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新课程标准变化 谈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2018-05-14尹玉华孙倩杜江舟
尹玉华 孙倩?杜江舟
201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的继承和发展。《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其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本次课程标准最重要和核心的变化,是体育育人功能和价值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2017年版)》着眼的是学生终身发展需要,是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具体体现。面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各种变化,首先要对它们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其次要分析如何通过课程和教学设计实现目标。
一、新课程标准的突出变化
(一)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有版本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即体育学科素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教育最本质的特点是育人,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灵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全面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即立体育之品德,树体魄强健之人,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决了思想界、理论界一直争论的育人、育体、强化或是淡化技能教学等关涉课程核心目标的问题,即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体育品德,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别说明了3个素养各自的价值和作用,还提出了具体表现形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运动能力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因此是在素养的第一位,包括体能、技能、身体素质等,既要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又要习得、习精一至多项运动技能,以此服务于终身的运动康健。健康行为是人类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关键,不仅包括健康知识、身心健康调控能力和意识,还包括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体育品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德性成长是教育中的首要任务,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学科教育观。当然3个素养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了该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典型特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生身心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規律、个体差异和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形成正确的健康生活价值观和终身锻炼的能力,这些是认识层面的要求。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课程内容分为体能、运动技能和健康教育3个部分,体能与健康教育是伴随学生终身的基础性知识和能力,因此设置为必修必学,运动技能的学习是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能够持续终身的运动。而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落实在每一个部分,最终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田径模块规定为必修必学内容,其初衷即是为了提升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但在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只关注田径技术教学,违背了通过田径模块提升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的课程标准设计的初衷,学生的体能发展情况并不理想。体能既是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身体素质、良好体质体魄的重要指标,体能发展既是高中生当前发展的需要,又是未来健康工作、幸福生活的需要,体能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道德培养也有特殊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因此《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体能模块单独提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体能是学生持续健康生活的基础,那么健康教育则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健康生活知识和技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学生全面学练、掌握若干体育运动技能,即要求学生体育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体育运动基础;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持续系统地学会、学精一项体育运动,能够完整掌握一项体育运动,从而为学生终身爱好一项体育运动、终身受益一项体育运动作好铺垫。
因此,《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了更为科学和灵活的调整,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性别等的差异,把运动技能设置为必修选学。必修是要求学生在高中期间必须至少选择一项运动技能进行学习,而选学是在提供的10个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模块进行学习,允许学生3年学练1个模块,同时鼓励学生3年学练3个模块,提供了多元化选择。
(三)构建学业质量标准,保证学生发展水平
与《课标(实验)》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一个较大的变化是新增了学业质量。与以往的课程评价标准有所不同的是,该学业质量版块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呈现出多元多层的特点。学业质量标准与学科素养水平保持一致,均分为5级,螺旋上升,是学科素养的具体表现。
首先,《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对于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2个部分,以及必修选学中的10个模块均有质量描述,完整且详细。
其次,该学业质量既有知识识记要求,又有表现行为描述,更有行为的量化要求,具体且可测。
最后,《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业质量水平划分明确,从了解到理解,再到应用层次分明,有很强的指导性,规范且严谨。
《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业质量有较强的导向功能,该标准的出现让体育与健康评价更加立体和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有行为表现描述,又有客观数量的支持。
2.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有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完整呈现,或是1个阶段学习结果的评价,又有对模块运动技能学习或者其他部分学习最终结果的测试。
3.单一知识和技能评价与综合应用评价相结合,既要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单一技能的习得情况进行即时评价,更要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应用环境下的评价。
4.个体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
二、高中體育教学改革下的教学对策及建议
新理念、新变化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将引起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巨大的变化,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让体育教师更清晰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也有了更明确的教育方向。
《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体育教师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要求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等,才能让《课程标准(2017年版)》真正落实。
(一)强化目标意识,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
体育教师应将课程目标具体化至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该具体、可量化、可操作,综合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因此体育教学必须要从“重技术教学”向“重核心素养培养”转化。
1.重塑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式
体育教师应重新树立“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每堂体育课只教单个运动技术动作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学练多元化的获得。如,足球的射门教学,长期以来是从原地射门到移动中射门,一个技术一个技术地教,结果学生只学会了射门,而比赛中一碰到防守就难以射进门,因此要在有防守的情境中,将射门与传接球、与运球变向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射门,同时也学会对抗、学会合作,发展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 注重学练结合
教学的形式应改变全班统一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练、全班学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情境体验及比赛活动中,提高其面对简单或是复杂情境时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前滚翻,除了发展平衡、灵敏及协调等综合体能素质,更重要的是获得危急时刻身体失重的情况下安全避险的能力。
(二)依据运动技能的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运动技能一般分为开放式运动技能和封闭式运动技能,开放式运动技能是指在做动作之前不能事先决定下一个动作要怎么做,必须根据当时突发的外在刺激决定下一个动作怎么做,如,球类项目。而封闭式运动技能是在做运动之前,能事先决定下一个动作要怎么做,动作做得越规范成绩越好,外在的刺激是禁止的、封闭的[1]。如,体操、游泳、武术等。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无论任何教材教师都往往采用一样的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等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不良。因此,针对不同的运动技能教学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进行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教学时,应提供开放的学练空间和情境,从一开始就加强学生对该运动的完整体验和学练。多采用比赛法,用比赛贯穿整个教学单元。学生只有在比赛情境中才能结合运球过人、传球配合等技战术,可以从个人学练某个动作后,逐渐进入2人之间的1对1比赛,随着掌握更多技术动作,逐渐增加技术组合、对抗人数,让学生始终在比赛情境中学练各种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在进行封闭式运动技能项目教学时[1]。应注意单个动作和完整运动的有机联系,对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可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练习,而相对简单的动作可采用先完整后分解的练习。
(三)保证运动负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运动负荷是提高学生体能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每节体育课学生练习密度达到50%以上,运动强度达到140~160次/min。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减少讲解、示范和组织、调动队伍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场地器材的作用,能分10个组就不分7个组,尽量不让学生有空闲的时间。
每节体育课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体能练习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练习方法,注重一般体能练习的补偿性。如,学习跳远运动项目,下肢和躯干的运动负荷较大,一般体能练习就尽量安排上肢运动练习或是提高心肺耐力、灵敏性等其他体能练习,促进学生体能协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峰光.以开放式、封闭式运动技能分类视角观小学体育课堂[J].中国学校体育,2018(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