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情”让“教育自信”真发生
2018-05-14
拜读邓光华老师的案例,笔者不禁想为邓老师的“教育自信”点赞。邓老师的案例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3个方面进行表述,主题鲜明、版块清晰、结构完整、文笔流畅、策略巧妙、效果明显、剖析准确。
作为一名副班主任和一线体育教师,她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唤醒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立于篮球活动中央,保持学生时时刻刻在场,与学生结伴讨论、学习、训练、挑战与拼搏。师生共同演绎的教育故事,事件实实在在,激情关注感人,训练效果明显,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教育自信,教育方法睿智有效,值得学习与借鉴。
一、“洞穴假象”,教育自信破解“千年老二”
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一个著名的观念,叫作“打破假象”。意思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假象,这些假象会竖在每个人的前面,使人无法从事正确的思考活动,其中一种假象为“洞穴假象”,就是人们一旦获得了一些经验,思维会定格,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同井底之蛙,无法破解。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口中的“千年老二”,其实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无法超越与破解。
本案例中的“千年老二”就是五(4)班从三年级开始打班级篮球联赛,每年春、秋两季比赛,都是亚军,且每次都输给五(3)班。学生们对本班篮球队在学校即将举行的班级篮球联赛中能获得“冠军”没有信心。如何化解学生心中“班级篮球联赛已连续4次失败,争夺第一已无力回天”的质疑?怎样破解“千年老二”这个“洞穴假象”,让学生们不言放弃,重拾信心?邓老师以“关注需求”来唤醒学生们的激情,用理解、尊重、鼓励、信任激发学生们的动力。邓老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篮球赛前讨论会,让学生们民主发言,让学生们建言献策,积极组织学生们参与训练、服务、观看等动态实践,学生们成为活动的主体,师生达成知行合力、智慧联手、团结协作、奋力拼搏,以“自发、自觉、自知、自强”的生命状态,最终打赢五(3)班,实现了冠军梦!
二、师生同场,课堂革命培养核心素养
“课堂革命”是在把脉中国教育软肋的基础上发出振兴教育的声音。邓老师以学生为本、师生同场,带领五(4)班学生积极备战校篮球班级联赛,开展了课外体育训练和体育专项课教学,这是以课堂延伸为途径,突破教学时空,践行“教育自信”,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传统体育竞赛活动有效实施路径,它是践行课堂教学变革的破墙之旅,是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和体育活动校内校外融合的教育范式。笔者认为,邓老师能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整合并优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改善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内课外的学练,提高体育训练效果,组织学生全员参与篮球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養,这是体育课堂革命的又一美好前景。
邓老师在案例分析中还提出:“体育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运动。体育教育是基于经验收获的学习。”笔者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也强调“体育是教育的基石”。邓老师自己也在分析中阐明:冠军是动机,为了这一美好的共同目标,教育学生必须以学生为本,要有行动力,即反复训练、刻苦顽强。邓老师还把教育定位于“体育精神”,强调学生在场,实施教育自信,面对强敌和失败的过去不气馁、不放弃、勇敢顽强、坚持不懈。
三、结伴学练,师生同步共频智拓教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中这些古老的箴言蕴蓄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基于现代教学发展趋势的一种观察与探索,笔者认为这句话在提示着师生、生生之间“结伴学练”的重要性。“结伴学练”的教学主张可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达成同步共频,是体育教学中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路径。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了不听,听了不做,做了不会”。在本案例中,邓老师没有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通过了解学生内心对“夺冠”的渴求,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站在课程中央,师生结伴学练,而不是单单教授篮球比赛的技战术。师生通过课内课外的语言沟通、实践行动达成“共情”和“共频”,高度契合的“同步共频”让邓老师接下来开展的体育教学和篮球训练比较高效。邓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学生体育的生长不是教师的“示范”和“告诉”,而是学生们的自主锻炼和自然生长,这便是智拓教学,体现了邓老师的教育智慧。
针对本案例,笔者想提出2点建议与邓老师商榷。
一是在邓老师案例的原稿中“信心”“自信”一词反复出现,反映出邓老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方面的教育教学智慧,特别是后面的案例分析,邓老师从各个方面强调要对学生自信教育,案例最后分析时,如能准确地将教育智慧点总结凝练、锁定升华,定格为“教育自信”,更能体现出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笔者看来,教育自信植根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催生教育自信。作为一名体育人,走“教育自信”之路,让自己的课堂溢满生命气息,对学生的影响可弥久绵长。
二是教育是一项事业,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终身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邓老师在学生的冠军梦得到实现后,如何继续引导学生总结、反思班级的冠军之路,怎样带领着学生们再度出发,丰富学生体育生活,提高学生体育技能,让学生学会体育,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形成体育的良好品质,实现体育生命成长,这些都还值得一线教师去探究。教育是一项艺术,体育课堂教学是“山”,体育课外活动是“水”,要想“山”“水”共一色,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育教育必须进行学科融合,让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挖掘和整合篮球体育传统学校的资源,在开展篮球校本课程的系列活动与竞赛中,聚焦于“人”的发展,让学生自主改变。通过“看”篮球、“画”篮球、“写”篮球、“秀”篮球、“赛”篮球、“唱”篮球、“演”篮球等“跨界”路径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获得篮球兴趣,陶冶情操,发展能力,锻造素养,活化篮球课程,拓展教学时空,传承教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