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018-05-14李俊池

科技风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问题

李俊池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理念的主导思想,是促进我国实现共产主义的发展基础。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抽象的文字,具有具体的含义和内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需要将民族形式融合其中,同时能够在中国的大环境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其思想内涵能够与中国的民族主义紧密相连。本文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由毛泽东在党的六界六中全会中提出,主要的思想宗旨是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应当将马克思主义进行具体化,与中国的革命实践以及社会发展实践进行紧密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实现其“应用”与“发展”问题的统一。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新时期党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前的社会形式下,需要迎合当前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便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建设中的时间过程。通过大量的社会发展经验能够总结出,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引导社会发展建设的优势作用,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中国解决在发展建设进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革命时期能够引导当学习先进革命经验,领导人民走向和平;在社会发展使其能够引导当学习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居安思危体现党领导思想的先进性,脚踏实地领导社会民众发家致富奔小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问题,便是能够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1.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进步的,而不能够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是单一的思想理论和个别革命经验的总结,而是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过程中不斷促进其创新和发展,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实际的目的作为方向引导,只有不断实现其理论创新,才能够实现其思想内涵的不断积淀,也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过程,总结社会事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体现其客观存在的实际意义,能够在其思想内涵的引导之下,总结出理论研究的科学结论,而不是凭借片面的思想认识臆造的。

1.3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表现和发展,需要使其思想中带有中国特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契合中国社会民众的认知特点和民族特点进行本土化的实践应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需要以中国社会为研究对象,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和谐统一,符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形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发展。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

2.1研究对象不断推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党开展群众领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首先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从党的精英化层面逐渐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民众中的广泛传播使其逐渐通俗化和实际化,进一步契合了其中国化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应用和实践的更广泛发展,同时也是研究对象的不断推进过程。

2.2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国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最早是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使解决民族危机的迫切任务,而当今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则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契合中国的时代发展步伐,使其不断进步保证其思想的先进性,时代性特征是现代社会发展赋予理论研究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由民族化转向时代化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其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

2.3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过程

在革命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只停留在党组织内部,中国共产党通过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工作相结合,实现了中国民族的独立。

而新时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探讨,则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广泛渗透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并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力宣传和弘扬,使更多的社会民众能够认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优越性,实现其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过程。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特征

3.1过程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其理论研究成果逐步增多的过程,是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融合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其中国化发展日趋深化的过程,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过程性特征。

3.2本土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和理论发展,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中融合中国民族思想认知方式、思维观念以及应用方法的典型特征,使马克思主义能股与中华民族紧密结合,使其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表现中国的本土化特征。

3.3致用性特征

中国共产党一直讲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作为党员工作队伍的重要思想任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也成为党员工作者的职业习惯,通过党员个人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能够更好的解决党领导群众、服务群众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以致用,因而体现其致用性特征。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理论成果和文化成果,中国共产党在不断领导中华民族进行民族革命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讨,使其思想内涵逐步在中华民族的思维认知方式中不断深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不断积淀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凌继尧.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3):115119.

[2]张清民.现实主义的话语歧变: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一段问题史[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7283.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问题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