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 体系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2018-05-14尹军
尹军
目前,体育课中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仍界限模糊。因此,建设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存在着逻辑不够清晰、主线不够聚焦、知识点较为分散等现象,由此也造成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各学段呈现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如篮球教学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基本上都是从最简单的运球开始教;发展有氧耐力也是采用800m或1000m反复跑,对长距离跑的着地技术、蹬摆技术、呼吸节奏和体力分配等方面缺乏系统训练;学生上了12年的体育课,但是大多数学生仍未牢固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因此,建立主线清晰分层次的体育知识逻辑体系势在必行。
二、对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目前,体育课程大多是按项目编制,对个性化需求和个体差异考虑较少,而且对幼儿体育课程建设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做好不同学段或年级的上下衔接就有必要对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功能性、提高性和拓展性进行分层分类研究,并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动作发展的顺序和方向规律,以及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出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如,在发展认知能力方面,从幼儿时期就可以通过滚动球和抛接球等练习,让学生感知到什么是物体滚动速度、什么是物体飞行速度、什么是人体移动速度,并随着学生年齡的增长不断提高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逐步提升不同速度条件下完成动作的难度。又如,在发展精细动作控制能力方面,从幼儿时期就应该重视手指和脚趾等末梢关节对物体的控制能力,分层次、分阶段地提高神经与肌肉的协同运动能力,为逐级掌握复杂运动技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在发展空间感、距离感和位置感等方面,从幼儿时期也可以通过3对2、5对4、3对3等趣味性传接球与抢断球练习,使其感知和体验到什么是空间、什么是距离、什么是位置、什么是时机、什么是配合等,为未来学习球类项目奠定良好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