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引导机制的构建

2018-05-14李利荣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大学生作为参与创新创业的主体,如何引导他们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高校中构建创新创业引导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不够等,导致创新创业引导机制建设停滞不前。对此,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从内容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从帮扶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从条件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加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从氛围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等。

[关键词]创新创业 引导机制 高校 职业发展规划

[作者简介]李利荣(1978- ),男,广西桂林人,南宁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2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导机制构建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JGB37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3-0076-04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创新意识训练、创业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加上我国高校专业教育所形成的固有体系和教育环境,学生在认识上一直把创新创业当成“第二课堂”甚至“第三课堂”,许多大学生还处于“被创新创业者”的学习生活状态中。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参与到各项创新创业活动之中,通过创新创业的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综合能力,是当前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建立一套科学、成熟、高效率的创新创业引导机制,对大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一、高校构建创新创业引导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明确学生的自我定位,夯实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学生某一专业领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培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多地强调学生要基于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是学生能够基于专业学习长远发展的一项活动。高校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引导机制,让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的意愿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从创新创业实践中体验与收获,并不断夯实或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内容,对大学生的学业以及将来的就业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意义。

(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就业难”是现在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而在高校面临“就业难”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招人难”“用人难”的困境。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培养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欠缺,凸显出单一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弊端。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包括如何选择项目、组建团队、开展市场运行等,这些都需要学生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研究和反复实践、调整的过程,是一种持续性比较强的实践学习活动,这对大学生参与活动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通過构建创新创业引导机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提升对自我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进行理性评价的能力,提升对自己所选择创业项目以及市场风险等进行有效把控的能力,让大学生从传统教育的“被动学习”转为自我创新创业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三)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教育活动 ,需要通过市场和社会活动来给予验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角色认知的过程、自我潜力挖掘的过程、自我专业管理知识验证的过程,以及自我社会经验和人脉累积的过程,是学生独立能力提升的过程。高校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引导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到创业项目的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正确评判项目的运营模式和运营效果,学会准确认知创新创业项目的优势和时机,以拓宽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运行发展空间,优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让学生通过各种创新创业实践,全面提升综合职业素质能力。

二、目前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引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创新创业引导机制建设工作严重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在现阶段,还有许多高校走不出以往专业教育的光环,满足于专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不敢尝试新生事物的挑战,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第二课堂甚至第三课堂的“业余教育”。另外,开展创新创业这种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必须涉及各个专业职能部门的联动合作。但是,至今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由哪个部门来管理还认识不清,管理模式也是五花八门,部门与部门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这些都导致高校创新创业引导机制建设工作停滞不前。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不够,创新创业引导机制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专业教育是我国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学科发展和行业分工需要实施的一种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的运行模式与条件建设已经十分成熟。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是专业教育的一种延伸,但目前两者之间基本上还处于互相独立的状态。要引导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创新创业活动,必须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要在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增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要在现有成熟的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平台上加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等。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建设,自然在无形中增添了高校的负担,使得高校创新创业引导机制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引导机制的路径

(一)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从内容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目前高校教育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通过课程的形式来实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高校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差异和对创新创业内在需求的不同,匹配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跨学科性、交叉学科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和内容,通过规范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容与知识需求。例如,通过丰富内容的建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创新创业的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调整需求。对于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可以从创业技能和方法等角度给予学生实践指导;对于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意愿不高的学生,可以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和意识培养的内容为主。通过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条件。

(二)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从帮扶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受社会阅历、家庭经济背景、专业知识结构及创新创业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敢涉足创新创业活动。建设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可以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降低或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业导师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来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也可以通过投资入股或其他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大大增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信心与积极性。对于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一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外聘企业专家或成功创业者来优化导师队伍结构。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搭配的方式组建导师队伍,可以让导师之间实现互补互促,从而全面提高导师队伍的指导帮扶能力,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三)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从条件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要使创新创业彻底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像专业教育的实验室建设那样,由比较固定的硬件条件构成,而更多的是需要跟随社会需要和市场变化及人文环境变化来建设软件条件,如投融资平台、商业运行平台等。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校自身除了要建设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客工作坊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外,还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以提供更全面的经验分享交流和投融资等综合性的服务。该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创业项目的发展方向,还可以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并走向创新创业的发展之路。而且,这种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本身就是一种创业行为,更接近于创新创业的商业氛围,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成功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从氛围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高校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至大学生大学生涯的全过程。为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校园氛围,用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的学生去参与创新创业,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媒体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与推广,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可以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以大赛为载体,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活动当中,真正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目的;可以通过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或企业专家人士来学校开展各种讲座、论坛、沙龙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直接与创新创业践行者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热情;同时,还可以采用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优秀创新创业风云人物展等形式,来宣传基于专业学习开展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到成功背后付出的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开展创新创业的规律和方式方法等。

(五)加强大学生的团队建设,从情感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组建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对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对于知识结构薄弱、经济条件困难、社会经验欠缺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更是如此。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本身就有从众心理的特点,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为此,通过充分利用团队的作用,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合理分工,取长补短,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孵化率,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职业综合素质。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友资源等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式创新创业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和掌握如何组建团队的方式方法,并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创业人才库,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保驾护航。例如,高校可以支持创业型社团的建设,让学生通过社团的活动参与创新创业的商业行为,并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结交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也可以组建类似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者人才库”,让有意愿进行创新创业的学生加入到人才库里面来,并通过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让这些积极的创新创业者有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让他们相互进行思想碰撞,从而结下深厚的创新创业友谊,为后期的创新创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加强扶持机制建设,从保障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本身就是具有一定风险的活动。大学生因为市场把控能力不足、社会经验欠缺等,难免会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如果没有有效的举措去应对和处理,很可能导致创新创业活动的失败。这种失败的打击对一些大学生来说可能是沉重的。因此,高校必须配套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保障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高校可以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专门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咨询服务,为学生在资金扶持、项目选择、产业发展,以及投融资等政策和资源对接方面提供专业的答疑解惑;同时,高校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扶持基金或奖励机制,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相应的创业基金激励,以促进大学生基于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或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活动。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作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校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大学生作为参与创新创业的主体,如何引导他们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高校中全面构建有效的创新创业引导机制成为必然。为此,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等的建设,从内容、条件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以此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谢晓默.社会动员与创新创业:基于大学生视角[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2)

[2]姚大伟.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研究[D/OL].抚州:东华理工大学,2017[2018-01-2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801&filename

=1017836674.nh&v=MzIzMTBoMVQzcVRyV00xRnJDVVJMS2Z

ZdWR1RnkvblZiM0FWRjI2R2J1N0dOZkxxNUViUElSOGVYMU

x1eFlTN0Q=.

[3]王庚.高校創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4]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融合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高校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