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然神韵 随形赋意

2018-05-14陈国力

天工 2018年4期
关键词:惠安石料石材

[摘 要] 石雕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艺品领域中的重要瑰宝。在历史的发展中,石雕已经成为历朝历代不可或缺的艺术品,今天的石雕工艺在传承千年的历史下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石雕艺术在不断追求自然的前提下开始走上了创新的道路。研究石材的形态进行雕刻,要以自然的形态来进行创新,要在创作中传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自然隨形石雕在创作中要重视石材本身的价值。希望借此能够为石雕的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广阔空间。

[关 键 词] 自然形态;传统工艺;现代元素;融合

我国在文化进步的漫长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艺术财富,这些财富从生活、艺术、建筑、文化等多方面一直影响着人们。石雕艺术便是这个宝库中的一员。石雕最早在战国时期便已经存在了,在不断的发展中凝聚了无数艺术大师的力量,在众多的石雕前辈的不断创作下,使得石雕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了特殊的意义。21世纪的今天,石雕艺术的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式,大量的石雕艺术家开始尝试全新的方式来进行雕刻,在工艺、技法、材料、科技等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惠安石雕追求自然形态的随形赋意

惠安石雕在创作中开始追求自然形态的随形赋意,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石材的形态进行雕刻的一种形式——自然随形。这里我们可以划分为“因势”与“造形”两部分来理解。“因势”是艺术家对自然材料的最大尊重,是将人与物同视为自然之物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造形”是艺术家通过后天的人为加工将隐藏在材料中的“势”唤醒的方式。但如果材料媒介本不具有先天的“势”,那么“因势”就沦为空谈,因此“造形”就是关键。而此“形”又不是表达的全部,只是营造“势”的手段和助“势”的催化剂,这也有别于西方对客观真实的形的追求,在这里它是感觉的、意象的而非客观的对自然形的模仿再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若将这四句道家哲理用来解读石雕中“创作者”与“形”和“势”的关系,可得出“道”和“德”是创造者在进行作品创作前,自身艺术修养在形而上的提高,然后方可通过自己的技术和材料属性赋予那些虚无缥缈的意识实实在在的“形”,是无形到有形的转化,让意识有了具体的躯体。而“势”则是流动于形体间的生命之气,这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那么,在自然随形石雕的创作中如何才能遵循自然,根据材料的自然形态特征,稍加雕琢,就能体现出作品的深意。所以,要想根据石头的自然形态进行分析,首先在色彩上我们要依色取俏。如,青田石雕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就是依色取俏。艺术家根据石料不同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创作,如在人物类中,浅色的可雕脸谱,黑的可雕成衣裳,反之亦可。俏色的巧妙运用,使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艺美于一体,形象逼真、绚丽多彩。艺术家在石料质地和色彩最突出、最理想的部分,安排作品的主体部位。比如,人物石雕脸面的石质总是最纯净无瑕的,这使作品的物象与石料天然妙合,成为作品的最精彩部分。例如作品《炼》,材质为长江鹅卵石,笔者巧妙地利用了材料的天然颜色,描述出孙悟空怒发冲冠从炼丹炉脱身而出的场景。作品表情生动,细节处理飘逸灵动。寓意着人生特别是手工艺人都是要经过不断锤炼,不懈的努力,默默无闻的坚守,才能脱颖而出的人生哲理。

二、惠安石雕创作中据石料把握变化

雕刻就是通过刀等器具,运用各种雕刻手段把无形的石材变成自己所构思创造的形体。石雕的技法有圆雕、镂空、浮雕、凿法、刀法、洞法、刺法等各种传统技法,繁简有致、层次分明。雕刻的技法虽有千千万万,但是在创作中还需要根据石料的特点来下刀,要梳理清楚石材的每一道纹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位置的特点,这样才能在雕刻中遵循石材自然的特点,以自然的形态入刀,这样才能把石雕的精髓表现出来。

对于自然随形石雕来说,石材的把握也是石雕创作中的重要内容,石雕的刻画与绘画艺术不同,例如在山水画中虽然难以修改,但是如果出现败笔还是可以有其他方式进行调整的,但是石雕的刻画则不同,如果在雕刻中出现一刀的错误,那么整个石材有可能就报废了,尤其是我们还需要顺着石料的自然纹理走刀,其实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石雕制作时,首先要全面把握石料,只有吃透石料后才能下刀。必须要因料就形,充分掌握石料的变化。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从而体现石雕的特征。事实上,一块好石料犹如一匹千里马,对于不懂石头的人而言,即便再好的石头也无法发现其价值。只有遇到真正识石的人,才能够真正体现石头本身的价值所在。对不懂石头的人而言,所有原石均一样,根本无法获知石料好坏,但是石料优劣、价值却存在天壤之别。石料好坏,不仅同质地有关,还取决于石雕材料的形状。例如作品《一念清净一念佛》,作者利用石头自然形态,稍加雕琢便刻画出达摩祖师静心修禅大彻大悟的场景。作品浑然大气,细节刻画生动传神,神态悲悯,似欲度化众生。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三、惠安石雕的创新方式

(一)设计题材

自然随形石雕在创作的题材上是极为广泛的,它打破了石雕创作题材的地域性,使得石雕的题材可以变得极为丰富,宗教、民间、现代、历史、建筑、绘画等众多的题材都可以采用,主要是要根据石材的基础造型来进行创作,这点有点像“石材什么样我就雕刻出什么样”的创作思路。当然在题材的创作中还是需要蕴含一定的意义的,不然所创作出来的石雕也就难以被大众所接受。大多创作的题材是通过借喻、谐音、象征等各种手法进行表达,比如猴子,聪明伶俐,意为封侯(猴)做官;壁虎,即必得幸福等,近些年,雕刻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还强调设计灵性与表达的形式,追求风格独特、创意巧妙的作品。

(二)内容和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自然随形石雕创作的重要环节,在创作中需要把石材与预先设计的内容契合在一起,然后再通过设计相应的形式而思考,要想把随形石雕创作得更加生动感人,那么形式与内容便需要与石材一致,而且创作中艺术家更需要认真审核几方面之间的联系,多方面之间是不能出现差错的。对石雕作品来说,线条设计与色彩搭配组合在一起,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意识,营造出一种意境美。比如青田石的设计,颜色和线条等就能直接承载石雕的功能与艺术想象,从认识角度突破不同审美主体的差异与局限,石雕作用不但具有时尚美还具有传统韵味,从而实现无形转化有形,突出个性。总之,在石雕的工艺创作中既要深化内容,又要注重形式的外化,其题材设计应该遵循石雕特有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规律,以此体现出石雕创作的“形式美”。

(三)民族性的题材创作

石雕的创作不单单是雕刻出一个东西,这样的雕刻是难以产生情感的,要想作品具有情感化的特点就需要把大量的故事融入到创作中来,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民族性、地方特色、民间民俗以及特殊意义的主题等来进行创作,这样把主题的内涵与石雕作品结合在一起便可以打动人们的情感世界了。例如作品《归》,其设计理念是利用石头天然造型,寥寥几刀便刻画出了惠安女的形象,面部表情生动传神,手抱斗笠,似在海边凝望着海的另一边,边上再搭配以自然形状的宝岛台湾,使整件作品表达出海峡两岸人民一家亲,血脉相连的事实,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深意。在雕刻中尽量把情感与故事融入进去,以此来吸引大众,让欣赏者产生共鸣。

[作者简介]

陈国力,1973年出生于中国石雕之都——惠安,1992年毕业于惠安五中石雕工艺美术班。1992—1999年自己创办工作室,从事石头茶壶制作。2000—2003年师承卢思立大师,在大师旗下从事雕塑工作,深受影响。2004—2007年自己创办雕塑工作室。现为“一门手艺”玉雕工作室艺术总监。在二十几年的石雕艺术生涯中,创作的自然形石雕作品多次获奖。现为惠安开成职专雕艺老师、雕艺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惠安玉石雕协会会员、高级技师。

(编辑:赵文静)

猜你喜欢

惠安石料石材
搬运石料
奋进新时代 共筑强军梦
一种石材种沙湿贴工艺
当代惠安石雕艺术造型研究
惠安石雕:千年技艺“点石成金”
石材展会“新格局”
高速公路路面石料质量控制对策分析
齐白石:从石料到泥浆
厦门石材展跃居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