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炜新作《独药师》季昨非的人物形象
2018-05-14李芳菲
摘要:在革命时代,每个人都将作出历史的选择。季昨非在那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一方面顺应着革命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保持着心中的那一份守旧。
关键词:异数 养生 守旧 变革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里,养生讲究“气息、目色、膳食、遥思”四诀,利用气息的自由游走,在打通经络的同时,调和内需外需间的平衡,来达到不老归一的境界。作家张炜将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元素搬进《独药师》里,成为游走在故事里的一股强烈的叙事背景。
《独药师》利用一种非虚构式的事实感,讲述发生在民间的“革命”成长。在故事的演绎中,争辩新与旧、守与变之间的撕裂和选择。小说将故事的讲述场景落在了胶东半岛,半岛以养生起家,岛上的季家更是声名显赫的养生世家。作为季家的最后一代传人季昨非,如同一个异数般的存在。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在父亲离世后,他成为那个最尊贵最神秘的人,接手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事业:阻止生命的终结。
季昨非的内心既有守护那一份祖业的勇敢与执著,也有时而的放纵与懦弱。他一生的任务之一就是弄清父亲所犯错误的性质与细节,守住半岛季府上百年的养生基业,在勇敢的倔强中还带有一丝的恐慌。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父亲与新式学堂的交流、与外界的交流成为一种因循守旧的障碍,所以在小说中,季昨非与邱琪芝认为他是犯了错误的人。
但是在寻求的过程中不断地肯定和否定,作者最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其实,作者也不想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结论,把这种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测的工作交给读者想象,这种带有不同读者思考的创作形式,才是小说中真正倡导的精神所在。
小说中的季昨非,他的人生经历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化场景,但却总在关键的事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转折点。早期的季昨非接受“师傅”邱琪芝的导向,在一知半解之中走进了其师为他设置的“精神障碍”,使其走向欲望的深渊。在人类的内心中,存在着贪嗔痴等不同的欲望形式,在原始欲望的引诱下,人类往往具有难以自拔的表现。文中写道:“没有什么比人的眼睛更贪婪的了,他只要见到想要的东西,就会睁圆睁大,放出强光。”
季昨非同样具有这种普遍性的人性弱点。邱琪芝将诸多修持方法中最危险的摆在季昨非面前,用那个最狠的方式来训练这个让他看重的徒弟。作品写到这一部分,就为主人公定下了一种放浪形骸的公子哥形象。沉迷于女人的季府老爷,家族的振兴,养生的气息,也在季昨非走向引诱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微弱。“季府像一头衰老的大象,在那里痛苦地喘息着,就是不死。古老传统笼罩下的季府,成为一个行动迟缓的老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奄奄一息。”
福斯特指出:“小说就是讲故事。”作者在架构季府故事的过程中,借助“革命”到来这样一种动乱的场景,为季府又平添了几分动荡。在这场“革命”战役中,季昨非承受着双重的压力。对于革命者而言,起义是一种推翻压迫的大仁义;但作为一名世代的养生之家,在看到现实生活中出现大面积死亡时,养生与死亡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季昨非的心中产生着矛盾冲突。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让这位本应该讲究“气息、目色、膳食、遥思”的养生者,变得焦躁不安。是“革命”推着季昨非一步步向前走,帮助沟通医治革命伤员,与革命沾上关系,成为阶下囚。在一系列的参与行动中,他逐渐走出“养生”这个传统的道路,从而实现了孤独守望者的精神出走,成为“革命”的参与者。
从小说中看,季昨非是一个懦弱但又充满勇气的人,对家仆随和而又倔强的人,在守护传统养生之道的过程中,保守却又显得十分激进。他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就是一个时代的异数。在这样一个纷乱的年代,季昨非是做不了时代弄潮儿的,他周转于养生、爱欲、革命之间,如同浮萍一般,毫无所依,既没有投身革命的断臂勇气,也没有固守传统养生之道的坚韧,在不同的设定情境中,来回地徘徊、游走。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第一次写到东方的神秘主义,在养生中写“革命”战争,赋予了小说丰富的内涵。在写养生的同时,也将很多神秘的东西落到实处,小说的趣味就在于此。作家对于“气息、目色、膳食、遥思”四诀的把握,在养生这一部分保留了民间的一些神秘的传说以及许多具体的方法,比如對于气味的敏感、什么样的人来拯救他的身体等等。作者对于这一部分的着重描写,为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增加了神秘色彩。
《独药师》的叙事核心在于“长生”,故事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这种借助“长生”来写“革命历史”运动的写法,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历史大事记。这部作品神奇之处就在于超越了一切的欲望、爱情,在中医与西医的对立中,引发深度的思考。从原始欲望出发,最终归结于天人之际的不老境界。
参考文献:
[1]张炜.独药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于青.超越与沉落——谈张炜小说的艺术悟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6(05).
[3] [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27。
(作者简介:李芳菲,女,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高一14班学生,研究方向:现代文学)(责任编辑 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