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汉合璧《射的》之考

2018-05-14张杰

知与行 2018年5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儒家文化

张杰

[摘 要]满汉合璧《射的》成书于清乾隆中叶,阐释了满洲习射要领、方法及其精神内涵。“射之道”不在力,“德固射所重也”“不以鹄视鹄,以德视鹄”,作者将其对儒家射仪文化的理解与崇尚力量的满洲骑射要领相结合,阐明了射箭的精神内核,带有浓郁的儒家文化色彩。习射过程中对于“粗显”与“精微”的关系、矛盾统一问题的认识、射箭心态问题的论述,射先正己身,当担心射箭射不中时,心态便已经出现不平衡、出现偏颇,便射不中了;以及“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下学而上达”等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概括则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与理性思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该书呈现出来的特点与作者的仕宦经历密不可分。《射的》内容系满、汉文对照书写,体现了清朝“国语骑射”一以贯之的既定国策;从版式和语言文字上看,此书应该先以满文书写,后翻译成汉文。总起来说,满语的表现力不如汉语,且多用通俗词汇。其时,满洲入关已经百年,满文衰微是不可避免的。书中满文在用词、翻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亦为考察清代乾隆中叶满语文面貌的一个面向。

[关键词]满文;骑射;哲学思想;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5-0101-05

《射的》(gabtan i jorin)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满汉文合璧书写,目前在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等皆有其抄本或刻本的收藏,本文研究版本为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复印本。关于本书,已经有多篇论文对其骑射内容进行了研究,但是关于其蕴含的哲学思想方面解读、语言学方面的特点则论及较少。

一、 作者生平

常钧(1702—1789),叶赫那拉氏,满洲镶红旗人[1]。雍正四年(1727),由翻译举人考授内阁中书,累官陕西潼关同知、甘肃安西道、军机章京、正白旗汉军副都统,刑部侍郎,江西、安徽、河南、甘肃、云南、湖南六省巡抚,三等侍卫。乾隆四年(1739),常钧任安西道,服官数载,励精图治,详察敦煌、新疆等地情况,著有《敦煌随笔》《敦煌杂钞》,极具研究价值。乾隆二十一年(1756),常钧从征准噶尔,不久任工部员外郎。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于张宏遂案,上以常钧欺诈,诏革职。三十二年(1767)二月命常钧自备资斧,往喀什噶尔办事。五月调赴哈喇沙尔办事,三十五年(1770)著《射的》。三十六年(1771)五月受代回京,授三等侍卫。乾隆五十年(1785)与千叟宴,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月卒。

常钧由翻译举人入仕,西北边吏,因军功先后授八省巡抚,调补频仍。其仕宦經历有政绩、有过失;前期勤勉、后期昏庸,甚至包庇下属命案,遂被贬黜。其在各地出任巡抚期间的日常工作按部就班,军事、河工、修建城墙、学校等诸事是雍乾时期中上层官吏日常政务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其代表了当时由翻译举人出身的地方官员这一群体,历任陕西、甘肃、安徽、河南、湖北、云南及湖南八省巡抚,足迹遍布清代西北、西南、中原、江南各地,是当时巡抚经历的缩影。张廷玉、傅恒、海兰察、刘统勋、鄂昌、大学士讷亲、陕甘总督尹继善、刑部尚书舒赫德、户部尚书李侍尧、兆惠皆为其同僚。常钧系文官出身,处理政务不甚精明,人际关系欠佳;皇帝对其颇有微词,加之出身,难以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常钧后期被调任云南巡抚,应该是跟清缅战争爆发、清廷急需用人有关。

二、《射的》射箭之道评析

《射的》成书于常钧被贬官至新疆期间,全书围绕射箭主题,以射箭技巧为主线阐述射箭之道。内容包括前言、射箭心法、演法(入门次第节要)以及观马图说四个部分。作者认为“射之道”不在力而在巧,巧则德之慧也。“以德(erdemu)为射之要也”。不以鹄视鹄,以德视鹄,把“德”视为重要的修养,先修德而后练习射。在书中,作者反复强调“德”。“射之要”即“射的”“德固射所重也”。可见,这本书的宗旨在说德,以射说德。“撒放”是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 儒家文化崇尚的是礼射,也即文射,点到为止。且弓有轻重,亦影响射箭的效果,故弓须借助于人力,才能发挥其威力。作者谈到,古人就善于借助弓这种外力,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这是一种巧。古人修身,六艺之一即为“射”,射箭的目的是修养品德。儒家崇尚礼射,而非武力竞技、杀伤力的射箭和较量。礼射、武射互相结合,文武结合,相得益彰。

(一)射箭心法

射箭心法包括“诚意”“正心”“存神”“养气”四种方法。在阐述每种“心法”后,作者都援引儒家经典名句来对其进行总结概括,作者的迂儒形象跃然纸上。“诚意”“正心”皆为《射义》中的词汇,“泽宫选士,司正察仪”均为中原射仪。“意中无形之射,先用正志直体之功……皆适于道。”作者引用《礼记》中的句子,“欲诚其意,必慎其独也”。

何为“诚意”?作者在文中写道,“射时惟存命中之意,此外毫无旁杂,则心地纯一,将见诚实内充(之后),揖逊外著矣”。若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在射箭之前做足了功课,“不可稍萌苟且放逸之念”“俨然泽宫选士于上,司正察仪于下”,则“意中无形之射,先用正志直体之功,然后每发一矢静专动直,皆适于道。所谓‘欲诚其意,必慎其独也。其在斯乎?”作者似乎将《大学》里的修身思想与射箭第一要领“诚意”作比,“所谓欲诚其意,必慎其独也,其在于此啊”!在作者看来,射箭所练习的“诚意”有助于自我修身。这部分中心意思是射箭首先要意诚。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行。“正心”,也是《大学》中的词语,主张修身关键在于正心。放平心态,指对心态的训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其正心。”可见,儒家所说的正心,意思是让人平衡好心态,心要端正,是一种修身方法。“君子无争,平之象也”“仁者如射,中之道也”。作者将其融入射箭要领中,射箭心态要保持平和。作者以儒家修身理论来类比射箭,“非言射也,适于射合”。

在“诚意”“正心”之后,射者还要“存神”“神为心之神明”“神与射通”。射,是绎的意思.或者说是舍的意思。绎,就是各自陈述自己的志向,因此心气平和、身体端正,就能持弓矢稳固而瞄准无差;持弓矢稳固而瞄准无差,就能射中了。“神者神者,离则去之,舍则存之”。因此说:“做父亲的,以为所射的靶心是考验自己是否够资格做父亲的;做儿子的,以为所射的靶心是考验自己是否够资格做儿子的;做国君的,以为所射的靶心是考验自己是否够资格做国君的;做人臣的,以为所射的靶心是考验自己是否够资格做人臣的。”所以射箭的人,各射心目中以为是考验自己的靶心。因此天子的大射礼叫作射侯。射侯,就是用射礼来检验(参射的诸侯)是否能做诸侯的意思:射中就能做诸侯,射不中就不得做诸侯。“养气”对于射箭亦有重要作用。作者阐述了如何用气,“脚跟无力,一身成为两橛,安能进乎射之道也”,“力与巧”便鼓舞于气之中矣,发则必中。

(二)步骤及方法技巧

“演法”包括“步位”“执弓”“扣箭”“开弓”“审固”“撒放”等六个步骤,即身法、手法、指法、眼法;手、眼、身体要紧密配合,掌握方法。这部分是该书的核心内容,阐述的亦是射箭的基本步骤,属于入门方法。其中着重阐述的是撒放,引用的典故亦最多。如“孔子云,射者正己而后发”,又云,“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每人力量不同,但弓有轻重,用技巧射中弥补力之不足。孔子于双阳射圃射箭,“观者如堵”,孟子云,“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晋人之妻关于射箭那番话,作者认为皆阐明了古代“射学之源”。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不行其勉强,才能自然,臻于射箭之妙境。作者引用孔孟以及晋人之妻之语,目的在于阐明“射学本源”,射之道在于古人善用巧,即技巧,古人惟就“弓之轻重”“配己力强弱”,以用其巧,使弓之本力毫无留畜。“力在弓,而巧在人,由勉强以循自然。”孔子掌握了技巧,故德容外露,吸引众人围观。可见,作者引用这三人的话,目的在于说明射箭中的技巧问题,而孔孟之语的本义是阐明射礼,即君子修身之礼。那么挽强弓,必实有其力,接下来作者继续阐述“弓与力配”的问题,力、气、神、巧,不敢尽力以执弓,以留有余不竭,始能于发射时善用其力与巧。矢与力配,权衡关系,弓箭和手之关系。在这部分,作者善用比喻,比较形象。

全书在讲射箭的技巧问题,但在每一心法步骤之后都附上相关的儒家礼射语句,如“射以观德”“仁者如射”《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体现了仁的道理。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反过来寻求自身的毛病罢了。如果对儒家思想没有了解,是读不懂作者深意的。“君子无争,平之象也”、“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射箭并不主张把靶心射透,因为每个人的力量不同,体现了公平等。经过反复推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全书对于儒家“射礼”思想的引用并不自然。不引用这些语句,作者已经清楚明了地阐述了射箭的道理。或许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既大力倡导勿忘民族根本,满族的武射,又提倡儒家的文射礼仪,文武兼修,这大概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

(三)榆阳射圃观马图说

这部分内容系对《射的》的补充。主要观点为,射箭包括步射、骑射,满洲为骑射民族,在阐述了射箭技巧之后,作者在此部分还介绍了如何选择良马。

三、《射的》所反映哲学思想的研究

《射的》大量引用儒家经典语句,反映了儒家思想文化对满族上层社会的影响,也折射出该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把“仁”(gosin)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作者反复强调“射以观德”“仁者(gosingga)如射”,儒家提倡的仁射(文射)与满族刚劲的武射技法相通,仁射是武射的精神内涵,武射是文射的外化与力量之表现,文射与武射恰好为“射之道”的两个方面。

(一)“粗显”与“精微”的关系

在该书的前言中,作者谈道射箭要“以德为鹄”,射以观(审)德。精且微(隐)。鹄,箭靶中心。作者闡释为什么取名为《射的》,即射箭的要旨。要旨即鹄也,接着引出作者的观点:“不以鹄视鹄,而以德视鹄”“德立则中多,故以德为射之要也”“德固射所重也”“以德为鹄,诚哉是言也”。接着阐述德的特征,既有“粗显”(muwa iletu),亦有“精微”(narhvn somishvn),“粗显”与“精微”二者的关系,“粗显”与“精微”实“相须而不相离者也”。朋友批评了他只谈“精微”的观点,作者闻言幡然领悟,“用将粗且显者复附于后云”。“粗显”与“精微”为“射之道”和“德行”的两个方面,二者既矛盾又统一于“射箭”这一行为之中。

如何“以射观德”?何为“粗显”,何为“精微”?在前言部分,作者与其“同志”围绕“德”展开讨论,但何为作者所谓的“德”?作者似乎并未就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论述,将这些问题提出、点到为止,亦或者是暗含在全书之中,“粗浅”与“精微”的射之道贯穿于全书。

体用关系。在“撒放”部分,作者谈到“古人言射,以前拳为体,后拳为用……(julergi nujan be beye obume,amargi nujan be baitalan obume……)已尽于一发字矣,其发时前拳丝毫不动,即后拳之发亦未尝用力……”射箭中掌握了这种体用关系,则“益知古人之发,如拨机用巧”。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隐微的理与显著的象,二者统一,没有间隙。无形的理,当以物象来显示其意义和功能,而有形之物,本于无形之理。所谓一源,即源于一理,理为根本。朱熹进一步发挥了程颐的这一思想。指出体在用中,用不离体;理在物中,而物不外于理。朱熹把体用显微的关系,更严密地建立在以理为本的基础上,更系统地解说了体用相涵的统一关系。

(二)心态问题

正心(mujilen be tob oburangge),也是《大学》中词语,主张修身关键在于“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其正心。”在作者看来,这一思想“非言射也,适于射合”。当担心射箭射不中时,心态便已经出现不平衡(necin akv),出现偏颇便射不中了。所以,射先正己身,要端正态度,主要是调整心态。射箭时“脚跟必须踏稳,丁字不成,八字不就……总在有意无意之间(gvnin bisire gvnin akv i dulga ohode…… )若作势骄矜,难有样法,而习惯渐成自然,为害不浅”,说的也是练习步法站立时要放平心态,这种观点非但指于射箭,即便对于今天,也具有指导意义。

(三)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在前言中,作者阐述射箭心得时,谈到学习、做事需“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den be tafara de,fangkala ci deribumbi sehebi.), “又曰下学而上达” (geli henduhengge,fejergi de tacifi wesihun hafunambi sehembi),满文意思即为:先在低处学习而后通达,先粗后精、先浅后深,即做事须循序渐进、夯实基础;不可好大喜功、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不可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学习射箭技艺亦需要掌握技巧方法,逐渐积累,不断刻苦练习才能达到质变,这些观点则无不充满了哲理与作者的理性思维。

四、对《射的》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在此书中,满文相较汉文,有些词不达意。作者的汉文学修养较高,文中多处不结合汉文,满文语义让人不知所云,可见当时的满语文衰落程度可见一斑。满族语言词汇质朴,没有大量丰富的语汇与之相匹配,表达历史悠久、精深的汉文化比较困难。

(一)满、汉文成书顺序问题

从版式和语言文字上看,该书应该是先有满文,而后翻译成汉文,原因有二:其一,满文书写习惯是自上而下、从左往右,汉文恰好相反。该书自左向右先满文,后对应汉文,即汉文同满文书写习惯。如果先有汉文,应该自右往左先书写汉文,后满文。封面即是采用汉文书写习惯,先汉文,后满文对照书写。满汉文化的相互影响由此亦可见。其二,满文书写较随意、流畅,汉文是加以润色的。汉文文采及用词都考究,行文流畅,经过字斟句酌,有反复雕琢之感。

在演法之“撒放”步骤中,“勉强自然”四字,汉语为“勉强”及“自然”两个词,满语中却分别用了四个词语hacihiyambi(及物动词“勉强”)、katunjambi(不及物动词“勉强、硬挺”)、elehun(形容词“自若,坦然、恬然”)、sulfa(形容词“安逸,裕如”)来表示。“存神”部分中句子“能中为舍”“离则去之,舍则存之”,满文bimbi意为“留、存留”,书中相应的汉文为“舍”,汉文意思与满文意思不对应。满文行文更加流畅,汉文似由满文翻译而来,语义不如满文贯通。汉文更像是直接将《射义》等书中语句拿过来引用。综上所述,该书极有可能先是以满文写就,后以汉语译出。

(二)字词纠错

书中满文有多处书写或刊刻错误。其时,满洲入关已经百年,虽然满文处于国语地位,“国语骑射”亦是清朝既定国策,但是面对中原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汉文化圈,满文逐渐衰微是不可避免的。

1.刊刻或书写笔误的词语。此类词语在书中计有十余处,依次如下。oci“是”,多写一笔n,onci错误;heni一词书写有误,ni落一点,形容词“一点儿,稍微”之意;juleri“前面”之意,没有“上”意,该词书写有误。duibulembi不及物动词,“比较,比拟”,书写多一字芽,而且根据上下文语意,应该用其假设形式duibuleci,而非duibuleji;teni“才、刚才”落了一点;enduringge“神”落了字母r;bancinarakv应为banjinarakv,banjinambi“产生、形成”的否定式,书写错误;niyamaniyambi多写一个字牙;ucen,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测应为ujen,“轻重”的“重”;jewafi书写错误; tuwahada书写错误,应为tuwahade“看”; sengguwendere书写有误,应该为动词sengguwedumbi,意为“一起畏难,一起畏惧”;ganrengge疑似写错,根據语境,应该为serengge;giro应写为giru,名词,“形象,模样,体态”,arbun giru意为“体态”。

2.词典中未查到词语。这类词语有ui、balame、nomhon、kuwaici、niyamaniyambi、miyasidambi、cirakan ,还有sithvn,原形为动词sithvmbi,不及物动词,意为“专于,专心”,sithvme kicembi意为“勤勉”,文中出现sithvn名词,应该为sithvmbi的名词形式;再有sengguwendere,结合语境,满文应为kuturshembi“矜持”。

3.翻译错误。书中有两处满、汉译文语意不对应,满文语义让人费解。其一,“步位”中 “所谓八字不成,丁字不就”julergi bethei fatan kvwaici seci dosimeliyan amargi

前边 脚的 脚掌 ? 进入 后面

bethei faitan sijihvn seci eshemeliyan oso.

脚 脚掌 直挺挺的 斜着 使是

其二,“存神”中“机栝已觉活泼眼前”goibure toyon be baibi yasai juleri

使(射)中 准、准头 就 眼睛的 前

jolhocoro adali ome sererengge.

马往前挣跳 像…一样的

此句汉文与满文语意相差较大,其满文语意为“射准像马往前挣跳一样在眼前”。

还有一些字词的翻译亦不准确。其一,“其中当细心体验弓箭手三字” (矢与弓配)ere ilan hacin中hacin为名词,当“种类,节日”讲,没有“文字”的意思,此处当用hergen(“文字”之意)。其二,将“神”(弓与力配)simen译为“身体”beye。其三,sabta原意为“连细骨,臂腕骨”,halba原意为“肩胛骨、琵琶骨”(养气),在此书中意思分别为“腕”“臂”,词意有所改变,亦或是作者翻译有误所致。其四,“何能摹拟”(扣箭)adarame tosome tulbime mutembi sehebi中tosombi意为“预备,抵御,拦阻”,并无“摩拟”之意;tulbimbi意为“推测,揣度,揆度”。

(三)不准确用词

《射的》汉文晦涩难懂,相较之下满文则浅显许多,多用通俗词汇。总起来说,满语的表现力不如汉语;满语词汇比较贫乏、古朴,不能充分地表达抽象概念,缺乏寓意丰富的词语。

1.词不达意。“前言”中“然则精微之蕴”中的“蕴”在满文中要由两个字来表达,满汉文对译如下:tuttu oci narhvn somishvn i shumin ulan.

所 以 精细 隐、 奥妙 深 传

此句以 shumin(深) ulan(传) 两个词来表达“蕴”,这种用法在原文语义上不通。“步位”中ulhiyen i eyehe demun de dubire de dahame

逐渐 流 怪样、异端 习以为常

汉文为“则渐入于油泒”,满文 eyehe 为动词“流”之意,demun名词,意为“怪样”,该句于满文表达上语意不通,汉文语意亦不通顺。“开弓”中“两来失错”hiyotohon i teksin akv be ambula targambi. 该句满、汉文意思不符。

两头翘起来 的 整齐 不 大 禁戒

還有“开弓”中teodembi为及物动词“使调换,使更换”,teodemme baitalarangge意为“转用”。在满语中没有专门表达“借”的词语,而是以“转用”两个词来表达“借用”,但是“转用”与“借用”是有差别的,反映了满语词汇较匮乏,不丰富这一客观情况。再有,在本书“演法”中,isirengge akv 意为“不如”,该句只用了一个词isimbi的否定形式isirakv来表示,是否规范。

2.词意重复。满文在表达时多重复用语,例如suwaliyaganjame(掺杂)、 kvthvrakv(混合、掺杂)“无夹杂”,两个词皆为“混杂”之意,表述重复。还有ume (勿、不要)uksalarangge(箭脱扣),语意重复。再有,“开弓”中dembei gvnin baitalara babi“颇有意旨”一句满文冗长,满文文法中形容词可以直接作动词宾语,但却在其后加名词ba(处,地方),类似的句子在书中还有多处。

3.语义发生变化的词语。此类词语在书中共有七处。其一,songgiha意为“蝙蝠饰件(撒带上钉的拴辫带子的东西)”,在该书中该词义为“拨机”,uli be uksalara de, songgiha be faksalara gese“不过放弦如拨机”(撒放),显然与后来词意不同,满语词汇语意有变化。其二,ini cisui banjinara ufuhi be dahame urebume ofi “以循其自然之体” (撒放)中ufuhi为名词,其原意为“份额,份儿”;“裁剪衣服时放出来的分,留出的余地,分”“清代八分体制中的分”。显然,该词词意也发生了改变。其三,“又晋繁人之妻……”(geli jin gurun i olon i sargan olon……)(撒放)中olon一词本意为“马肚带”,显然,在当时并非此意,也是语意有变化的词汇。其四,golmin为形容词“长短的长”“时间上的长久”,但在此书中用作“优长、优点”之意(榆阳射圃观马图说)。其五,hacin akv在原文汉文中(开弓),意为“无痕”。hacin有“种类、节日、上元(正月十五)”等意,并无“痕迹”之意。还有,giyan de toktofi uttu ojoro be saci ombi.“理固如是”(撒放) 其满文意思表述为“应该知道理固然如此的”,汉文则较省略。再有,goidame tamalime“把持坚定”(审固),goidambi不及物动词,原意为“久,好久”,tamalimbi及物动词,原意为“挣扎”,满汉语意大相径庭。

五、结语

满汉合璧《射的》是乾隆年间清西北边吏常钧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借“射之道”,将“诚意、正心、慎独”等儒家修身信条与射箭心法相结合,阐述了其对儒家“仁射”精神的理解,并指导武射。“射以观德” “仁者如射”,德行是射箭的核心与灵魂,“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所体现的是仁德、公平;要文武双修,仁的德行甚至高于射箭射中本身,这是作者贬官西北期间的修身所得。《射的》既是对满洲射箭技艺的总结概括,“粗显”与“精微”实“相须而不相离者也”、体用关系在射箭技巧中的应用、射先正己身、心态问题、射箭要循序渐进以臻妙境,这些观点又无不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维,于今天也颇具指导意义。常钧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末年,人物历经清代康雍乾三代,对于维护西北边疆稳定、建设西北边疆做出了贡献。关于此书及常钧本人,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肖超宇.清代西北边臣常钧史事三题[J].中国边疆民族研究,2016,(9).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孔子人本教育哲学思想及具体实践
儒家文化助推核心价值观培育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高等数学中的哲学思想研究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