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宁夏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8-05-14谢钰姣王春草

参花(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谢钰姣 王春草

摘要:宁夏花儿是独具地域特点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当前宁夏花儿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而言,存在着传承人断代、时代感与吸引力下降、缺乏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所以有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养宁夏花儿传承人;完善保护宁夏花儿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营造新的花儿生存空间,提高宁夏花儿的竞争力。

关键词:宁夏花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花儿”又名少年,以山歌的形式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花儿在2006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逐渐被大众关注。按照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花儿可以分为“河湟花儿”(也称青海花儿)、“洮岷花儿”(也称河州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也称宁夏花儿)。宁夏花儿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唱法,是多民族迁徙、定居与融合的產物。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找出宁夏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相应的对策,为当地政府在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时提供理论借鉴。

一、宁夏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宁夏花儿俗称“干花儿” “山曲子”“土花儿”“苦花儿”“野花儿”等。宁夏花儿题材广泛,演唱形式丰富,是民族迁徙、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回族是宁夏花儿的主要传唱者,自从元代起,中亚穆斯林逐渐迁徙中原地区,后被迁移到西北地区进行屯田戍边。在长期迁移的过程中,他们创作了无数“花儿”来描述长途跋涉、辛苦劳作的场景。宁夏“花儿”是西北“花儿”的一个分支,其语言具有伊斯兰文化色彩和回族语言特征,既有伊斯兰音乐又有陕北信天游,歌词的思想内容比较抒情、含蓄,音乐曲调丰富多彩,将日常的生产生活融入民歌之中,取材于生活,真实反映生活,将生活变得诗意盎然。宁夏花儿中渗透着宁南回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伦理价值、行为方式、饮食结构、民族语言、民族性格等,彰显着民族智慧。

二、宁夏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宁夏文化部门就开始开展宁夏花儿传承与保护工作,为民间花儿传承人安排工作,改善其生活条件。200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制定《宁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政策保护与传承宁夏花儿等民族民间文化。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2006年,宁夏花儿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2009年,宁夏花儿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开始,宁夏地区积极开展“花儿进课堂”活动,扩大了花儿的传播范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还多次与其他省市举办西部民歌交流,开展学术会议,扩大与外界的交流。此外,花儿艺术工作者深入挖掘其艺术内涵,改编创作舞台剧、电视专题片、广播剧等,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宁夏花儿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大众更加了解。通过大力宣传和保护宁夏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

(一)传承人断代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旺盛活力的重要保证。”[1]宁夏花儿是依靠传承人的言传身教,将歌唱技巧和方法传给后辈,从而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就目前宁夏花儿歌手的生存现状而言,传承人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政府支持力度小。花儿传承人无法依靠歌唱技艺得到足够的经济收入,并且宁夏花儿主要传唱地属于贫困地区,歌手生活艰难,面临着生存问题,出现了传承中的断代现象。另外,在考察中发现,受回族传统的影响,回族歌手特别是回族女歌手,自结婚后,丈夫和家里的老人都不同意其继续唱花儿,造成了回族花儿歌手中女歌手偏少。传承人在宁夏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重大,而在今天却面临断代危机,就青年人而言,他们认为传统的宁夏花儿不能直接转换为现实的物质财富,更多人选择进城打工,不重视对传统民歌的学习,忽视了宁夏花儿背后的文化价值。相关部门应对宁夏花儿传承人的问题予以重视,决不能出现“人亡艺绝”的现象。

(二)时代感与吸引力下降

宁夏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的是宁夏地区的回族群众生产生活、自然生命、伦理道德、民族特性的独特记忆,是人们享受现代文明之余,原生态的情感依托。在“十二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特困地区——六盘山地区,实施生态大移民扶贫攻坚工程,迁徙群众的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花儿中体现固有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变,宁夏花儿存在着创新不足的问题,所以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能反映传统生存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新作品。此外,随着宁夏地区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商业性文化的冲击,宁夏花儿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传统的创作方式逐渐消失,吸引力逐渐下降。宁夏地区的青年不再去学习花儿,对宁夏花儿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到位,年轻一代逐渐忘记了山歌小曲。

(三)法制化建设相对滞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法律条文,一些规章制度缺乏法律效力,相关数据不够系统全面,所以立法过程中缺乏科学依据,困难重重。“许多非遗的具体保护工作因为缺乏法律条文指导变得难以着手,对于保护手段的应用也缺乏相应标准。”[1]宁夏花儿的保护也不例外,宁夏现有的相关保护政策条例主要有4部,但这仅仅是政策法令,不能系统地解决宁夏花儿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宁夏花儿的保护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政府对宁夏花儿的传承与保护意识较弱,对宁夏花儿的法律关注较少,保护与传承工作困难重重。保护宁夏花儿要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利机制,重视权利主体的利益诉求,建构“花儿”保护的权利体系,注重保护与开发并举。

三、宁夏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研究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解决宁夏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要多管齐下,重在传承保护,不断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宁夏花儿传承人

宁夏花儿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首先,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机构,完善传承机制,确立传承人,鼓励有影响力的老艺人传授技艺,通过生产性传承和政府扶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传承保护下去。对现有的宁夏花儿传承人在生活、工作上给予补助,扩大与外省市甚至其他国家的交流,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演出舞台,将宁夏花儿传出去,将回族的傳统文化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宁夏花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其次,政府要关注新的宁夏回族花儿传承者的培养,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注重宁夏传统乡土教材的编写,注重宁夏花儿的师资培养,将花儿带进校园、带进课堂,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宁夏花儿的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修复宁夏花儿传承人断代的现状。

(二)完善保护宁夏花儿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内尚未出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实践指导或过于宏观,法律内容不全面。为此,要为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明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依据,提供可供参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条例,提供具体的程序指导,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像宁夏花儿一样大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从宁夏地区而言,要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立足 “中阿论坛”,借助与阿拉伯国家相同的宗教习俗和文化交流的优势,把花儿打造成一张联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名片。所以,在宁夏回族花儿的保护中,要严格按照宁夏地方性法规条例进行保护、开发和管理,要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要按照制度办事,重视宁夏花儿的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

(三)营造花儿新的生存空间,提高宁夏花儿的竞争力

面对宁夏花儿生存的严峻形势,政府应在政策和经济上高度重视其生存环境的变化,大力支持开展“花儿会、花儿赛”等活动,对歌手予以精神与物质上的鼓励,为花儿歌手提供一个良好的歌唱氛围,把宁夏花儿逐步打造成回族文化的一个品牌。同时,在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环境之下,宁夏花儿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所以要实现对宁夏花儿的保护,不仅局限于抢救式的保护,更多的是要让其将传统花儿与时代相结合,适应现代化的步伐,提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底蕴。宁夏花儿产生于较为封闭的宁夏南部山区,彰显着民歌的地域性与独特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应优化花儿传承者的理念,以开放的心态适应市场,将宁夏花儿传承下去。宁夏花儿的研究者、传承者要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在保持其最本质特征的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提高宁夏花儿的艺术感染力,让宁夏花儿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亮丽的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杨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01).

(作者简介:谢钰姣,女,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理论研究;王春草,女,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