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机制视角下通感隐喻研究

2018-05-14李佩玲

知识文库 2018年8期
关键词:刘波波德莱尔通感

李佩玲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个新的语言学流派,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认知语言学是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近年来,隐喻研究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认知模式,是新的意义产生的方式之一。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修辞学界关注是从钱钟书先生(1962)发表《通感》一文开始的(王凤鸣,2010)。随后陈庆汉认为国内学者对于通感修辞的定义可以归为两类:一类强调心理感觉的挪移,即用语言使某一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另一类注重语言表达,即用描述某一感官的词语去表述另一感官。(鹏懿、白解红2008)

国内的学者没有从思维层面研究通感。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将通感从语言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

通感又称“联觉”(synaesthesia)。身体的某一感官受到刺激,产生反应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反应。人的视、听、嗅、味、触觉五种感觉虽然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彼此相互影响,这是生理现象。但它又是心理现象,大脑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之间发生共鸣,会产生心理联想。感官的通感作用构成了认知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便产生了通感隐喻(陈忠,2006)。在语言运用中使用通感隐喻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象征主义诗歌中被广泛应用。

2 波德莱尔的《应和》

《应和》是一首十四行诗,这首诗是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体现也是通感隐喻的典型范例。

自然是座神庙,那里活的廊柱

有时候传出模糊隐约的话音;

人在此经行,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注视他,投以亲切的眼目。

如悠长回声遥相应答的和歌

终汇入一个混沌深邃的整体,

如黑夜又如光明般浩漫无际——

芳香、色彩和声音在相互应和。

有些芳香鲜嫩如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还有一些则朽腐、浓烈而神气,

具有着无极无限之物的张扬,

如龙涎香、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歌唱精神与感官交织的热狂。(刘波,2004)

波德莱尔这首诗的法文标题是《 Correspondances 》, correspondances 的翻译有很多版本,其中标题“应和”翻译获得大多数人认可。correspondances来源于拉丁语correspondere。词根“respondere”是“应答”的意思,前缀 “ cor -”是“相互”的意思、“共同”一开始作者就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诗引导人通过某种方式去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波德莱尔在这首诗中体现了应和观点。刘波描述,所谓“横向应和”诗指应和现象在感官层面的展开,指一种实在的感知和另一种实在的感知在同一层面的水平应和关系。这种应和关系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隐喻性关联,强调人的感官与感官之间的相互沟通(刘波,2004)。首先第一行诗中,神庙隐喻自然,这是一般隐喻。随后在这首诗中“芳香、色彩和声音”的相互应和就属于“横向应和”。其实这也是一种“横向通感隐喻”。嗅觉转到了触觉(“有些芳香鲜嫩如儿童的肌肤”),又切换到了听觉与视觉(“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一种感官的感觉向另一感官挪移了。

通感隐喻在语言中是很普通的现象。比如说:听见(从听觉转移到视觉)、刺耳(从触觉转移到听觉)、口味重(从味觉转移到触觉)。通感隐喻构成了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之一。比如一看到“雷电”,身体就会不自觉的一抖,会感到痛感;一听到比较刺激的“音乐”,身体就会自觉一颤;一听到金属勺子敲击瓷器,身体就会一抖;一聽到臭豆腐,就感觉闻到了豆腐的臭味。如诗中嗅觉转到了触觉(“有些芳香鲜嫩如儿童的肌肤”)。在波德莱尔的诗中,大量运用了通感隐喻。从认知视角来看波德莱尔的诗中的通感隐喻,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波德莱尔的文学作品,扩大分析波德莱尔诗歌的视角。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刘波波德莱尔通感
波德莱尔
说通感
通感修辞很美妙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南方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跨越岁月的爱情
千万别动手
西方美学中关于“丑”的概念研究
“故事大王”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