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2018-05-14张虹红

知与行 2018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张虹红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三个倡导”、24个字,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也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首次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又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何为价值?通俗地来说,除了我们泛称物品的价格和以各种等值标准或交换标准所表示的价值概念外,“凡有助于促进道德上的善,便是价值,如以真、善、美为追求的理想,且持此以为衡量的准绳,则视为价值”,价值还可以理解为正面作用。而从哲学层面来理解,价值的本质又存在多种观点,而笔者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维持和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的基本精神依托,也是这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进步力量。

作为共同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旗帜,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而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任何社会确立核心价值观必须解答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就是而且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从此就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所坚守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等,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等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理论基础。

价值承载着理想,理想内蕴着价值。理想追求本身就是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全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达。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维系社会团结、创造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集中體现和价值表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理论,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就会沦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附庸。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回答了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在这三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想目标,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三个层面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理论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的价值观表达形式。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文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都能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子。比如“富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比如“民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比如“自由”,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比如“平等”,意味着消灭阶级。比如“和谐”,马克思强调人类要善待自然,“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古代历来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的价值,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殊途同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均有体现。这一方面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不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而且还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代表了一切进步人类的价值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同世界其他价值观进行对话、交流的基础。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推动全民化的教育与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才能积极回应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挑战,进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利地孕育和生长。

一是要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说,它来自实践,服务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我们必须看到,意识形态越是纷繁复杂,就越需要主心骨,越不能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越不能让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党和国家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亡党亡国。因此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这个灵魂。

二是善于运用矛盾论,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当前,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日益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西方一些势力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改革发展成果,但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认可中国的价值体系和政治制度,其仍抱着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不放,把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制度模式和价值观的威胁。我国将长期面对西方遏制、促变的压力,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颠覆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手段。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的价值观不鲜明,对自己的价值观不自信,在这场价值观的对抗中就会败下阵来,就会不打自垮,成为别人价值观的附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通过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问题,评判是非,增强凝聚力,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是坚持人民立场,全民共建全民参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矛盾凸显的关键期,思想领域复杂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也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把我们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形成一种使各行各业工作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整个社会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道德风尚,形成扶正祛邪、公平正义的良好风气,引导全体公民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作者系天津广电传媒集团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