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

2018-05-14季浏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练体育课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如,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课外锻炼、体育俱乐部活动、体育竞赛等,其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因为体育与健康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有专门的学时作保证,每名高中生必须修完所有模块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毕业。因此,《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一线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建议,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追求,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11条课堂教学建议进行说明和分析。

一、强化目标意识,将学科核心素养完整地渗透到目标中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这方面的建议集中在要求体育教师要树立目标意识以及强化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并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设计和选择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等,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强调课程育人;后者注重构建知识和技能体系,重视具体知识和技能的罗列,强调教多少知识,每个知识点用多少课时,教学的追求是把这些知识教完和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由此可见,基于课程论的课程标准与基于教学论的教学大纲无论从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还是从表达方式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因此,如果我们还是从教学大纲的角度看待课程标准就显得不合时宜。即使教学大纲的“鼻祖”——俄罗斯,也是从国家的层面制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在课程标准指引下由一些专家团队开发,并且教学大纲不是一种,而是好几种。

(二)课程标准确立了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这是对全国所有学生的期望性结果,也是规定性要求,但相对比较宏观。各地特别是各校还应结合本校的实际设置具体和明确的学段、模块和课时3个层面的学习目标,且从学段到课时的目标应该是越来越具体和明确。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运动能力分目标中提出:“……显著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如果是篮球模块中的一堂篮球课,就应该提出“俯卧撑力量练习平均能做到15个”“一分钟中距离投篮平均达到3个”这样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目标确立后,就需要思考选择哪些内容、采用哪些方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这就大大提高了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某一节跳远课提出的体育品德方面的目标是“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那么,这节课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再如,体能练习要求学生1 500米跑的成绩比上一节课快1秒。技能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完整跳远练习,争取一次比一次跳得远。我们不能再把一节课的内容理解成就是单个技术,一堂课的内容不仅包括单个技术,也包括多个技术、组合技术和战术以及展示或比赛;不仅包括技术内容,还包括游戏活动内容、体能练习内容;不仅包括基本部分的内容,还包括准备活动的内容和结束部分的内容。所有这些方面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都要服务于达成课堂学习目标。从这个角度上讲,课堂教案应该首先写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再写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树立新的知识观,从注重单个知识点和技术教学向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

(一)要引导学生学练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与知识之间、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战术之间具有关联性的特征;只注重单个技术的掌握,不注重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技能水平是难以提高的。况且在诸如篮球等比赛中是通过多种技术的有机联系和灵活运用才能发挥运动水平。因此,未来基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体育课不能一节课就教一个单个技术,而是应该教多个技术和组合技术。如,一节排球课,应该教垫球、传球、发球,甚至拦网和扣球。如果这些基本技术每节排球课都进行学练,1个模块学习结束时,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就会大幅提高。有人提出了这样2个问题:一是,如果某节课不专门教一个单个技术,单个技术动作就不规范、掌握不好,某一单个技术掌握不好,怎么会学好下一个单个技术呢?实际上,靠一节或几节体育课是学不好一个单个技术的,单个技术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要通过长期的练习,特别是要在对抗练习和比赛中经常运用。即使NBA篮球球员每节训练课中也要练习传球、运球、投篮等基本技术。众所周知,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另一个问题是球类运动可以每节体育课教多个技术动作,像技巧项目,前面一个技术动作未掌握,下一个技术动作难以连接。实际上,不是说前面一个技术动作要掌握得很规范、做得很完美以后才能学习下一个技术动作,而是前面一个技术动作基本掌握了,就应该学练下一个技术动作,并尽早将多个技术动作串联起来进行反复练习,这样就能提高整体的技巧水平。如果尽早地让学生学练有多个动作组成的技巧,一个技巧模块学练后,学生的整体技巧水平就会大幅度提高。

(二)在教学中要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因为复杂的运动情境更接近真实的情境,更有助于学生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高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如,篮球双手胸前传球,就不能一节课中仅让学生进行2名学生1组的原地对传练习,因为这是简单的情境,况且在真实情境中(如在篮球2对2对抗练习或比赛中)不会有这样的静态对传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2名或3名学生的行进间传球,或进行带有消极防守或积极防守的传球,并进行传球与运球、传球与投篮等组合练习,这是较复杂的情境。最复杂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对抗或比赛的过程中运用传球技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对抗练习和比赛或展示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某一项目的整体运动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团结进取、顽强拼搏、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

三、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积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于掌握单个技术动作的效果明显,但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有效培养学生思考、实践、创新以及交流合作等能力,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但它不能替代其他教学方法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都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无论对学生有效掌握和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是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改变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普遍状况,给学生提供更多学练的时间。无论是运动能力的提高,还是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教师说出来的,主要是靠学生学练出来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强调:“要引导学生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乐。”使学生在大量的学练中深刻体验运动的价值和乐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运动。

(三)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只是采用集体操练的单一组织形式,要将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和集体操练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对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教学方式更重要,因为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方法相对灵活;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可能大相径庭。

四、线上线下学习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下已处于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并将继续对教育领域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学生获取知识也不仅仅是依靠课堂和教材,课堂和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毕竟有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学生要获取更多的足球知识,除了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外,还可以通过网上获得更多更好的有关知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这方面关注了2点。

(一)强调要“将多媒体、电子白板、智能手机、运动手表、心率监测仪、计步器、加速度计等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需要学生保持适宜的运动强度和密度,其中运动强度就可以将先进的心率监测仪挂在墙壁上,使体育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每一时段的心率变化情况,从而调整运动强度,使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学练。再如,为了监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可以利用运动手表记录学生每天通过运动消耗的卡路里,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记录学生的步数等。

(二)强调在体育與健康课程中可以开展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形式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为了使学生深度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将有关内容进行组织和编排,每个微课内容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在15分钟左右。教师的讲授配以文字、图表和动画等信息化教学技术,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学习效果。总之,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高度重视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锻炼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重视区别对待,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一)要认识到体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运动员,不是为了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运动的手段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并追求属于自己的卓越。这个“卓越”主要不是体现于在班级中“我的运动成绩是第几名”,而主要体现于“我在体能、运动技能、意志品质、交往合作、遵守规则等方面的原有基础上做得更好”。

(二)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并创设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促进每一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和发展。无论是按照行政班授课,还是按照专项班授课,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像部分体育课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要求让学生进行统一的练习,这会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原地踏步”,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失败者的感受,病弱或残障学生可能会“被遗忘在角落里”。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如,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组中,准备活动、体能练习、运动技能学练等可让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练习和交流。再如,跳马学练可以采用高、中、低3个高度的跳箱,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学练。总之,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不应都是整齐划一的统一操练,而是应该重视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成功体验、增强信心的活力课堂营造。

六、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部分体育课是运动负荷很小甚至没有运动负荷,是“不出汗”的体育课。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实验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运动负荷要求,其中,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这是指每节体育课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即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体育教师在准备部分讲本节课的要求,在基本部分讲解和示范,在结束部分进行课堂小结等完全让学生停下来集中听讲和观看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其他30分钟的时间应该让学生都在学习和练习。当然,由于运动项目的不同以及多样化教学方式的采用,学生不可能都一刻不停地处于运动状态,如,跳马学练,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有排队等待练习的时间,除去这样的时间,学生一刻不停的运动时间要不低于一节课的50%,这是练习密度。为了达到这样的练习密度,就不能像有些教师的鞍马教学只放置2个鞍马,将50多名学生分成2组进行练习,这会大大增加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应该多放置几个鞍马,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学生的练习密度就会提高。此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运动强度要保持在心率140~160次/min之间,这属于中高强度,完全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要求,即每次青少年的运动要达到中高强度。由于我国过去的运动强度要求是120次/min左右,尽管在实践中绝大多数体育课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但有人担心《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140~160次/min的强度要求不切实际,是否会出现安全问题?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这样的强度要求不但有科学理论的依据,而且我们构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近2年在全国50多个实验基地学校的研究表明,这样的运动强度不但完全能够做得到,没有出现安全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也大有好处。当然,如果原来的体育课运动强度很小,现在要按照课程标准的强度要求上课,就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强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不但体能水平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而且生理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发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会大大下降。《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每堂体育课进行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这一要求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时考虑到体育课以技术学练和运用为主,但技术学练时经常运动负荷不足,体能的练习既能弥补技术学练时运动负荷的不足,同时对技能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每节体育课中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不是让学生练习一种体能(如,力量),而是需要引导学生练习多种体能(如,力量、速度、耐力等),虽然这样会导致每种体能练习的时间短一点,但每种体能能够得到练习和强化,这样有助于学生体能的协调和整体发展。此外,要重视补偿性体能的练习,这是由运动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体能发展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如,游泳运动对学生的心肺耐力和力量具有直接的作用,但对速度跑、灵敏性作用不大,就需要安排60米和100米快速跑以及多种灵敏性的练习方法等。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表明,每节体育课都进行10分钟左右的多种体能练习,10节课以后、30节课以后、50节课以后、100节课以后……学生的整体体能水平就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会明显提升。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10分钟的体能练习没有必要,因为准备活动和运动技能练习都可以替代体能练习。我们认为,准备活动的目的只是让学生从身体的“静态”过渡到身体的“动态”,让学生“热身”,其运动强度不够,体能练习的种类不全;运动技能的练习受项目特点的限制,对体能的整体、有效发展也不够。此外,从国外的体育课程模式来看,就有专门体能教育课程模式。从Fitness这一概念来看,在国外它几乎是群众体育和运动促进健康领域的代名词。

还有人提出建议,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可以穿插在一堂课的不同时段,我们认为最好放在运动技能学练后、放松活动前,这是因为体能练习都需要较高的强度,学生处于疲劳状态再去练习运动技能,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练会有负面影响;学生处于疲劳状态后进行放松活动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快速恢复。

七、根据运动技能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强调运动技能可以分为2类:开放式运动技能(如,球类运动、防身术等)和封闭式运动技能(如,体操、田径运动等)。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强调开放式运动技能的教学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学练和体验一项整体的运动,在此基础上提高多种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并且特别强调“通过创设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活动和比赛情境,使学生在活动和比赛的情境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这样的建议完全有别于传统的体育课程一节课只教一个单个技术的模式。有不少人质疑: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学练和体验一项整体运动,学生做得到吗?单个技术都没有掌握好能参与一项完整运动吗?如果学生某一项运动是零基础怎么参与完整的运动?这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分析。

1.这是高中阶段的选项教学,既然学生选择了某一项目,说明其对这一项目有兴趣,也有一定的基础。

2.小学、初中阶段学生都接触过一些常见的运动项目,或多或少都学练过一些技术或体验过完整运动。

3.能否参与一项运动,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要完美无缺后才能参与,而只是显示参与完整运动的水平高低的问题,小学生就能打篮球,但其水平与高中生相比肯定是低一些,但不能说明他不能打篮球。

4.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学练和体验完整的一项运动,10节课、20节课、30节课后,他的某一项运动整体水平定会提高。

5.单项技术只有在整体运动中不断予以运用才会真正提高。

6.一节体育课不是不要学练单个技术,可以进行单个技术的练习和强化,但不是只让学生静态地学练一个单个技术。实际上在比赛中很难用上静态学练的技术。如,篮球的双手胸前传球在对抗练习或比赛中面对对手的变化而需做出该动作的不同变化,所以,即使是双手胸前传球技术也要在对抗练习或比赛中经常运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三)强调在进行封闭式运动技能教学时不必待一个单个技术动作完美后再进行组合动作和成套动作的练习。如,不少学校在教技巧时,一节课只教“成桥”单个动作,而且每名学生在自己的一块小垫子上学练这个动作,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垫子;在狭小的空间中反复练习该动作显得枯燥无味,根本就没有运动量,学生的表情也显得呆板和无奈。应该在学生某一动作基本掌握后学练下一个动作,一堂课至少指导学生学练几个动作并进行组合动作练习或成套动作练习或展示。单个动作的质量提高除了要进行单个动作的反复练习和强化外,还应该在完整动作的反复练习中予以强化。许多人一直认为,体育教师只要把一个个单个技术教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许多人还认为不把单个技术教得规范,以后就很难规范,错误的动作再矫正就很难。问题不是动作要不要规范,而是动作规范的问题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能解决的,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且要在完整运动的过程中规范,况且简单情境下的动作规范与复杂情境下的动作规范是不一样的。此外,体育教学面向普通学生而不是运动员,即使运动员也没有这么教的;让学生运动起来比一节课只教一个单个技术“不运动起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更有意义和价值。

八、课内外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这一方面主要强调,在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前提下,积极组织、指导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这是因为高中一周只有2节体育课,每节课只有45分钟。虽然上好体育课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但这是不够的,应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这也有助于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项运动技能运用于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竞赛中,真正将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有机结合。关于课外活动的要求,在学业质量的不同水平中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有相应的标准。这里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应该丰富多彩,而不只是全校统一的跑步方式或做操方式,特别要加强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俗话说:“体育靠比赛,艺术靠表演。”对于青少年来说,运动的魅力在于比赛,比赛的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高度重视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比赛,甚至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抗赛。

九、关注地区和学校差异,努力形成学校教学特色

(一)要在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特别是本校的实际,如,学生特点、师资队伍、场地设施、体育传统项目、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开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如,足球专项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在比较正规的足球场上进行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利用空旷的场地进行足球教学。再如,有些学校是传统武术学校,喜爱武术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较多,选择武术的学生较多,就可以多开设一些武术专项的教学班级。

(二)注重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运动经验相联系,重视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会对某个项目喜爱并有一定的基础,也经常用该项目进行课外锻炼。如果许多学生有这样的运动经验,就应该开设这样的项目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在课堂学习中学得积极、主动、有效,运动经验就会得到升华。同时要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了什么内容、运动基础如何,在此基础上选编教学内容,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感到单调重复。如,就目前我国的体育课现状而言,初中的篮球课已经教了原地双手胸前传球、原地和行进间直线运球等,学生也基本上掌握了这些单个技术动作,那么,高中篮球模块一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多地进行行进间2人、3人之间的传球学练以及传球与运球、传球与投篮的组合练习等;运球应该以学练曲线运球、变向运球以及运球与投篮、运球与传球等练习为主。

(三)强调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边缘地区学校与沿海地区学校之间应该允许存在差异,只要有助于學生积极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并能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并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本校的教学特色,都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当然,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不要理解成倡导“放羊式”教学,因为“放羊式”教学是教师不负责任的教学,与灵活多样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正是考虑到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各校在许多方面差异较大,有特色的才是适合的等原因。

十、重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一)各校必须开足18学时左右的健康教育模块的教学,这是因为本课程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健康教育内容既包括与体育有关的内容,也包括一般的健康教育内容,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参见《课程标准(2017年版)》。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融入健康教育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方式,应保证健康教育课的开设。18个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可分散在高中的6个学期中,这意味着运动技能系列每个模块的学时不可能都保证连续18个学时进行教学。最好能在雨雪天气安排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保证天气好时上体育实践课。

(二)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方式,应将课堂讲授与交流讨论、听讲座报告、参观健康教育展览、组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三)强调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主要由体育教师负责,也可以邀请校医、心理辅导教师、生物教师或校外专家等参与到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就目前而言,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需要其他学科力量的支持;未来体育教师应加强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以便能够更好地胜任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

十一、处理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活动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这一方面主要强调各校应该处理好课程标准与国家相关体育政策、重大活动的关系,如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以及“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足球”等的关系。因为这些政策都是国家不同部门颁布的政策,体现国家的要求和意志,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和全面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实施课堂教学。其他相关政策的思想和精神可以有机结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但不能替代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如,要促进学生很好地达到《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专门练习体能,并提高学生的运动负荷,但不能像部分学校的体育课仅上《标准》测试的内容,将体育课变成了体质健康测试课,导致学生既未掌握运动技能,又厌恶这样的体育课。这种为测试而学体育的现状需要改变。总之,各校应围绕各项政策的主要精神和要求从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手段,努力使各项政策相互协作而不是相互替代,共同为促进学生的体魄强健、身心健康作出各自的贡献。

十二、结语

上述11条课堂教学建议紧紧围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而提出,体育教师应深刻理解这11条建议的精神和要求,并在实践中认真实施,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定会面临一些新问题,课程标准不可能“手把手”地教你怎么解决问题,积极的态度不是知难而退,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加强交流、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要真正按照上述11条课堂教学建议进行教学,就必须要有“破旧立新”的勇气,要敢于挑战自我、挑战世俗,彻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程式和方式,特别是要克服传统的“军事课”“纪律课”“说教课”“安全课”“技术课(单一)”等5种体育课堂教学形态,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运动负荷+体能+结构化运动技能”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新形态。

作者简介:季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体育界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首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副主任等。

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30多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其中主持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的“体育锻炼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和“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分别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的“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获得教育部一级财政项目的资助。主编出版国家级中小学和高校《体育与健康》教材20多本,主持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的“体育理论教学团队”获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的“体育教育专业”获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领衔完成的“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独著的《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

[更多《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系列文章请关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8年第3~8期]

系列-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系列-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系列-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课程结构;

系列-4:《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课程内容;

系列-5:《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学业质量;

系列-6:《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教学计划。

猜你喜欢

学练体育课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网络纲环境下作文纲目评价的使用效应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讨厌的理由
高校快乐体育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