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承担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2018-05-14张红艳
张红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目标,作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基本方略,这是新时代的一个鲜明特点,意义重大。坚定文化自信,传播核心价值观,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是新时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业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通过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和载体形式等创新,传播核心价值观,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抓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生产
党的十九大提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到文化行业来说,抓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生产之间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好精品文化艺术生产。好的文化艺术产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精神上支撑和文化上的满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文化艺术精品为引领,不断创作生产出具有时代感、社会感的文化艺术产品。抓好精品文化艺术生产,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层的国家。其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华,否则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抓好精品文化艺术生产,必须遵守文化艺术生产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我国文化艺术生产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违背了文化艺术生产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同样如此。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必须遵守其规律,特别是在西方國家文化强势入侵和文化产业化、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艺术创作生产者必须坚守阵地,必须坚守信念,必须“守土有责”,不能在为谁服务、为什么创作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化艺术就没有生命力。
二是文化艺术创新要打破“雅”与“俗”界限,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文艺创新要考虑到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受众,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文艺的创新既要通俗也要高雅。通俗不代表庸俗,高雅不代表高贵,要真正做到雅而不庸、高而不贵。文艺创新既要结合现实,又不能摆脱传统,要从传统中吸取精华。打破“雅”与“俗”,并不是说抛弃内容的“雅”,迎合低级的“俗”。“雅”,要雅得接地气,雅得通俗易懂;“俗”,要俗得高尚,俗有内涵,俗有品质,要将中国优秀文化“俗”于作品之中。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打破文化艺术作品的等级制,注重文化艺术作品内容的创新。只要是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艺术作品,都应该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
二、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方法的创新
伴随着现代颠覆性科技的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作重要讲话时指出:“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加快文化与科技领域的融合,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和生产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普及,完全颠覆了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精准化、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个性化、特色化传播是当前和未来传播的主要方式。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分析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员的文化需求和知识需求,制作和生产出不同的文化节目、文化内容,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通过技术融合,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业结合传统媒体,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图书报刊平台、广电新媒体平台,与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客户端相结合,借助于移动互联网,以APP、微信、微博为载体,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优秀文化产品向社会进行传播。
二是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阵地。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现代颠覆性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便携式电脑、平板电脑等普及,人类社会正在被重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发布主体、传播方式、传播时效等方面,赋予了意识形态全新的功能特点。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就是互联互通,实现人与物、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对接,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和阵地。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权、主导权,构建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阵地。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顺势而上,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优势。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改变传统单一渠道向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方式转变,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时效的无空间、无区域差别的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范围的社会化、传播体系的网络化、传播层次的立体化、传播方式的主动化。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红利。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承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提供人才保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对党和国家人才建设工作作出一系列的重要指示。2018年3月,在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2018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时再次强调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是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的人才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我们就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正能量的文化艺术作品。而文化创新的基础就是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紧要的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效果,人才队伍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保障和智力来源。离开了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从谈起。我们必须造就、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要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真正做到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有利于人才流通的良好环境。
二是建设和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要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既强调了人才工作的原则,又突出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是管宏观、管政策、管战略、管大局。坚持党管人才,不是党包揽所有的人才工作,而是在党领导下,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社会组织作用。重点是建立完善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形成完善的、科学的、有效的人才治理体系,达到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用法治的手段保障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为人才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条件。其次,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十九大报告将人才强国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七大战略之一,充分彰显了人才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按照十九大报告和党管原则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转变人才管理职能。要进一步创新思想、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健全完善人才选拔、培育、管理、使用的人才管理机制,形成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最后,要创新人才管理、培育的新模式。新时代人才管理工作要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创新思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培育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人才管理工作、人才培育工作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要借助于大数据、量子计算等现代科技,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群体,建立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化的人才数据库。同时,要向互联网要“知识”。根据行业特点和需求,探索建立传统人才管理工作与互联网人才管理、培育相融合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互联网+”人才管理、人才培育的管理体制创新。另一方面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人才培育模式。新时代人才培育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模式,根据行业需求,向社会、向高校采取订制化联合培养的新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多元化的人才培育模式和機制。
(作者系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