等等,即通过对过程的全息监控,实现两个领域之间及内部的互渗、互融、互动,使两个领域不相协调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最后在社会评价上,建立评价性机制同步落实文化软实力提高与经济硬实力增长。所谓同步落实的评价性机制主要是指针对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平衡发展建立的监督机制、主体责任机制、激励机制等等,形成推进两个领域平衡发展的刚性环境,促进各项措施切实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4.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36.
[3][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5] [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9.
[6] [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4.
[7]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9.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