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8-05-14陈辰
陈辰
摘 要 2016年5月1日,营改增试点工作在全国全面推开,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只减不增”已经全面落地,实施“营改增”的4大行业细分到26个小行业后,实现了所有小行业全部减税。一系列的财税改革红利和配套政策支持,为我区小微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选项和路径选择。全面推开营改增对我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不仅在于企业税负的表象增减,而是对选择性投资兴业和增强企业管理运营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营改增;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1 营改增是国家减轻企业负担,规范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目的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赋税,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國累计减税965亿元,新增加53万纳税户,26个细分行业全部实现了总体税负只减不增的预定目标。加上前期试点行业和原增值税行业通过营改增的减税额,预计2016全年减税总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2 营改增改革对中小微企业发展具有深层次挑战和影响
2.1 营改增要求企业更新发展理念,拓展新兴业态。
营改增后,新兴业态发展,特别是利用网络技术设备的现代服务业。虽然很多行业税率由5%提升到6%,但进项税额可抵扣规模较大,再加上下游企业抵扣,营改增减税利益要大于传统服务业。而营改增后企业购买设备和不动产发生的增值税可以抵扣,这必将改变企业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增强经济的活跃度。
2.2 营改增要求企业推动自身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主业。
营改增前,一些集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分工与协作环节叠加,产生的税收不能抵扣,企业服务部门内部化造成机构庞大,成本增加。营改增后,企业为降低税负,对于技术密集型的服务,通过分离部门实行内部服务转化为外部服务,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通过服务外包获得增值税发票,最终实现人力成本的增值税进项抵扣,降低企业成本,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2.3 营改增要求企业管理提档升级,完善抵扣链条。
全面推开营改增,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制度的改革创新打通增值税全行业的抵扣链条,以“减税”效应倒逼企业规范经营,不断促进各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营改增后,纵向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和多行业经营的企业比单一行业经营的企业有更多的节税机会,一般纳税人比小规模纳税人有更大的减税幅度。从对新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负测算来看,大规模企业的减税效应相对于规模较小企业更为突出。所以,企业只有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完整的抵扣链条,才能消除重复征税,充分享受消费型增值税的红利。
2.4 营改增要求企业拓展境外业务,鼓励服务出口。
长期以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营改增之后境内企业向境外企业提供服务视同服务出口,可以享受免税或零税率。如上海2012年实施营改增之后,当年增加服务贸易出口46亿元。跨境服务贸易必将成为企业的利润新增长点。
2.5 营改增要求企业改善管理,用足优惠政策。
随着经济的深度融合,行业界限日趋模糊,兼业与混业经营所带来的不同税负,将会给不同纳税人以不同的纳税筹划机会。企业就必须适应经济和税制的变化,与时俱进,向内挖潜,改善管理,灵活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3 营改增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及路径选择建议
3.1 基于营改增对企业减负增效考量,应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提升传统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传统的优势企业和品牌企业,要主动融入“互联网+制造业”的行动计划,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生产对钢铁等老牌制造业予以改造,用市场力量打造核心品牌,促进老牌企业升级换代。二是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信息产业园区,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发高新技术行业的产值转化力,促进高新技术和知识产业的纵深结合,催生企业技术服务外包的分离和延伸,发挥高新技术行业带动传统行业的先导作用,实现科技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三是扶持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的龙头企业,是促进工作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缓解对国内外技术的依赖,加快形成自己的品牌。延伸产业链,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鼓励研发外包和服务外包,拓展“互联网+”、大数据、文化创意、绿色时尚等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3.2 基于营改增对完善产业链条考量,应大力加速二、三产业中小微企业的联动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引导企业提升比较优势。一是推动第二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在保持第二产业现有比重的前提下,结合各地产业布局和资源禀赋,进行改造升级,保持第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动力,实现量增质优,以质为先。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利用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利好,推动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主辅业分离,聚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完善从产业链到创新链的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服务,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三是推动经济圈协同发展。
3.3 基于营改增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考量,应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人力资源转化,提升创新创业质效。一是培育多层次的创新主体。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激励创业者投身于创新孵化器建设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国家级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发挥中小企业数量多、覆盖面广等优势,培育创客群体,着力培植众创空间。二是加快人力资源势能转化。完善风险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推动人才以不同形式参与企业管理和分配,积极把人才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把智力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创业能量。三是优化创新创业软环境。完善全创新创业政策体系,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实施减税降费措施,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大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为创业创新松绑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