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2018-05-14杨海波
杨海波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释放出巨大的政策红利,给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推动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有待发掘的宝库。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乘着“一带一路”建设这股东风,一方面利用好政策给予的空间,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顺应这股新型全球化的潮流;另一方面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内生增长功能,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走出一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与开放之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少数民族地区;平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8)04-0073-09
引言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边疆区域,共5个省级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人数中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2亿。少数民族分布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小聚居与大杂居,在这些区域也杂居着比例较高的汉族;二是分布广但是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我国陆地边境全长两万多公里,绝大部分处于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内蒙、西藏、云南、广西等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空前的发展机遇期,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主干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是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又一次落后地区开发的大好时期。
“一带一路”这种我国主导推动的新型全球化,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观察与分析:一是从中蒙俄经济走廊分为两条线,其中一条线从京津冀到呼和浩特再到蒙古和俄罗斯,另一条从东三省主要城市到满洲里再到俄罗斯的赤塔,中蒙俄经济走廊涉及以蒙古族为主的东北少数民族,而且大部分是跨境民族且人文相通,各方经济互补性强;二是中巴、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国-中亚-西亚三大经济走廊,主要涉及到西北少数民族区域,例如新亚欧大陆桥途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7个省区,到中哈边界的阿拉山口出国境,在这条线上贯穿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以及甘肃、青海与新疆少数民族区域;三是中国-中南半岛与孟中印缅两大经济走廊,主要涉及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广西自治区,西藏在传统上属于西南地区,广西在地理上属于华南地区,并且是西部唯一拥有出海口的省级行政区,在本文中广西划分到西南,便于观察与分析。
“一带一路”建设处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是我国新型全球化的探索,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给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少数民族地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少数民族地区开发之路,全国各民族共享现代化、城镇化与市场化带来的成果。本文从“一带一路”出发,以少数民族地区为考察对象,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繁荣新路径。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存在三方面短板
要清楚地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寻找破解之道,坚持用发展的手段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水平较低
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所在,工业化是供给端,城镇化是需求端,我国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从本质上看是供需结构失衡造成的。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按常居人口为57.35%,户籍人口为41.2%,按照斯蒂格利茨的观点,即在二十一世纪改变人类的两件大事之一就是中国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拉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看,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以五大自治区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为例:内蒙、新疆、西藏、宁夏与广西分别为61.2%、48.35%、26%、56.2%、41.2%①,除内蒙以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率更低,比如云贵川三省(少数民族多、比重大,但非民族自治区)。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扩内需最重要的方向就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在少數民族地区尤其如此,前景广阔并且动力强劲。
(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够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笔者曾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扶贫与挂职锻炼,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是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水利工程、通村同组路、医疗教育与农村保障等。相对于西部而言,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要把握住轻重缓急原则,一方面因为少数民族自身财力有限难以同时推进,二是因为把握住当前发展的重点能有力推动其它事业发展。当前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中以交通、公共教育和农村医疗作为重点突破。
(三)发展观念较为落后
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在发展变化,而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会阻碍事物发展进程,甚至在某些阶段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少数民族淳朴敦厚,但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普遍存在着落后的观念,少数民族妇女更是如此。[1]笔者曾在呼伦贝尔考察过牧场发展,咨询过基层工作人员以及当地牧民,有些人甚至认为假如无丰厚补贴,没必要扩大规模养殖。较为落后的发展观念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公共教育落后,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很难公平分享到教育事业的成果。这几年曝光的上学难问题大都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例如: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与昭觉县的“最艰险的求学路”、“云南怒江滑索求学”等事件的报道。
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如何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内生性发展
针对少数民族存在的问题,利用好“一带一路”建设赋予的机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农业)、精准扶贫上。同时,劳动力、农村金融以及土地问题贯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始终。
(一)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要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进行相应的顶层规划,以避免“千城一面”的城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探索新型城镇化既能丰富城镇化理论,也能形成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实践。
1.特色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灵魂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需走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城镇化之路,既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保持文化多样性。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更要有国际视角以发掘国际商机,同时也要在文化产业开发、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等三方面把握好度。既注意衔接好主流文化,又注意协调统一好文化多样性与主流价值观。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不能以牺牲某一方面的代价来追求其他方面的发展,而要形成和谐发展的态势,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要注意城镇规模的扩张程度,也是要求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的全方位发展。[2]当然,我们不能单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而让一些不合时宜的、与社会建设和现代经济有冲突的成分影响了城镇化整体进程。例如: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县采用“布依族蜡染服饰制品协会”的方式将农村妇女组织起来集中培训,在县城与扁担山镇等地形成了产业与人口的双重规模效应。
2.“人的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核心
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即“化地又化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即“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城镇化不仅仅是物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城镇的发展终究要依靠人、为了人,以人为核心才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本质。”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落实到人要以如下几方面为重点:一是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的问题,还要确保落户后和市民同等待遇,同样继续支持与落实少数民族相关政策;二是推进城市居住证制度改革,到2020年预计约有2亿农业转移人口无法落户,深化实施居住证制度改革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三是落实“三个一亿人”目标,其中“一亿人”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此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其自身素质提升相当重要,要有全新的市民角色意识、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
3.资源合理开发是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动力
西部少数民族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藏丰富、旅游发达、环境优美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合理开发资源有利于解决民族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对于矿藏丰富的区域,可以探讨如何更好的分享机制,让矿藏价值尽可能多的留在本区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提供基础服务设施;对于旅游发达地区,可以探索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当地第三产业比重,创造更多的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对于某些生态旅游区域,可以建立生态博物馆,例如:贵州六枝的长角苗族生态博物馆;对于环境优美地区,可以采取生态移民、异地搬迁等措施,既可以保持环境原始风貌,也可以通过人口集聚实现城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更能充分利用起来,为本地城镇化提供巨大动力。
(二)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
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时,农业问题总是核心问题之一,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偏低。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更加落后,形势更为严峻,更要主动利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
1.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半机械化”与种养技术融合
一般而言农业现代化有两条路径:一是以机械化推动农业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从种养技术出发,以培育优质种子和化肥为主要手段。少数民族地区在边疆山区较为集中,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地理环境推动农业现代化。因此,要采取“半机械化”与种植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山地地区地形复杂,适宜采取半机械化作业的生产方式,例如: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种植水稻主要是人工作业,但收割水稻基本上用上了小型收割机;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培育良好的适应本区域生长的作物,在贵州省威宁县培育了红花、土豆与太子参的生产基地,而且要做到二者的有效融合。同時对于少数民族特殊的医药产业(我国有苗、藏与蒙三大民族医学),也要进行现代化种植与管理,并要加强舆论宣传以推广并利用“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
2.鼓励少数民族地区“老人农业”发展
贺雪峰教授认为在广大农村存在着“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而且在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后,这种分工会更加迫切,“老人农业”好处有三:一是从事者得到一定的身体锻炼,二是缓解了个人心理压力和降低了社会系统风险,三是能获取较为客观的劳动收入。据贺雪峰研究,“老人农业”存在有两个前提,一是从事的年龄结构在50到60岁间;二是需要一定的农田规模,在20到30亩之间。[3]针对这两个前提,需要在政策上加以支持和引导,一方面要进行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更新与升级生产知识与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土地进行适当流动,有相应的推广适应“老人农业”规模的政策支持。在“一带一路”建设下,吸收与推广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与管理技术,与发达地区形成有效合理的地区分工,并且发达地区要给予相应的补贴。
3.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大力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农业发展小而全并且无序管理,但不具规模且知名度不大。在当前社会特色产品越来越受到城市欢迎,产品的地理标识越来越是核心竞争力之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势在必行,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之一,也能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4]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要以如下几方面为突破口:一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在“特”字上做文章,发挥区域、市场与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例如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推出“骑在羊背上的务川”的品牌,打造了标准化山羊繁育场、楼式羊舍与草原基地,不仅供应省内,还走到了重庆人民的餐桌上;二是畅通农产品营销渠道,理顺生产、交换、分配、销售与运储等环节的相互关系,发挥各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尤其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与壮大;三是支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观光农业,条件成熟后发展观光农业是特色农业的副产品,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也符合经济学关于范围经济的基本原理。
(三)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十八洞村調研时提出来的,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扶贫的提出寄托了总书记深深厚望,也反映出了我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紧迫性。
1.准确识别出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精准扶贫要区别于以前粗放式的扶贫,针对不同环境与不同人群运用科学合理程序对相关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帮扶与管理。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考验我们能否做好基层工作的试金石,是实现扶贫“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首先,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帮扶政策;然后,对于识别出的贫困人口要建立指标体系以便跟踪观察,形成动态的管理机制;再者,精准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基层工作者压力与负担,给予这些政策最终执行者适当物质和精神奖励。
2.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为平衡国内东中西区域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一方面它强调提升面向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对外开放水平,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开拓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带动产业、资金等资源流向少数民族地区,应对当前东部发达地区由于成本上升和转型压力增大以及制造业加快转移等问题,促进产业有针对性地向少数民族转移,加强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动性。在“一带一路”建设下,探寻少数民族产业扶贫恰逢其时。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到少数民族地区来,既符合产业转移的规律,也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我们要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现实——劳动力多但劳动力素质偏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思想观念的发展转变是精准扶贫的保障
观念落后会阻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其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实践问题上,“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老百姓思想转变的机遇。对于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固然有历史地理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落后的发展观念,甚至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还存留着原始共产主义、吃大锅饭等落后观念。对于转变发展观念,一方面加强相关知识与政策的宣讲,利用知识下乡与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等平台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能人经济,树立典型激励老百姓的创业精神。
三、“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如何走出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特色是区别于他者的主要标志,人们渴望拥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与产品。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打通水路贸易交通枢纽以适应新型全球化,大力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产品走出去。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如何走出去
西北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回、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其中有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阿拉伯世界开展广泛而友好的贸易经济文化往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其中“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三大经济走廊给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1.开展合作论坛加强与中亚西亚各国沟通与互信
合作论坛在国际经贸领域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即“春江水暖鸭先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亚西亚等国的谈判交流过程中,西北地区起到了桥头堡作用,要发挥“丝绸之路”历史上应有的作用。西北的众多少数民族与中亚西亚有相同宗教信仰以及相近的文化,在经济与文化走出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等产业基础强于“一带一路”中的部分沿线国家,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例如: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合作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各国的官员和企业家探讨中国西北地区如何加快“走出去”战略,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再例如以“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为宗旨的中阿合作论坛,从2004年第一届合作论坛开始已经举办了七次“中阿合作论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交通仍然是制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障碍,西北地区到中亚西亚地区幅员广大,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才能加速西北少数民族经济与文化走出去,例如亚投行应有重大作为。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发布的2015年国情咨文中提出“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旨在大力推动以完善交通道路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发了“光明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热议,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极其重视交通在路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在远期,我国通往欧洲的高铁战略一旦实施,必将唤醒从我国西北到中亚西亚再到欧洲沉睡多年的资本,节约巨大的交易成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采访中,在他国做生意的人认为交通便利了,民众愿意走出来的意愿会更加强烈。例如在阿盟国家,西北少数民族商人开办的清真拉面馆受到好评如潮,但不能大规模进入市场的主要原因还是交通欠发达,来往便利才会商旅不断。
3.设立中国(新疆)自贸区强化对中亚地区的辐射
在丝绸之路上,新疆自古以来是贸易中转站,在这里由于丝绸之路诞生了众多城市,新疆绿洲文明也因此而繁华昌盛。在“一带一路”实施中新疆理应更有所作为,成为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与货物中转中心,乌鲁木齐要成为新疆-中亚地区最有前景的城市。鉴于此,中央要给予新疆充分的政策空间以供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截止到2017年我国自贸区11个,基于新疆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应尽快设立中国(新疆)自由贸易区,划定区域使他国的商品自由进入,人民获得实惠;自贸区内可注册中外合资旅行社,出国旅行“说走就走”;就职外企机会越来越多,自贸区内创业门槛更低,有很多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可以对少数民族进行适当优惠;利用新疆区位优势,从事货物转口及分拨、货物储存、商业性加工等。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如何走出去
西南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发展迅猛,重庆和成都已经发展成國家或者区域中心城市,其发达程度不亚于东部城市,这些年贵州、重庆与西藏的GDP增速位列前三甲,西南还有广西的出海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要利用好六大经济走廊中的“孟印中缅”、“中南半岛”两大经济走廊。
1.以铁路公路港口为纽带推动新的战略通道和战略空间建设
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东起我国最繁华地区之一的珠三角,沿南广高速、南广高铁,从南宁、凭祥、河内再到新加坡,以沿经济走廊的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铁路、公路、港口建设为纽带,以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为基础,打造优势互补、区域分工、联动开发、共同发展的中南半岛经济体,从而拓展新的战略通道和战略空间。在港口建设方面,比如中国和斯里兰卡的港口建设一直在建设中,还有缅甸是中国和印度洋之间间隔的唯一一个国家,假如我国在缅甸有出海口,云贵川数省货物可以直达印度洋,大大缩减运输成本。西南少数民族很多是跨境民族,有经济合作的历史基础也有现实需求以及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他国讲述好中国故事、打造命运共同体以增强信任避免误会。
2.创新对外交流机制平台为重点推动多边经贸合作
对外交流机制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十分重要,也存在着巨大挑战,我国需要发挥国际精神,帮助中南半岛的沿线国家发展,支持中南半岛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的建设发展,促进他们经济转型升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西北有大城市优势,西南的中心城市对外的吸引以及对外的扩散功能是中心城市无法比拟的,在这些中心城市可以开展博览会、多边论坛以及人才培养等。在边境城市更是要创新合作交流机制和平台建设。近些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不断创新与缅甸的合作交流机制,主动走出去与缅甸合作发展经贸往来,例如:陇川甘蔗协会建立跨境甘蔗高产示范基地3000亩,带动缅方47个村寨种植甘蔗3万多亩,还创新了企业法人国际科技特派员机制拓展双边深度合作。
3.畅通西南出海口推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走出去
西南地区出海口在广西自治区的北部湾,但由于交通地理等原因未能充分发挥北部湾的功能。如何打通西南出海口,成为目前西南地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走出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5]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中心城市到北部湾的交通线不够发达,远距离投送能力欠缺,物流成本过高,假如北部湾成为西南地区的出海口,再造一个珠三角的概率也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极,是背靠近2.5亿人的大市场,例如号称“西南出海大通道”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重庆、遵义、贵阳、都匀、河池、南宁、北海、湛江等地级市,全长1314千米。目前西南地区最需要解决问题之一就是营建便利的交通环境和亲商氛围,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走出去搭建平台,现有的铁路公路网络不够无法满足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如何走出去
东北有满族、蒙古、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俄罗斯族等民族,且多是跨境民族,其中满蒙两族人口都超过400万。东北少数民族个性鲜明,拥有众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经济与文化的走出去有自身比较优势。
1.利用中蒙俄经济走廊深化三国合作交流
中蒙俄经济走廊要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有效对接;加强中蒙俄三国铁、公路互通互联建设,减少通关手续促进运输便利化与过境运输合作,探索三方跨境输电网可行性建设,开展各领域务实合作,三方并以制定《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中蒙俄边境线长,合作空间大,而且我国城市在这一区域优势明显,具有较大的扩散作用。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例如可以将蒙古族的传统技艺、鄂伦春的狩猎技术以及赫哲族的江河文化进行合理包装进行推送。东北少数民族充当文化交流的使者,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输送出去。中蒙俄经济带要以文化为纽带,尤其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和纽带进而深化三国合作交流。利用好满洲里综合保税区以及二连浩特与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以鼓励和促进三方的贸易往来。
2.以京津沈大等大城市为依托让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全球
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背靠诸多大城市,而且距离这些大城市不远。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两条通道,一条是从华北京津冀到呼和浩特,再到蒙古和俄罗斯,另一条是东北通道,沿着老中东铁路从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到满洲里和俄罗斯的赤塔,笔者认为对于东北少数民族来说,文化与经济走出去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推进,一是顺着两条通道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二是逆着这两条通道通过大城市再走向全世界。北京、天津、大连与沈阳等大城市本身国际化程度较高,在大城市更容易获得世界的目光与首肯,而且有优质的港口,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便利条件。
3.加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韩国交流与合作
韩国是远东地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创造了汉江奇迹,也是亚洲经济四小龙之首,是少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之一。我国朝鲜族约有183万人,主要居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我国朝鲜族与韩国人同文同种,有天然的亲近感,延边朝鲜族去韩国发展有语言和文化的优势,能迅速进入角色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但是延边不能仅限于去韩国工作,应该利用韩国的经济、管理以及市场优势,将延边的特有民族文化传播出去、经济发展起来,同时吸引韩国企业进驻延边带动延边经贸发展壮大。要深化中韩自由贸易区在延边的项目合作,推动延边中韩国际物流园、中韩国际合作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建设是惠民工程、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以及探索共同富裕的新型之路。从地理方位看,“一带一路”是自东向西延伸,经过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区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像一个个精美的珍珠被“一带一路”串起来,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中闪耀的一环;从现实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要解决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问题都可以围绕着“一带一路”战略展开,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目的所在;从未来看,可以大胆想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广,即新型全球化的深度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会成为开放的桥头堡,和东部城市一样成为经济发展的高地。诚然,我们也要有冷思考,不打无准备之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欠账过多,山地地区地貌明显,现代化程度偏低,要把握住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 杨春芳.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J].中国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2):22-27.
[2] 武友德,王源昌.边疆少数民族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以云南为例的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8-64.
[3] 贺雪峰.老人农业:留守村中的“半耕”模式[J].国家治理,2015(30):43-48.
[4] 刘慧卿,汪小倩,陈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研究--以四川甘孜州农牧经济发展为例[J].乡村科技,2016(11):92.
[5] 张进.北部湾区开发带动西南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3):61-62.
责任编辑:贺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