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平《背影》教学研究
2018-05-14刘菀茹
摘要:《背影》讲述的是父子间的亲情,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和表达爱,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学习和辨别能力。李华平老师以“教授阅读的学习方法”为主线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阅读学习方法。
关键词:背影 阅读 阅读学习方法
一、“说”课:李华平《背影》研究的背景介绍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以便让中学生去更好地学习散文,了解散文,甚至学会创作散文。朱自清的《背影》虽篇幅短小,可是在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独特的情感。
(一)《背影》内容阐述
全文以“背影”作为聚焦点,主要讲述了朱自清离家读大学时,父亲送他到火车站,照料他上车的故事。首先,抓住“背影”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去更好地感受来自家庭的爱,珍惜亲情。其次,本文语言朴实自然,饱含感情,同时又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小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的顺利衔接。
(二)李华平老师《背影》课堂的基本流程
李华平老师在上课前给出了三种学习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生选择了“指向一般阅读方法的阅读学习”方案。
本方案中,让学生确定文本的体裁以及文章的内容,之后带领学生筛选信息了解背景。在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先找文章的写作背景,再找父亲“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去为我买橘子的”,让学生感悟父亲爱“我”的不容易,并在此基础上细读文本,体会文章的情感。最后,老师对这节课所讲的阅读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总结。第一,要全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要学会筛选信息;第三,要把所选出的内容跟课文的其他内容进行联系;第四,要重点去读文本中的一些重点的词句,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部分的总结,将阅读方法从整体上进行了梳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
二、“评”课:李华平老师《背影》课例中的具体阐述
李华平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教授阅读学习的方法为主要内容。授课过程逻辑结构严密:①阅读箴言,铺垫激情→②初步感知,了解大意→③筛选信息,了解背景→④提炼信息,把握内容→⑤细读文本,体会情感→⑥再读箴言,强化意念。教学过程从环节到内容,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学习结构。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李华平老师为学生做了总结,引导学生怎样阅读本文,为学生以后的独立阅读奠定了基础,李老师“建立在学生阅读起点上的阅读教学策略”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李华平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和问答法。在李华平老师的课堂上,学习朱自清家境“惨淡”这一部分时使用了讲读法。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朱家此时的“惨淡”,向学生展示文章的某部分内容,让学生阅读这部分文字然后结合文本来体悟。李老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在思考后得出答案。他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通过问答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作出回答。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从李华平老师的《背影》课堂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尊重学生现有的基础,在课前让学生在他给出的三个学习方案中自己做出选择,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指明方向,教给方法。李华平老师通过这一课教给学生阅读学习的方法。
三、“论”课:李华平《背影》课例分析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这位特级教师的《背影》教学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在李华平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更好地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实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从只会听到会学、乐学,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学,同时也建立了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将教师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即在课堂上教师由场上的“主角”变成了场外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忽视任何一方。李华平老师在课堂上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尊重学生的态度,既教会了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又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实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我们的教育水平就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王维臣.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菀茹,女,延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