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立德树人在行动
2018-05-14彭佩华
彭佩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作为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我致力于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坚持把“立德树人”从理念走向实践。
一、学习领会,把握方向
多年来,我积极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文件,认真领会理解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厘清立德树人理念与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内在的关系,将立德树人理念与健康第一的精神紧密结合。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下的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及教学改革,明确学生应具有的适应终身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细化落实《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二、践行理念,灵活运用
20世纪80年代末,在参加工作伊始,我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方面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带好运动队训练;挖掘教材隐藏的教育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虚心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取前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尝试着把优质课例移植到自己的体育课堂,写课后教学反思和教学日记,不断积淀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育人方法,把“立德树人”理念细化为课堂教学行动。
1.坚持育人目标。在目标的制定上,我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客观地考量“三维”目标的达成。如在完成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目标和发展身体素质目标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以及优良品质的培养。如,在一年级的队列队形教学上,把组织纪律、规矩教育渗透其中,把队列编成低年级学生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于学生的认记并对站队整齐的学生进行“小红花”奖励。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方法來达成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形成健康行为,塑造优秀的运动品德,渗透文明谦让、安全活动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到底优良品质的目标。
2.灵活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课堂上除了使用讲解示范教学法以外,我更多地会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异步分层教学等,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体验成功与挫折、与同学愉快交往的学习园地,让学生们爱上我的体育课。如,在《立定跳远》一课,我以学校即将举行校运会班级选拔参赛队员为契机,通过场地的布置和教师语言的表述,创设情境教学,营造你争我赶的立定跳远学习热潮。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比拼,在学中玩,在玩中学。通过游戏教学法,我将学生畏惧和乏味的耐久跑练习用“合作找点”(找带颜色的点、趣味数学找点)、通关测试等游戏活动相结合,学生在奔跑中完成了高密度的练习,既活跃学生身心,又凸显体育学科的特点。
在《毽球:脚内侧传接球》一课,我通过把1分钟个人计时学生完成踢毽子的次数,以及双人对踢成功的次数为标准,巧妙地根据学生的技术掌握水平进行分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性分层教学,既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又促进了学生的交往。
3.正确引导评价。我所在的城区学校独生子女居多,“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与同伴分享和交往。如果在体育课中,老师结合日常的事例和课堂生成的事件,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对学生正确的行为给予表扬,对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坚持到底的体育品格进行点赞,对团结向上、乐于助人进行鼓励,这些都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着深远的意义。如在接力跑比赛中,小红虽然跑得最慢,但她能坚持跑到最后,我及时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从旁加油鼓劲。这样鼓励的效果绝不亚于对第一名的表扬和奖励。
三、传播理念,融会贯通
作为广州市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我从2000年起先后主持和承担区、市名教师和特级教师工作室。通过工作室的研修,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本学科最前沿的教学信息、动态等得以传播、实施、落实;最新的课程改革成果得以在更多学校扎根、开花、结果。
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中,我们利用2周1次的工作室研修,组织全体工作室成员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厘清立德树人理念与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关系。另外,通过教科研开展立德树人理念走向实践的课题研究,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和优良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评课、赛课活动促进立德树人理念的细化,并通过学习—实践—探索的反复历练,将立德树人理念融会贯通于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服务教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