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和谐校园的关系研究
2018-05-14何艾莲
何艾莲
摘要: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和谐校园入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法,为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校园;可持续发展
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建设和谐校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和谐校园是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学校精神和理念的和谐
学校精神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为之努力奋斗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学校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整体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学校精神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学校理念则是学校的思想和灵魂。学校教育以提高社会理智格调、培养大众心智等为目的。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实践中,必须树立和谐的学校精神与理念。
(二)管理机制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管理机制的和谐性包括管理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时效性等。管理机制的和谐性对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管理层功能的发挥是管理机制和谐的关键。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学校管理者、教师、后勤人员的言行举止都会给青年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学校应努力营造团结、奋进、祥和的和谐氛围。
(三)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和谐
在学校有形资源中,除了人力资源以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所拥有的房屋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运行经费等物质财富,它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必须增强学校内部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一直是各个学校追求的目标。和谐的收入分配模式应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二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
(四)校园文化的和谐
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为表层结构,制度文化为中层结构,精神文化为核心结构。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首先要优化校园环境,其次要创新管理机制,最后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有机结合,实现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目标。
(五)校园内外的和谐
建设校园内外的和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稳定校园内外环境,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保障。和谐校园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安全稳定。要大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协调校园内外的各种有利因素,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动力。要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姿态和开放的行动,借鉴并吸收兄弟学校发展经验。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路径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让每一名符合入学资格的学生都能接受教育,并且接受更好的教育,使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要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教育的终极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统筹兼顾,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当前教育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费投入增加,规模与质量失调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首先要靠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冒进,只注重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要以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人的和谐决定校园和谐。如果把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连接茂盛枝叶的主干,是输送营养的通道。实现和谐校园,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班子关系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班子的和谐关系着学校的前途、命运和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班子的和谐,必须使班子成员之间和谐相处,这依托于班子成员的基本素质,也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形成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班子的整体和谐,建成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具有团体战斗力的领导集体。
第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在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建设中,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方互动。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人格平等、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学校要着力实施人性化管理,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构成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建设和谐校园的坚实基础。
第三,干群关系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干群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只有解决好这一关系,和谐校园的建设才会有扎实牢固的基础,才能形成精诚团结、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才能促进校园的安定团结和长远发展。因此,学校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到权为师生所用、情为师生所系、利为师生所谋。同时,学校干部要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制度建设,以自身良好的形象促进干群关系的纯洁与和谐。
(三)营造相得益彰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净化学生心灵和规范学生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物质环境、舆论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它们就像一扇扇窗口,透过它们,可以感知校园的文化特性和整体和谐与否。在和谐环境文化建设中,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环境。要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师生心理和谐,实现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大力宣传先进,树立典型,弘扬爱岗敬业精神。要注意处理好物质与文化、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物质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统一。要把学校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从学校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特色出发,精心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使人文氛围与特色渗入学校自然环境,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继续完善教代会制度,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和谐校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校。教代会是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制度,不断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要广泛了解民情,集中民意,动员和组织更多的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校管理真正朝着依法行事的方向发展。
第一,坚持源头参与。涉及教职工利益的各项方案要充分考虑和体现教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学校重大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措施要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方能推行。
第二,坚持民主监督,促进校务公开。要把教代会作为切实实行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拓宽校务公开渠道,保证校务公开的有效性,推动校务公开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三,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也是教代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适时地、分层次地推进评议工作。
(五)加强民主监督,履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
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因此,工会要注意研究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学校工会的特点,一是要积极探索维权的重点内容、机制、方式和途径,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为教职工代好言、参好政,利用学校资源为教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帮助教职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二是要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深入基层,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和呼声,及时反映教职工的利益诉求,提出意见和解决建议;三是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教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的总体利益和个人具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大局,保證学校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要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帮扶救助困难教职工,凝聚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建设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之必然,这一办学理念要成为学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并内化为学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要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2]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3]潘明烽,王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智库时代, 2017(15):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