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寿山石动物雕刻艺术
2018-05-14赖冬生
[摘 要] 寿山石以其与动物雕刻相融的方式,再次给了世人耳目一新之感。通过大量的寿山石动物雕刻,谈谈寿山石动物雕刻的历史、艺术涵养、色彩艺术等相关问题。
[关 键 词] 动物雕刻;工艺材料;印材
寿山石动物雕刻的历史源远流长,发现的商代龙型雕刻是其发源。自元代王冕以花乳石为印章肇始,因石印易于受刀,为时人竞相采用,遂至盛行。以寿山石作印材,除了柔而易攻之外,尚有洁净如玉,色彩斑斓等优点,备受各方人士青睐。
寿山石印章广泛使用钮雕,于明代勃兴起来,成为寿山石雕的一种特殊品种和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福建泉州苏大山先生捐献的明朝李卓吾遗印两枚,是清朝同治年间修林李小宗词时出土的,一镌白文“李贽”,一镌朱文“卓吾”,钮刻单狮,蹲坐侧首,神态淳朴。这是迄今仅见的明代寿山石印钮艺术品。寿山石钮雕始以古兽为主,逐渐发展有博古图案、翎毛、鱼虫、花果、人物等品类。清代杰出的雕刻家杨玉璇、周尚均,都是雕钮高手。清同治光绪年间,福州“东门派”鼻祖林培谦亦精干印钮与博古图案的雕刻艺术,所刻兽头形态,刀法灵动,须发均用开丝,从不间断。其得意弟子林元珠所刻印钮,道健有力,神态逼真,尤精干须、鬃、毛、发的刻划。西门流派之风韵,总结出古兽钮百余种名目,是寿山石钮雕的一代宗师。
如今高档的寿山石印章,几乎每章必雕钮,除了刻古兽钮外,尚雕现代动物、植物,也雕人物、花果鱼草,还兼雕薄意,是古代习尚流风的延续和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反而将动物还原了其神态,用以表现生活恣意情绪,甚至寄托情感。在寿山石艺术创作初始,其色彩的瑰丽,石质的莹润,通灵般的质感迅速成为动物雕刻艺术家们的偏爱。寿山石和动物雕刻结合迸发了艺术光彩,在一段时间内占领了艺术市场的重要地位。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才能创造出鲜活的作品。雕刻工匠都必须要以石取材,要懂得“相石”,根据石头的形状+色泽分布,进行总体规划、细节构思,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例如作品《喜相逢》中,雕刻者正值故友前来相聚,数十年不见,欣喜异常,每每与其登高望远,便感慨人生虽然聚少离多,但是聚首的欢欣长记心中。为了永久保留这一份相聚的欢乐,故有心创作一部表现相聚的寿山石。在这种背景下,雕刻工匠恰巧遇上一块色彩明快,浓郁得当的佳石。灵感不期而至,连续数天通宵达旦,一气呵成,达到了寿山石雕刻中情绪、灵感和佳石的完美结合。
寿山石天生丽质、五彩斑斓,这是自然界赋予人们的财富,也是其他工艺材料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艺人在创作寿山石雕时都把俏色当作一大主要任务,俏色利用的好坏决定着寿山石作品的优劣。传统的俏色利用在圆雕中大部分把红黄色雕刻成主题人物,把白色刻成白云、流水或者背负荷叶来烘托主题。但在动物雕刻中,就需要讲究用色来表现不同动物的神色,并非什么颜色都可以雕刻某种特定的动物,选对色质能够让动物雕刻形态如画龙点睛。
寿山石雕刻的要诀是“先大局,后局部,再整体”。追求古朴大方,无为和稚气的内涵。创作时思路要开阔,动刀时脑子里要有作品的立体图。切忌急于求成赶任务式的创作。寿山石的俏色利用,还讲究精心和灵活多变,巧配天然。因此,寿山石俏色利用要拓宽思路、依主题之需大胆取舍、又不落入俗套,才能无愧于自然赋予我们寿山石雕艺人的财富。
在作品《相伴》中,雕刻工匠选用纯白色的石来衬托出鸟兽的朱砂红,在视觉上更能显露红色的喜气。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渐变色,使红色与纯白巧妙地衔接起来,不至于显得突兀,在视觉上也更柔和、温情。
寿山石雕的人物刻划与动物雕刻有着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人物多写实手法凌厉、衣褶飘逸,这些都取决于人物艺术表现所承载的内涵。所以寿山石人物刻划多呈古拙、雅朴而不刺手。为了使寿山石雕便于收藏家把玩,石雕艺人们探索出自己一套刻划人物的技法,在面部上细加刻划着力表现人物的神韵,甚至配以头发开丝以见精细。而在服饰衣褶上则多以大块面包裹以粗旷厚重和古朴。对人物造型而言讲究的是,人物动作的运动线和整体造型曲线要协调统一,圆滑流畅不阻不滞,结构均衡稳定,轮廓鲜明。而寿山石的动物雕刻,雕者首先要熟悉各种动物的的骨骼、肌肉、皮毛、五官和四肢,理解动物的动作、姿态和表情。人物的神态无非是四肢、表情,而动物的神态则更难捕捉,要通过细节去把握,比如鸟的尾羽是竖是垂,都有讲究。动物的形远比人物雕刻复杂,即使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鸟兽,也必须细细雕刻其动作神态,与主题相契合。动物的形和神是作品的生命,因此应力求把生动的、有生活意义的、诱人的、美的形和神表现出来,即所谓形神并茂,一件优秀的寿山石雕刻作品,应该是自然美和智慧美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作品《仙山灵猴》中,工匠用黑色的色质来雕刻主体石猴,在寿山石雕刻中鲜有如此处理色彩和主题关系的艺术作品,因为黑色往往在石中是作为杂质和不好看的色质而被雕刻家们回避。而在这件作品中,由于黑色不容易凸显猴子的神态,所以模糊了其面貌,而用动作、肢体语言来告诉大家悬崖上有一群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这种于无声处的表现手法,恰恰是画龙点睛之笔。
寿山石动物雕刻无法避免的就是山水的雕刻。人物雕刻可以是孤立的,但是动物不能,动物要辅以山水,才能凸显其自然恣意驰骋、不食人间烟火的独特风格。寿山石雕在山水创作方面别具风格,它丰富的色彩为创作山水题材提供了绝好的上等材料,它的红黄色能体现山花烂漫,野果芳香。它的黑白色可以表现古木苍天、凌石危耸,白云缭绕、流水潺潺。天然的色彩赋予以寿山石山水作品很高的艺术价值。
再如作品《喜鵲争春》,雕刻者从底部虬结有力的树根到顶上郁郁葱葱的红色花海和枝叶,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使人宛如身在林间,呼吸自然的芬芳,给予观者心灵上的清明。将这件作品置在客厅更别有一番趣味,能提升居住空间的自然美。
任何寿山石雕刻作品都是静物,但在静中是能够体现出动态来。人类的视觉是经由大脑加工的图像,如果在物体上表现出欲动而不动的神态来,就有动态之感。动物往往在奔跑、飞翔上有独有的身姿,因此动物雕刻的精髓,就是用好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要把握动物的动态,就要注重在生活中动态的捕捉,恰好地表现在寿山石上。
在《群猴拜寿》雕刻时,为了表现一个“拜”字,雕刻者多次前往动物园观察猴子的一举一动,终将其神态描摹于胸,用群猴不同的神态,来自然地呈现这一意象。在这群猴中,神态各异,眼波流转,传达出的意思便跃然石上。
通过笔者多年对寿山石的研究,虽大体已摸清它的秉性,也能顺物造势,但总觉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寿山石动物雕刻的历史上,每一位为艺术而战的同志们,都会收获不同。在寿山石动物雕刻的创作过程中,工匠们得到的远远不止文中所提,每一次创作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激情,汗水只能模糊工匠们的视线,但却模糊不了他们的内心。
总的来说,寿山石艺术博大精深。对于笔者而言,兽形是擅长表现的寿山石题材,仅仅是艺术瑰丽成就的一小方面。但对于观者而言,可以从动物雕刻中窥见一丝寿山石艺术的厚重。正是寿山石不断积累的艺术厚度,使其成为简而精、朴而茂,博大精深,为人们提供欣赏、品玩、研究的空间,被视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期待更多精彩的寿山石动物雕刻与大家早日见面。
参考文献:
[1]叶萍.漫谈寿山石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生活,2008(3) :53-54.
[2]林荣泰.浅谈寿山石俏色雕刻艺术[J].华章, 2014(28).
[作者简介]
赖冬生,1980年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200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后师从吴略、王良凯、郑幼林,擅长圆雕、高浮雕等技法,作品题材广泛,特别是以猴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比较突出,以拟人化而较写实的手法,富有情趣、俏色精道。现为工艺美术师、二级技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员。
(编辑:刘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