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2018-05-14陈永彬叶国庆
陈永彬 叶国庆
摘 要 近几年,我国养禽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饲养环境也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导致禽病的发生更加复杂。本文着重讨论了当前我国养禽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禽病防治;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1 禽病发生的主要特点
目前对养禽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疾病达80多种,涉及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传染病和中毒性疾病等,其中以传染病为最多,约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二是发病非典型化和病原出现新的变化,发生非典型感染和发病,使某些原有的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有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常出现免疫失败,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都有存在超强毒株的报道。三是新发生的禽病种类增多,影响较大的有:禽流感、肾病变型、鸡传染性贫血和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包涵体肝炎、鸡病毒性关节炎、雏鸭病毒性肝炎、番鸭细小病毒病、产蛋减少综合征、鸭传染性浆膜炎、肉鸡腹水综合征和隐孢子虫病等。四是混合感染和复合征使疾病更为复杂,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五是随着集约化养禽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越加严重,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
2 禽病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疫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一方面疫病种类不断增多病情逐渐复杂化,另一方面养殖户对畜禽饲养管理粗放,缺乏疫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预防的方法和免疫时机,这对传染病的防疫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免疫无效甚至诱发传染病。
2.2 环境污染严重,增加了疫病传播机会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流通渠道增多,速度加快,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疫病的传播。环境污染严重在饲养管理中只重视免疫,不重视检疫、隔离及消毒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急功近利,饲养密度过大,使病原密度增加,传播迅速,再加上乱扔乱抛病死畜禽和不法商贩倒买倒卖病死畜禽肉,更使环境污染加剧,疫病控制困难。
2.3 混合感染不断出现,多病联发或并发增多,增大了防治难度
随着养殖密度的加大,环境消毒不严,预防措施不力等原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同时感染,继发感染或病原的混合感染,在许多养殖场变得很普遍。目前,生产中发生的禽病,有多种病毒病同时感染的,如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有多种细菌病同时发生的,如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病;有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的,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大肠杆菌病;有病毒和寄生虫同时发生的,如鸡新城疫和球虫病;有细菌和寄生虫同时发生的,如大肠杆菌病和球虫病;有遗传因素和饲养管理造成的,如呼吸系统疾病。另外,一些不同的病原还可以引起相同症状的疾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流感、鸡毒支原体感染、传染性鼻气管炎、大肠杆菌病、禽痘、肿头综合征、马立克氏病、禽霍乱、曲霉菌病、气囊螨虫病、氨中毒、福尔马林中毒、维生素A缺乏、腹水症等都可以引起呼吸道症状。这些病原的混合感染十分多见,而单一接种某种疫苗免疫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还可引起免疫抑制。
3 防治对策
3.1 认识当前禽病发生和流行特点,把握禽病发生的趋势
随着养禽业的快速发展,禽病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其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特点及其趋势是:禽病种类不断增多,旧病未灭,新病又不断增加,其中传染病的发生率最高;病原变异多见,疫病发生趋向于非典型化和复杂化,增加了疫病诊断和防治的难度;饲养管理方式和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与遗传背景相关的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营养代谢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的发生亦有上升趋势。
3.2 控制环境污染,实行生物安全措施
环境污染是引起疫病流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禽场饲养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禽病防治中更具有现实的意义。虽然我国一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养殖条件好一些,但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一些疫病长期存在,并有新病不时出现;相比之下,绝大部分农村养殖户饲养条件更差,生产者缺乏防病知识,消毒不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必须采用“全进全出”制,减少疾病传播机会,严格遵守防疫制度,限制人员、动物和运输工具进出养殖场。对发病和病死家禽,要严格处理,防止疫病扩散。对引进的家禽要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不要将病禽带入场内。同时还要注意进行疫病的检测和日常的消毒工作。
3.3 坚信防重于治的理念,提高生物制品质量,并搞好免疫监测
目前,生物制品是预防家禽疾病的主要武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亚单位疫苗、基因重组苗、基因缺失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相继问世,但传统疫苗仍然在疫病防治中占重要地位,不管是传统疫苗还是新型疫苗,都有其本身的缺点,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研制力度,提高生物制品的质量。传统疫苗应立足于制苗毒株的筛选、组织培养技术、保护剂、佐剂、免疫增强剂及降低疫苗毒性、防止毒株返强、增强免疫原性、延长疫苗保护期、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研究。而新型疫苗应立足于安全性、有效性和免疫程序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
免疫监测包括病原监测和抗体监测两方面。病原监测包括微生物监测和疫病病原监测。抗体检测包括母源抗体、免疫前后的抗体、主要疫病抗體水平的定期监测以及未免疫接种疫病抗体水平的定期监测等。家禽免疫监测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通过摸清抗原抗体水平的动态及高低,科学地制定免疫程序,把防疫工作认认真真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姜新,张汉成,孙玉华.我国动物传染病防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9:10-13
[2]凌育燊.我国禽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养禽与禽病防治,199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