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研究
2018-05-14夏颜
摘要: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是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长期以来,高校钢琴教学都将重点放到了技术训练方面,忽视了审美素养的培养。对此,应通过开设美学课程深入分析作品、培养内心听觉、提升文化修养等方式,及时补足这个短板,从本质上推动高校钢琴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钢琴教学 审美素养 培养路径
一、高校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必要性?
(一)钢琴艺术的本质特征使然
钢琴艺术之所以发展到今天,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其是一种美的艺术。作曲家受到情感触动后创作出了钢琴作品,而演奏者则凭借自身的审美体验和演奏技能,将作品之美传递给观众。从创作到接收,整个过程都是充满美感质素的。所以仅将作品演奏得滚瓜烂熟,而没有认识和表现出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与钢琴本质特征相悖的。
(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高校钢琴教学包含两个目标。一个是钢琴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培养,一个是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目的就在于通过艺术教育这一美育的最佳形式,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对此,钢琴教学是有着独特优势的,所以应注重学生审美方面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开设美学课程
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去发现美和体验美等诸多基本问题,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前提。对此要依托于美学课程的开设来实现。通过对艺术美学、音乐美学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为后续的审美培养打好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课程的开设应该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应制订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详细的评价标准,真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学原理,并主动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二)深入体验作品
钢琴作品是钢琴艺术存在的基础,也是钢琴创作、演奏和欣赏的本体。所以审美素养培养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对钢琴作品的分析和体验。摆在我们面前的钢琴作品,不是音符的罗列和展示,而是一个文化集合体和情感的结晶。教学中,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将重点放到了技术分析上,很少或没有对作品进行审美解读,审美表现也自然成为了空谈。所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文本分析。应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作曲家的个人经历、创作风格等,由此获得对作品的大致认识。其次是审美体验。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美学知识,通过想象和联想,对作品描绘的情境进行复现,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继而形成相应的情感触动。最后是审美表现。要以审美体验为基础,有感情地演奏作品,获得与作品、作曲家和观众的情感共鸣。经过一次次的练习和思考后,形成个性化的演奏风格。
(三)培养内心听觉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什么样的声音是美的,其判断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演奏出这种美的声音?这其实是内心听觉的问题。作为一种感觉和行为,内心听觉可以帮助演奏者形成美的声音概念,提升演奏技巧,丰富情感表现,将钢琴作品的美感特征充分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内心听觉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包含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等;基础技能包含触键、琶音、连奏等。基础越扎实,内心听觉的培养就越顺畅。其次是多听名家、名师演奏。聆听名家、名师演奏的意义在于让个人内心听觉标准得到检验和完善。比如之前个人内心听觉标准是这样的,但是聆听之后发现与自己的标准有很大不同。对此就要进行思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要怎样去完善。而且還有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名家、名师的演奏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美的声响环境中,更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完美的音响概念。
(四)提升文化修养
一方面,钢琴艺术是一个文化集合体,与文学、绘画、舞蹈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需要演奏者具有丰厚的文化修养,继而从多元化的角度去体验和表现作品之美;另一方面,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相对有限,更需要迎头赶上,缩小差距。以中国钢琴改编曲为例,原有的民歌、器乐曲等,都与历史、文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演奏者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就很难深入了解和把握作品,审美体验和表现也无从谈起。所以应充分认识到文化修养的重要性,通过点滴积累逐步提升。这不仅是审美素养的培养需要,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高校钢琴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技术而轻审美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仅仅具有熟练的钢琴演奏技术,而不善于发现、体验、表现和创造钢琴之美,不仅有悖于钢琴本质艺术规律,也不符合当今时代和社会对钢琴人才的需求。所以要及时从之前的误区中走出来,认识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价值和意义,并以合理有效的方式予以完善,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优秀钢琴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雪.钢琴教学艺术的审美实践[J].当代音乐,2016(17).
(作者简介:夏颜,女,硕士,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和教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