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发挥“大学科”领航作用

2018-05-14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段一体化课程标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以下简称国办发27号文)中明确提出:“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随着体育课程改革日益深入,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建立各学段相互衔接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更加迫切。2018年7月17日,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正式启动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实际推进过程中,基于幼儿教育属于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而且这一阶段已有体育活动开展和相关动作发展研究的现实,体系构建过程中会将幼儿阶段纳入其中,进行大中小幼的一体化整体推进。这是一项史无前例、意义非凡的责任工程,也是参与人员多、涉及范围广、建设难度大的使命工程。完成“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能更好地加快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步伐,并将更好地发挥体育学科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大学科”领航作用。

一、“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多元期待

体育课程体系“一体化”富有多角度内涵,从方位上看,纵向是各学段各年级课程内容等上下衔接,横向是相同学段或年级课程相对一致。从结构上看,“一体化”是要整体解决不同学段和年级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的问题。长期以来,体育学科的课程教学存在着若干现象,如,各学段之间教材内容缺乏衔接性、学习内容多而繁杂,建立“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有着多元期待。

1.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期待

国办发27号文明确提出“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但学了12年的体育,多数学生未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各学段所学内容有的蜻蜓点水,有的低级重复,如,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一滚到底”,依然不能灵活应用,在高处掉下或奔跑摔倒时仍然出现手撑地骨折等现象。又如,针对篮球项目,小学从运球、传接球基本技术学起,初中、高中也都如此,大学甚至是体育专业院系的学生学习篮球也依然从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技术学起。低级重复,导致学生并不能有效地、牢固地掌握运动技能。构建“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2.完善课程教学实施依据的期待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指导性文件,不仅要求方向明确,而且要求课程内容选择与确定依据充分。第八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相继出台并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2个课程标准只是国家层面的宏观引领和指导,其中也明确提出要求各地、各校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分别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但各地实施方案出台与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出现了一线体育教师不知道该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及不同学段、年级教学内容缺乏衔接性等现象。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下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3.质量监测实现相对统一的期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如何监测质量?建立“一体化”质量评价内容和标准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各地各校相同年级体育学习内容缺乏相对一致性,建立全国相对统一的体育教育质量监测标准颇有难度,尤其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测很难确立大致统一的项目。除了体质健康监测之外,未能建立起全国相对统一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标准,也未能真正实施运动技能的质量监测工作。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确立每个学段所学内容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开展全国相对统一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

二、“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保障

建构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是要建立在高度的专业性、科学性基础之上的理论依据充分、实践操作可行的体系。

1.“专业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性特点。专业性,一方面,是学过、练过、教过、研究过的专家、学者、名师等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团队成员,从而既保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理解、创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另一方面,消除课程体系单纯由理论专家学者研制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体育课程的实施者主要是一线体育教师,指导者多为各级体育教研员,因此,优秀的一线体育教师、经验丰富的体育教研员参与课程体系建设,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2.“科学性”体现创新与客观的深度融合

建构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在遵循客观规律、富含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并且做到创新与客观的深度融合。“一体化”建设的“创新”体现在逻辑主线的人文性,即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逻辑主线,建立哪个学段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用什么方法学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忽略发展而单纯按项目分配内容的方式,建立更具生命力的课程体系。除此之外,内容分类与呈现形式、学习评价“等级制”建立等都要体现适度创新。“一体化”建设的“客观”体现在理论依据的全面性,即以人的动作发展特征、认知特点、素质发展敏感期分布、技能形成规律等为理论依据,做到课程内容分配与学生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创新与客观深度融合,将相关理论渗透在新颖的逻辑体系之中,真正建立客观而新颖的“一体化”科学体系。

三、体育“大学科”地位领航作用日益凸显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各学科并无大小之分,但体育通常被称作“小学科”和“小三门”。实际上,体育由于课程开设时间最长,贯穿大中小各个学段;与其他学科相比,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无体无德智也”;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等原因,相对其他学科体育日益凸显出了“大学科”价值,更应该被称之为“大学科”。

1.体育“大学科”促进健康功能强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健康是世界人民追求的永恒主题,但健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对健康的促进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他学科对健康所能发挥的作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清华大学马约翰先生曾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逻辑主线,在充分考虑人的动作发展特征、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特点、各运动项目特点等基础上,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使得哪个学段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学等都更为清晰和科学,学生终身锻炼的技能就会更容易形成,促进健康的能力方能进一步提高。

2.体育“大学科”在德智体美中居首位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这表明,体育居之首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针对当时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1950年,毛泽东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1年,毛泽东就学生健康问题再次致信马叙伦:“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十八大在党的新教育方针中,再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始终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关键学科。将体育看作“小学科”或“小三门”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应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奠定好课程理论基础,坐实体育实有地位并发挥其重要价值。

3.体育“大学科”利于助推民族复兴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场馆和观摩运动员训练时强调,“中国今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在各方面都要强,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之前强调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想。”可以看出,习总书记对我国体育发展寄予着殷切希望。不仅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也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如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并强健体魄?建构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科学确立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以及探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将大大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肩负起体育应有的“大学科”重任。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任重而道远,是新时代伟大的使命与责任担当。需要对国家富强、对体育振兴有情怀的有识之士协同创新和锐意进取;还需要得到更多的相关领导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力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建设一套专业性强、科学性高、实用性大的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学段一体化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