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身份在社交媒体中的建构

2018-05-14李雪婷

参花(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符号学社交媒体符号

摘要:符号是什么?赵毅衡教授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提出:“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人化的世界,浸泡在一种人们很少感觉到其存在却没有一个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做符号。”

关键词:符号 社交媒体 微信 符号学

一、符号学的研究现状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最初的符号学研究领域被分为四大模式,分别是:索绪尔模式、皮尔斯模式、卡西尔模式、巴赫金-洛特曼模式。其中,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索绪尔是最早划分言语和语言的。索绪尔着重于符号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心理学进行研究。之后的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着重于研究符号的逻辑意义,结合逻辑学进行研究,研究领域向非语言范围扩展。卡西尔模式从哲学出发,建立了一种象征哲学,作为普遍的“文化语法”,探讨符号如何把人与世界相联系。巴赫金模式提出“语言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借鉴信息论与控制论,认为要从大处着眼研究。

二、微信在社交媒体中符号身份的建构

网络时代中图像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愈加明显。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其语言、文字、图像都已经成为他们的网络化表达,当这些元素出现在网络上时,它们的符号身份又有了不同的意义和解释。赵毅衡揭示了文本身份和符号自我之间的关系,人的各种社会活动都需要身份,自我则是这些身份的集合之处。

互联网的发展使话语权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特权,社交网络的一体化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更多地依赖于线上交流,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不断切换。线下自我符号身份的建构,依靠眼神、话语、行为,是直观可见的。线上符号身份的建构通过文字、图片来进行互动,则是不明确的。

下面以微信为例,说明在社交网络中的符号身份和对自我身份认识的建构。

(一)社交网络中符号身份的建构

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8.89亿。赵毅衡教授提出:“身份既是暂时的,又是多重的。”微信用户在线使用微信时与线下的身份状态不同,使得微信所建构的符号身份是暂时的。微信是较为私人的社交媒体,与微博的公开性、匿名性不同,这也说明不同社交媒体的符号身份的暂时性。身份的多重性在微信里体现在针对不同亲属关系的人群,有不同的身份态度。社交网络中层出不穷的表达工具和文化潮流,也使得网友灵活地建构自己的多重身份。

网络世界里,图像这一符号在网友互动甚至在建构符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朋友圈的内容发布不同,所传递出的是不同的身份。而这些内容的发布会搭配适当的文字,图片也经过筛选,这些行为就是用户通过文字、图片这些符号来对自己进行身份建构的行为。私人化的朋友圈有利于个人理想身份的塑造,选择性的内容呈现就可以帮助用户实现这一行为。朋友圈发布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供人观赏,让新旧朋友加以了解,强化所营造的身份建构。我们沉浸于自我构建的身份中,并且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丰富。

(二)社交媒体中自我身份的认同

赵毅衡认为:“正因为符号意义交流需要身份,自我也就必须在符号中形成,而自我是身份集合形成的,因此身份的真假,实际上是此身份与同一自我的其他身份之间的关系。”这也同传播学里米德提到的“主我和客我”理论类似。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微信朋友圈的文字和图片是符号身份的表达,大家通过所发布的内容产生身份认同,朋友圈里的点赞和评论功能,是个人与他人交流的途径,是意义产生的渠道。他人的点赞代表对该行为的认可,有利于本人对自身身份的强化。但如若评论里有与该行为相悖的言论,本人在寻求自我认同面前,可能会引起本人对自身行为的调整,如删除该消息或下次改变观点,以更好地获取他人认同;又或者屏蔽与自身概念不相符的他人,沉浸于自我营造的状态下。

另外,个人加入聊天群和关注同一类型的公众号,也是对自我符号身份的表达。个人不断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避免接触相悖的观点,但是对于个人的更深层认识是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得到的,这是矛盾的。这也是赵毅衡教授在“自我的纵横移动”中提出的自我向上向下的位移。他认为,没有脱离自我本身的位移,但是位移有可能破坏自我的控制能力。人如果不断向下位移,自我会渐渐失去意识控制能力,迷失自我;人如果不斷向上位移,则会使自我丰富化、理想化、充满了社会意义。当符号自我围绕心理自我中间位置作上下位移,自我就是处理意义的变动过程,它能不能对各种身份活动承担全部责任,是不是“充分主体”,就会出现疑问。

所谓当代的主体危机就是由于这种分裂而产生的。自我思考的过程往往是审视过去的经验,对自我这个符号的解释,总是有待未来检验。在微信中,我们在适当抒发自己情感和观点来表达自我,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聊天沟通、朋友圈里的互动进行自我认识,当认识出现偏颇时,也需要及时沟通,微信在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图文互动的沟通形式,使人们的交流打破地域语言的限制,也更加有利于人们从多方面认识自己。

(作者简介:李雪婷,女,硕士研究生,成都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符号学社交媒体符号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我们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