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业4.0”时代企业员工素质需求的高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05-14李菲张润昊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业4.0高职专业

李菲 张润昊

[摘要]在社会进入“工业4.0”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对员工素质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仍然存在理念落后、供需错配等问题,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实施“三转、三优、三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精准供给。

[关键词]“工业4.0” 员工素质 高职院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简介]李菲(1964- ),男,湖北枣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张润昊(1974- ),男,湖北南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副所长,副教授,博士。(湖北 襄阳 44105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7-0044-04

“工業4.0”标志着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来袭。当前,高职培养学生与“工业4.0”时代企业新员工素质需求之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新员工不能“拿来就用”,需要重新回炉,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因为学校培养的学生“能不配位”,也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企业新员工“不够用、不好用、不敢用、又不能不用”,呈现出“五味杂陈”的为难心态;学生“才华配不上梦想”,出现“大事干不了、小事不肯干”的尴尬局面。

一、“工业4.0”时代企业员工素质需求转变

(一)从标准化思维向系统化思维转变

传统制造业通过三次工业革命迭代,形成规模化生产,导致标准件产能过剩。企业员工通常在固定岗位进行生产线上的重复操作,获得固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不了解生产线上其他岗位的要求。“工业4.0”时代的智能工厂采用数字模拟运行,预见生产过程中将出现的问题,通过尝试、比较多种解决方案,降低风险和投入。在智能工厂中,机器被赋予自我学习的能力,将人工智能完全融合到生产线上。在新的生产方式下,员工的岗位职责从标准件生产线上某一固定环节转变为对柔性生产线的计划、控制、操作和协调,智能生产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构成的系统的有机整体,特别要求员工具备系统化的思维。

(二)从专业化素质向复合化素质转变

“工业 4.0”时代,新的知识技术不断出现,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更新,更加需要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人员胜任新的工作岗位。未来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类人才能够把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技能实现完美结合,成为 “信息—数字—机械”工程师。这类人才需要具备融合跨学科知识的能力,那些具有跨学科经验或者曾经做过交替性工作的员工成为企业首选。

(三)从侧重应用型向侧重创新型转变

“工业4.0”时代,智能工厂中智能生产系统的应用将使得员工从固定生产线上的操作工,转变为柔性生产线的设计者和管理者。这就需要企业员工具有较高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及时应对定制产品生产线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所以,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是仅仅要求员工完成程序性、操作性的工作,而要求他们是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快速做出灵活处理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从阶段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

“工业4.0”时代高新技术的交叉应用促进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使不同岗位,比如分析员、工程师和程序员,必须在商业模式、生产工艺、机械技术和数据程序的不断转换中进行思考。通过阶段性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往往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中通过终身学习方式获取的知识才能够胜任企业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而终身学习正是“工业4.0”时代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二、“工业4.0”时代高职人才培养供给问题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供需错配,具体到高职教育,就是解决高职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市场需求、企业需求错配的问题,打通企业用人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断头路”。

(一)教育观念滞后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受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重书本理论、轻技能技术,重课堂讲授、轻生产实践的问题。另外,受制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高职教育往往缺乏与企业和行业的深度互动,导致高职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二)培养目标与需求错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同类化,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得有限的职教资源被大量浪费,导致利用效率低下。高职学生一是显性素质训练存在缺陷,专业通用能力不过关,专业特殊能力不过硬,专业发展能力不厚实;二是隐性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包括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

(三)培养手段与能力要求不搭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仍然局限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师生缺乏互动。同时,无法从视觉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另外,教学方法陈旧,过去的讲授法、作业法使用较多,而更适合职业教育的任务导向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用较少。现在部分高职院校能够为学生开设实践课程,但是实践教学的水平不高,一方面是实践条件有限,另一方面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限,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技能水平距离企业岗位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

三、“工业4.0”视域下高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

让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对新员工的素质要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南针”、人才培养过程的“路线图”、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高职教育要打出一套“加减乘除”的组合拳,从需求端、供给端两方面协调共振,通过实施“三转、三优、三强”,使企业需求与高职人才供给从“拉郎配”转变为“天仙配”。

(一)树立“基础化、综合化、实践化、个性化、终身化”人才培养新目标

“工业4.0”时代对人才的技术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更为严格。未来人才不仅要在某一领域中独当一面,还要在其他不同的领域中有所涉及,甚至在不同的技能领域之间能够实现多面兼顾。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素质为基础,按照“重视基础、提升素质、拓宽技能”的基本原则,基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培养要求,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个性化特色教育,确定“基础化、综合化、实践化、个性化、终身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瞄准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的素质需求方向,立足学生特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手段方法、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等关键要素上实施创新,提供丰富、多元的优质资源和服务,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转换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讲义。

通过“三转”实现“基础化、综合化、实践化、个性化、终身化”人才培养新目标。一是转定位,就是从以自我为中心思维转向他方思维,他方思维既要立足当下企业需求、市场需求,避免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需求脱节出现结构性浪费,又要着眼未来,避免因为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要求出现结构性缺失。二是转思维,就是高职院校要矫正寄希望于计划,寄希望于政府、行业政策任务式的需求侧惯性思维,转而更加注重学校的内部调控、结构优化、规划创新和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三是转动能,就是要从“孤芳自赏”到“百花齐放”,对内应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对外要激发产业、行业、企业参与的热情,以提高高职教育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

(二)構建创客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工业4.0”时代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创客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明确“德技并重、学思并举、手脑并用”的“双创”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定位,规范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构建“专创互融”的课程体系,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将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与专业教师队伍融合,培育“专创互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将创新创业平台与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融合,搭建“创训一体”的实践基地;将创新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建立“开放、分享”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通过“三优”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是优专业,就是要对应产业、行业、企业要求调整专业设置。要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要打通专业壁垒,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做好专业优化工作,就是要淘汰落后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注重设置跨界复合型专业,孵化新专业;要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优势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二是优课程,就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贴近生产实际和技术进步,对接新标准、新规范、新工艺,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实践课程要形成“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殊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专业课程设置要广泛调研,建立职业能力标准、课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三是优教学,就是转变教和学的方法。靠角色转变推动 “教”,靠任务驱动推动“学”,靠项目评估推动“考”。要实现教师角色的重构——从“教师”到“导师”,从“主演”到“导演”,强调“谁的课堂谁负责”,教师围绕“布置—指导—督促—评估”展开教学,带着“项目”完成教与学的诸多环节;要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型——从“学习者”到“模拟员工”,践行“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推进模块化教学,将项目与专业课程、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循环以及“激发创意—形成作品—展示项目”的学习循环。要创新校际联合、校企联合的协同互助模式,构建立体多元的产教合作体系。坚持“学校主导、企业主动、专业主体、学生主角”,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专业发展模板。坚持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不断提升联合培养专业、数量、规模。

(三)构建供需良性互动的新机制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技能人才需求,从供给侧入手,以提高供给人才质量为坐标,用创新的办法推进职教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开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新业态,形成“需求导向、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主导、师生参与、校内实施、市场应用”的融教学、创新、服务于一体的供需良性互动办学机制。

要以开放与合作的态度,使校企共同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质化进程,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教育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及应用融合于办学机制中。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新型战略合作关系,依托其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与其配套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评价,与相关主管部门共建培训、鉴定、社会服务、科技研发机构。

构建供需良性互动的新机制关键在于“三强”。一是强态度,这里所讲的态度既包含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组织能力、积极心态、责任心等,也包含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快速适应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还包含学生对职业的忠贞度即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将文化基础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二是强技能,要立足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立德树人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建立起完整的高技能人才教育体系;要把校内实践、企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场景、多形式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活动;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构建新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要带学生到企业、行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亲手实践中得到锻炼和磨炼,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三是强应用,高职教育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就是要培养“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学为用准备、用为学目的”。强应用就是要实现课程内容“职业化”,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内容为主线,贯彻“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将内容分成专题,实施专题(主题)或模块教学;强应用就是要实现课程推进的“项目化”,从细节上设计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强应用就是要实现教学成果的“作品化”,积极探索以“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为基础,以“步步登高”的学习阶段为阶梯,以最终作品为结果的应用学习循环。

[参考文献]

[1]赵文平.工业4.0时代下的企业员工素质需求特征及其对职教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6(44).

[2]夏妍娜,赵胜.工业4.0——正在发生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德)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邓敏,李现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张坤.面向智能工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2015(12).

[5]芮明杰.“工业4.0”: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方式[J].世界科学,2014(5).

[6]蔡中兴.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对工业4.0时代的适应性研究[J].教育探索,2016(8).

[7]蔡泽寰.应对工业4.0,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向[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8]张旭刚.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维透视:逻辑、内涵、路径及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6(19).

猜你喜欢

工业4.0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汉诺威工业展聚焦“工业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