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内容”“教材”及“教学方法”的 关系分析立定跳远教学

2018-05-14王丹丹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垫子轨迹案例

王丹丹

一、结合动作要素谈案例课时内容的确定

动作要素包含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力量、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和动作幅度7个方面。[1]各类不同的技术动作正是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和变化而形成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此为依据分析这些要素在特定的技术动作中的具体表现,并将其运用到运动技术形成的不同阶段中,有重点地学习,从而达到掌握相关技术动作的目的。本文结合立定跳远的动作构成,对相关动作要素的具体呈现进行了说明(表1)。

学习运动技术可以划分为导入、发展及总结阶段,其中在发展阶段学生通过身体实践磨合“铺垫”动作要素,且能够把技术动作做对、做出。[2]本期案例是立定跳远单元的第3课时,内容为“感知身体的运动轨迹”,这是运动技术的发展阶段,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做出立定跳远的动作是本课的关键。而运动轨迹反映的是身体在空间上的变化,它包括轨迹方向、轨迹形式和运动幅度3个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立定跳远的运动轨迹是双臂要伸直尽可能向上和向下运动,上下肢协调用力蹬地后以移动角度跳出做抛物线运动。由此可见,案例所提出的以“感知身体的运动轨迹”为内容展开教学,对于解决起跳角度、蹬地力量、蹬伸速度、收腹举腿等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有一定的帮助。

二、从“运动场面”的构成看教材加工

对于如何教授“感知身体的运动轨迹”这一内容,很多教师在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了困惑或疑问,因为它不像技术动作的学习那样比较容易表达或示范。若要将不可感知的内容落实到可以操作的课时层面中,则需要进一步加工教材。从定义上看,体育(运动)教材是教师在对课程内容予以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设置的运动场面。运动场面的构成有3个要素: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技术动作”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作为教学目标的某一动作而安排的身体练习。“运动条件”是学生在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时的外部条件。“运动课题”是指通过身体练习所获得的运动感知觉。[3]从这一定义中对运动场面的设置进行概括,可将其理解为“在怎样的情境下通过怎样的练习完成怎样的任务”,这样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做出很多种变化和选择,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通过这些问题有意识地设置运动场面,并将其呈现在课堂中供学生体验,这也就是对教材进行加工的过程。不过要注意的是,只有被学生感知到的那一部分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教材,由于教学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不断进行教材加工,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做出调整。

在本期案例中,为了能够实现感知身体在空间上的位移和运动轨迹变化,设计者利用了小垫子实现这一目标。在案例设计的学练的运动场面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外部条件的变化让学生感知各种不同的运动轨迹,通过改变小垫子摆放的位置、高度和远度等进行教材加工,最终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练习姿势,以增加蹬地的力量,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跳跃方式。从案例中的教学策略和设计意图看,先是通过“前高后低”的垫子摆放,让学生有意识地感知起跳方向和蹬地动作,可提供的教材是“双臂上下摆动且双脚用力蹬地跳过前高后低的垫子,要求往上跳起的过程中不能触碰到垫子”;然后通过“两边低中间高”的垫子摆放让学生感知腾空时身体的变化,所提供的教材可以是“上下肢协调用力蹬地后在空中积极收腹跳过中间高两边低的垫子,要求不能触碰到垫子;接着通过“前高后低”的垫子摆放方式加强落地时的身体控制,对应的教材是“用力蹬地跳出后双腿积极前伸落地,要求落地尽可能远且不触碰到垫子”;最后还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了相应的场景并对跳跃的远度提出了挑战,依次对起跳、腾空、落地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强化。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够通过不同的教材有意识地调整身体姿势和动作方向、提高动作速度和增强动作力量等改进动作,从而达到提升运动技能的目的。

当然案例只是就运动条件的变化给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些参考,除了案例中提到的小垫子外,还有许多可选用的外部条件可以变化,如,设置标志线、草地、斜坡、负重等;在实际的教学中,體育教师还可就技术动作和运动课题等进行改变,通过这3个要素的变化和结合呈现出不同的运动场面,以便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三、从“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关系谈教学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以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教材,而将这些教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依次呈现的是教学方法。[4]这说明在教材明确后,还涉及在教学中如何对其组织的问题,这就是教学的顺序、组织、策略和方法等。首先,从案例中教学的顺序看,学习的主线是复习立定跳远动作——感知起跳方向和快速蹬地——感知腾空时身体的变化——落地时的身体控制——动作提升和展示,这是由易到难而且符合立定跳远技能的学习规律。其次,从教学的组织和队形上看,主要有4列横队和4路纵队的形式,但在跳小垫子的练习中,设计者指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练习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场面进行练习,还可以自行组队或根据自己练习的需求调整体操垫的高度、位置和远度等,这样的方式就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分组,这对展开差异性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练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勇气和信心向更高难度的任务挑战。最后,从教学策略和方法上看,在复习立定跳远的过程中利用口诀法加强对动作概念的认知,在练习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垫子和提出不同的任务;同时还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变化,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并利用榜样作用增强学练的信心;此外还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等。由此看来,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组织的可变性,仅从本期研讨的案例设计中就可以看出在组织上的多种可能性,若是具体到某一节课上则会有更多的未知因素和可能性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了。

参考文献:

[1]体育概论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81-182.

[2]韩庆敏,刘剑,陈彬,等.基于动作要素构成的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5(7):59-60.

[3]贾齐,李国红,张广德.“体育(运动)教材”概念初探[J].体育与科学, 2006(11):93-95.

[4]贾齐.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J].体育与科学, 2010(6):89-92.

猜你喜欢

垫子轨迹案例
梦幻垫子
样板案例
浅谈求轨迹方程中的增解与漏解
无从知晓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我们得换个方向
垫子大战
捕捉物体运动轨迹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