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游戏中成长

2018-05-14宗鸣霞

知识文库 2018年8期
关键词:大班情绪过程

宗鸣霞

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将幼儿社会活动游戏化,不仅能使枯燥的社会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使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游戏是帮助幼儿获得经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中认为游戏具有“道德养成”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各方面的心理建构。在社会活动中,游戏化的活动方式让幼儿从游戏情境过程中获得是非判断、为人处世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认知社会的水平。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活动效果,就需要先进行符合幼儿认知与发展水平设计、 而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指导同样需要具有游戏精神,使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适宜的氛围中获得符合社会标准的社会行为习惯,获得学习能力与健康交往的发展。

1 幼儿园游戏化社会活动的界定和内涵

社会活动游戏化是指把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幼儿从中感知、积累有关社会的知识和经验。将社会融入各类游戏中,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能让幼儿在运用各种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现状、寻求方法、学习互助、体验成功。

2 幼儿园游戏化社会活动的设计策略

2.1 设计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兴趣也会不---样,教师不能完全移植参考用书中的各种教学手段与方式,而是应当观察幼儿发展后为幼儿选择与发展相符的内容。这些内容需要选自平时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方面,让幼儿在熟悉的内容与游戏中获得交往适应能力。只有将活动内容游戏化,幼儿才能够真正通过游戏获得学习的机会。如:大班幼儿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在本学期围绕情绪设计了一系列有关情绪类的社会活动,如《不开心小树》、《我的情绪我做主》、《当我害怕时》、《情绪对对碰》等等,这些活动都是根据幼儿的当下需要设计,活动层层递进。如《不开心小树》这个活动的产生正是因为虽然进入大班,大部分幼儿对这个班集体了如指掌,充分适应并且喜爱这个集体,但是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总有一些不开心的脸蛋,在我们的教室里总有一两个离群的孩子,在我们的身边总有家长感叹“这孩子就怕生”。需要我们帮助调节他们的不开心的情绪,令自己受欢迎。通过此活动,孩子们知道总是不开心的人会受冷落,乐观、开朗的人会受人欢迎。再如儿大班的幼儿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感情脆弱,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差,加上现在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成人处处哄着他们,事事迁就他们,导致他们碰上事情赢了便罢,输了或号啕大哭,或灰心丧气。这样下去,孩子会形成消极、不思进取等不良品质。为此我们设计了《困难我不怕》,鼓励幼儿遭遇困难和挫折要敢于拼搏,用自已的努力去战胜困难。

2.2 设计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发展情况,可以主导并促进幼儿的发展。促进发展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的,以发展幼儿社会性为目的观察则可确定幼儿目前已经发展到的社会交往与适应水平;同时通过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也可确定幼儿可能达能达到的下一个水平,这样的“可能”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教师的教育指导支持的,不是幼儿单独就可以达成。

大班幼儿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急于探寻自我与社会、幼儿园环境的关系。这样的探寻往往给人造成错觉。即:大班的幼儿太凋皮,什么都似懂非懂”,但是只有不断尝试,幼儿才能够拥有足够的自我意识,这是成长必需的过程。教师了解幼儿目前所在的水平后,针对幼儿的情感表现、交往表现需要确定幼儿下一个阶段所能达到的水平,而后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设计符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学游戏。这样一来,才能够让幼儿的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有限连接起来。

2.3 设计游戏内容形式多样

在游戏化的社会集体活动中,游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灵活组织与开展。

(1)竞赛类游戏。步入大班的幼儿,已初步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教师可围绕活动内容,精心组织一些竞赛游戏,让幼儿在比赛过程中积极学习,大胆表现自我,实现知行合一。

(2)扮角色游戏。教师可紧扣互动内容,设置贴近幼儿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游戏,以诱发幼儿情感,让幼儿主动融人学习,并彰显个性。

(3)表演游戏。一般而言,音乐与诗歌感染力强,既可以渲染教学气围,也可以熏陶幼儿,激发幼儿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可选择一些与活动内容有关的音乐,要求幼儿表演游戏。

(4)找朋友游戏(组团游戏)。对于大班的幼儿,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可组织“找朋友游戏”,训练幼儿学会分辨是非。或者将一些复杂的内容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强化记忆。另外,对于大班的幼儿合作意识较强烈,在活动中也让幼儿自由分组来完成相信的游戏活动。

(5)猜谜语游戏。猜谜也是大班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社会集体活动中,教师可借助“哪些好,哪些不好”的谜语游戏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与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选用一种游戏活动,或者整合运用多种游戏活动,以强化教学效果,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觉吸收知识,提高能力。

如在本学期的社会活动《我的情绪我做主》中,在设计活动时,我们采用了多种游戏形式整合的方式,如第一环节我们采用竞赛类游戏“摸到幸运”,将幼儿4人一对分成4队,每队派代表上来摸神秘球,无论是“幸运”还是“倒霉”都是全队的人共享。在第三环节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中,我们设计了猜谜语游戏,让幼儿通过情绪小人的表情和动作的识别,来分辨情绪。通过多种游戏形式的组合,让幼儿充分感受情绪并清楚地辨识情绪。

3 游戏化组织

教师的活动组织过程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引导者,而应当从教师的角色中走出来,从教学引导者变成 “游戏参与者”,用游戏的语言、游戏的行为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活动指导,并且允许幼儿在社会游戏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自然的发展,形成自我内化的社会性行为习惯。

(1)游戏化的组织语言。游戏中的人标交往是模仿、模拟的,但是更多时候是幼儿自己的一种经验表现与记忆巩固。在教学游戏过程中,教师使用游戏式的语言可以让教学活动的氛围更轻松,给幼儿带来亲切、无压力的环境,幼儿在感受游戏的过程中,也能够更自如地与小伙伴、教师进行有效交往。这样的交往方式能够让幼儿更喜欢进行教学游戏活动,如:在活动《表达爱》这个活动中,教师也是孕妇的角色,让幼儿观看肚子中宝宝的视频,让幼儿触摸孕肚,让幼儿装扮成孕肚的样子和幼儿一起做一些日常的琐事,让幼儿感受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是平时维持课堂次序时严肃的角色,而是与幼儿一样的快乐游戏者,游戏化的组织语言与过程帮助教帅完成了教学活动。

(2)游戏中的自然发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主动并无意识吸收游戏信息的能力,教师在社会性活动组织过程中,应当给予幼儿发展的自由,而后通过观察幼儿自然的行为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理性评价。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情景式、故事性的游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帮肋,但是这些过程大多数时候是由教师设计的,并按照设计的过程去实行,这样的过程是以教定学,不能体现“以幼儿为主”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当明确,活动的设计应当是一种借鉴与参考,而非确定式的执行,如:在活动“木桶不漏水的秘密”中 ,孩子们已经通过幼儿了解到,要达成一个目标,大家需要紧密团结、一个都不能少。但是活动之后,孩子们在平时还会和同伴一起玩这个木桶游戏,因此我们就生成了木桶游戏的后续活动,放手让幼儿去探索讓木桶不漏水的其他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方法很多,有跪着的,有躺着的,有坐着的等等,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大家团结得都很紧密,而且为达目标大家都在坚持,谁都不放弃。孩子们也从活动中了解到,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要团结。这个活动中,内容是不固定的,固定的是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培养。自然发展下的游戏让幼儿有了更多自由展现、自我表现的机会,快乐也就更多了。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大班情绪过程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区域与集体教学融合视域下的数学活动——以大班数学活动《他是谁》为例
幼儿园本土民间艺术教育实践探究——以大班艺术活动《家乡的糖塔》为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