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危机及破解路径
2018-05-14刘军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自然不可缺位。然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却陷入了“公共性危机”的旋涡,集中表现在“普教化”倾向、代际跃迁功能的沦落、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的异化、缺乏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等多个方面。面向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要着力突破公共性危机的钳束,加快体制机制变革,树立起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多层次职业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发展效能。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职业教育 代际跃迁 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简介]刘军(1982- ),男,湖南衡南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湖南 长沙 410018)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3-0012-08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它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迫切要求,是引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教育科技文化进步的重要抓手。”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意见》所提出的多项工作,都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参与。但是,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差、底子薄,不仅难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面临着动能孱弱、后劲不足的公共性危机。如果不能全方位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和困难,必将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同时着重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②;在《意见》中,黨中央、国务院也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③。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必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
1.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④,《意见》也强调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⑤。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除了要增强广大农村对全社会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创新人才引进使用机制,让人才愿意来、用得好、留得住以外,更重要的是立足当地,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必须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首先,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⑦。可见,懂技术、善经营是新型职业农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论是技术还是经营,无疑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职业教育正是为农民提供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培训服务的最重要途径。其次,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在具体实践中,要“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⑧。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仅仅有新型职业农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而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人才正是职业教育的“强项”,因此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2.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产业兴旺”是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所提出的第一个总体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是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所做出的总体部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⑨,即通过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途径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第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农村各类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在过去,广大农村之所以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严重不足。职业教育除了能为产业发展培育必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以外,还拥有提供现代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咨询服务、技术服务等多种专业能力,可以说职业教育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第二,提升农村创新能力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不能再重复过去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老路,需要在积极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变革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各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新形态,这就对农村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够为农村的产业振兴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能够发挥职业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从而提升农村的整体创新能力。第三,乡村经济的绿色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在促进各个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和谐发展、平衡发展,而要实现乡村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首先,绿色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既具有绿色环保意识,又拥有运用绿色技术和知识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绿色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能力都很不足,这尤其需要职业教育发挥绿色教育和培训的社会功能;其次,绿色工作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动态发展,这就要求劳动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绿色知识和技能,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这种素质恰恰需要终身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3.繁荣兴盛乡村文化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活富裕的重要表现,因为富裕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必然包括精神上的富足。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⑩《意见》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四个方面对建设文明乡村做出了具体行动部署。第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既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者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道德素养。第二,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县域职业学校的受众主要是农村青少年,在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丰厚传统文化资源,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结合起来,就能在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发挥作用。第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很多职业院校都设有艺术类专业,同时我国也有许多艺术类职业院校,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影视、音乐、绘画、传媒等领域的人才,就能够大大丰富“三农”题材的文艺创作,进而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第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性的学校教育,本身就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思想理念的社会功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将现代科学理念传播给农村青少年和劳动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宣传、培训、讲座等活动,助力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知识文化素养。
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公共性危机的表现
1.“普教化”倾向。职业教育作为以实用型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类型,与普通学校教育有明显不同。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中,职业院校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走上了独立、特色发展的道路。然而,在县域一级,还有很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尊重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在教学上存在普教化的倾向。第一,在考核形式上,一些地区仍然延续着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一起参加统考和会考的现象,尽管这项制度在有的地区有其必要性,但对于那些师资力量较为有限、办学实力不足的农村职业学校而言,文化课统一考试的要求恰恰导致了其教学的普教化倾向,模糊了职业教育以实用型技术技能教育为主的定位。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教育内容应有别于普通教育,但在很多县域职业学校中,课程设置还是沿用普通高中的做法,一方面是文化课课时和教学内容过多,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文化课程;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课程课时安排过少,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难以真正彰显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第三,在教学模式上,很多县域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没有走出传统教学思想和统考条条框框的局限,在教学上仍然照搬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于口授而非手传,甚至一些专业技术课程也常常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农村职业教育普教化倾向的出现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一方面是很多县域职业学校原本就脱胎于普通高中,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很多文化课教师不得不充任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上存在普教化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是县域职业学校普遍办学资源不足,办学实力较弱,开展专业性强的职业课程往往力不从心,急需从资源投入和教学体制改革两个方面着手,破解农村职业教育普教化的难题。
2.代际跃迁功能沦落。阿兰·图海纳(Alain Touraine)将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每跑一圈,就会有人因为种种因素而掉队,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从而造成了社会结构的断裂,能够始终持续地在马拉松比赛中奔跑的人才会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分子,而被甩到主流社会之外的人就成为“底层社会”的一分子,当某个人一旦因掉队而滑落至“底层社会”以后,就鲜有机会再次进入到主流社会的竞争中来。因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竭力使自身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最大化,不断获取向上发展的机会。农民是我国社会中资源占有量极少的人群,相较于各种改变自身乃至家族命运的方法,获取文化资源、提高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无疑是最具有可行性且最具有效益的选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较为曲折,教育水平比较有限。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只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就有机会显著改善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就业前景,来自农村的学生还能因此在城镇落户。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接受了职业教育就相当于打开了社会升迁的“绿色通道”。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普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共同造成了职业教育向生存教育的“沦落”——接受职业教育不再是改变农村学生命运的选择,而是获得一技之长以养家糊口的手段。除了时代变迁和环境变化的因素,职业教育地位的下滑也有其內部的因素。一方面,我国大量的县域职业学校办学实力不足,教育质量不高,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出足量和适切的实用型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建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得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社会吸引力不断降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并非职业教育本身不重要,而是农村职业教育没有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效益。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更应当为农村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让农村职业教育的代际跃迁功能重新回归。
3.经费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偏低。经费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偏低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2015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普通高中教育的金额是中等职业教育的1.5倍;而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构成中,用于农村职业高中的经费占比不到5%。由此可见,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是非常匮乏的,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孕育发展都迫切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但是,总体而言,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金额仍少于普通教育,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经费也明显少于城镇职业教育。这说明当前我国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不仅存在金额不足的问题,还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县乡级地方政府以及农业、劳动、教育、科技等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还很低,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资源散布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相对独立地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支配权又互不统属,这种管理体制本身就加大了合理配置和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性培训机构等主体之间的合作性不强,很难形成合力,直接影响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实际效果。
4.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异化,陷入“离农”“去农”“轻农”的旋涡。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即一个地方的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大部分会在当地实现就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农村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的教育类型,理应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做出贡献。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教育背离了“为农”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离农”“去农”“轻农”的倾向。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大量农村劳动力和青少年都希望借助教育来摆脱贫困的家庭经济状况。这本无可厚非,甚至可以加以引导,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但定,部分地区的农村职业学校在功利化、工具化的办学思想引导下,一味迎合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开始大办“离农”教育,走上“轻农”甚至“去农”的道路。例如,一些地方的农村职业学校模仿普通教育的办学方式,将学校变成高考、升学的辅导班;有的学校则为了扩大生源,选择尽量少开设甚至不开设有关农、林、牧、副、渔业的专业课程,将原本就很有限的教育资源全部投入到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艺术设计等所谓的“时髦”“热门”专业上去。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的异化,一方面是源于县域职业院校缺乏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才,职业学校的管理者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在生存发展的压力下,出现办学理念的偏差,导致职业院校办学陷入“离农”“去农”“轻农”的旋涡;另一方面是源于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县乡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日常教学疏于管理,致使其发展出现盲目化、无序化倾向。
5.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薄弱,缺乏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农村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占我国人口总量43.7%的乡村常住人口,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将近1.2万所,招生总数近630万,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比超过70%,这说明我国广大农村有着旺盛的职业教育需求。然而,占据我国职业教育“半壁江山”的农村职业教育,实际发展程度却远远落后于城镇职业教育,农村职业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也远逊于城镇职业教育,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首先,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实用型技术技能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拥有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和学生实训需求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但我国很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连最基本的教学需求都无法满足,自然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农村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师资不仅数量不足,质量也不高,年龄、职称结构失调,“双师型”教师匮乏,一部分学校教师学历不达标率在20%左右。最后,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缺乏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村往往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深重的地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仍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中国青年报》一项针对西部农村学生的专题调研显示:“农村初中毕业学生中愿意选择中职就读的仅有22.7%,希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的高达70%以上。”11这充分反映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破解农村职业教育公共性危机的实践策略
1.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体制机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框架和运作规范,农村职业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形成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又契合农村社会經济发展实际的制度框架和发展模式。首先,要转变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用城乡一体化思想统筹职业教育改革。一方面,要摒除长期以来城市优先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对职业教育分离发展的束缚,要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进行规划和改革,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局性和发展速度的协调性,构建城乡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型战略,不断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新体系。其次,要正确把握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导向,既要坚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化办学,也要注重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专业设置上,各个地区的农村职业学校要立足于农村产业发展实际,由一线教师、行业资深人士和教育课程专家共同拟定,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在教学内容的打造上,农村职业学校要注重灵活性和实效性,不能一味照抄照搬同类或其他职业学校的教材,而要根据当地学生的知识程度和自身发展需求来选择和制定。第三,要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农村职业教育之所以发展滞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资源不足、资金不足,创新办学形式就是要打破以往的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单一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同时,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夯实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提升经费投入,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效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是一项惠及全社会的事业。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职业教育自我投入能力不足,加之各级地方政府用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预算经费一直偏低,社会性筹资渠道不畅,从而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紧张、资源匮乏。因此,破解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危机,还必须从提升教育经费入手。第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预算投入力度,同时要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忽视,县域以下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很多时候难以保障,一些地方甚至存在挪用、取缔农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情况。因此,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除了在财政预算方面做出适当倾斜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第二,要打破以往农村职业教育投资主体过于单一,严重依赖国家财政投入的格局,加大城乡社会资本介入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完全是在政府的主导和管理之下进行的。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民办职业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办学探索方兴未艾。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借助职业教育改革深化的政策“东风”,积极探索,主动作为,通过增加民间资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扶助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入股等形式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中来,建立健全以补助、贴息、税收等手段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
3.确立农村职业教育“离农”“向农”双向并举的目标和价值定位。农村职业教育要发展,除了需要外部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以外,还要充分挖掘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内生性动力,科学地确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定位,丰富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内涵。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当“离农”还是“向农”的问题,当前我国学术界尚未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离农”倾向会造成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的下降,削弱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动能,影响国家制定的农村脱贫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阻断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有的学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向农”倾向不利于全国范围内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会阻塞农村青年人群向城市发展的通道,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实际上,农村职业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其与社会互动的形式是多维、立体的,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上,并非只能做非此即彼的单一化选择。因此,确立农村职业教育“离农”“向农”双向并举的目标和价值定位,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才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正确选择。第一,农村职业教育要做好“离农”教育,要持续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培养拥有较高素质和一技之长的转移劳动力。县域级职业学校要深入研判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办学特色,要加大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力度,破解代际贫困,实现精准脱贫。第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要立足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重点加强农业科技生产、农产品新技术推广、农村旅游、创业就业技能、职业道德、乡土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充沛而优秀的人力资源支持。
4.强化政府责任,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因此特别需要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度安排、政策制定、资源调配的方式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资源保障。在我国,政府是一个具有层级结构的“集合体”,包括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等。在理想的状态下,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高效有序地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工作。然而,当前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职责界定模糊、协调性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要发挥出政府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先厘清各级政府的教育职责,杜绝“缺位”和“越位”现象。第一,在中央政府层面,国务院、教育部应当重点做好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发展事务,制定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教育政策,并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第二,在省级政府层面,省级政府和教育厅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并根据中央精神制定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统筹规划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各项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第三,地市级政府要在贯彻执行中央、省级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指令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做好职业教育的统筹和管理工作。第四,县乡级政府则应当履行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职责,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主体责任。
5.培养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层次职业技能人才。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12,需要一支庞大的多元化、多层次职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相应地就会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破解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危机,就必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人才支撑。第一,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以更加开阔的思维看待和理解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在具体操作上,县域职业学校可以与办学实力强、教学质量高的城镇职业院校开展合作,通过函授、远程教学等新兴教学方式,借助城镇职业院校的优势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来弥补自身教学水平的短板,尤其是要重点加强生态种植业、绿色人工养殖业等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专业建设,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适用人才。第二,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一方面要利用职业院校自身的技术力量和智力资源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拓展与乡镇行业企业的合作渠道,通过职业教育贴近产业发展,日常教学贴近企业生产的方式,加强农村职业学校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联系,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大批符合当地农村地域特点、农作物特点、养殖业特点、资源优势和企业发展类型的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
6.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意见》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13农村职业教育应当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程中发挥作用,充分彰显惠农、富农的社会价值。第一,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育的投资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需要专业的农业技术技能培训机构,将县域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作为这样的培训机构是合理又现实的选择。省级、市级政府可以拨出专项资金,委托县域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具体实施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考核。第二,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业涉及的子产业门类众多,产业链条较长,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也应当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沟通,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例如,依托省级农业类高校和涉农高职院校设立农民大学,依托市级涉农职业学校设立农民学院,依托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设立农民学校,各学校之间展开合作办学,建立不同层次、立体多元、相互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网络系统。第三,农村职业学校要创新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和方式,适应农民“半耕半读”的学习方式。农民不同于青少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往往只能在务农之余来进行。农村职业学校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解决广大农民“务农”与“学习”的矛盾,把现场指导和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农民家庭和个体的情况,差别化制订培训方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农民。
[注释]
①③⑤⑥⑧⑨1213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18-02-1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②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會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32.
⑦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会场内外引起热烈反响[EB/OL].(2017-03-09)[2018-
0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09/c_1295049
18.htm.
⑩吕晓勋.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把文化种子播入精神土壤——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下)[N].人民日报,2017-12-18.
11谢湘.上中职成为农村初中生最不情愿的选择[N].中国青年报,201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