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单招日渐火热背后的喜与忧
2018-05-14
选学校、报志愿,许多高三考生正在为今年的高职单独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职单招”)做准备。在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看来,此次高职单招是他们的一次机会,一次迈进高校学习的机会。
在高职单职进行的第11个年头,其形势如何?又有哪些瓶颈?
单招成高职招生主要渠道
高职单招也称高职分类考试、提前考试,是考生除全日制普通高校统一招生选拔考试(即高考)外,进入高职院校的另一途径。
2007年是高职单招元年,教育部批准在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4省共计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率先进行单独招生试点。高职单招是国家高考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它一方面提高了部分学校的自主选拔权,让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选拔学生,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对于在职业技能方面有学习意愿或动手能力强却没太大把握考上本科的这部分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单招这条绿色通道,进入高职院校。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单招被录取的考生(以下简称“单招生”)与参加高考被录取的考生(以下简称“统招生”)并无区别,可享受同等待遇。
11年间,单独招生试点院校逐步由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扩权到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内高职院校。单招已成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单招生成了高职院校中的主力军。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王伟介绍,2012—2015年安徽省除了个别院校以外,都加入了单独招生行列,并且各院校的自主招生计划比率逐步增加到各院校招生总计划的50%。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王纪安介绍,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河北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其所在的学校自2008年试水单招至2017年,通过单招录取的人数已达1354人,占总录取人数的31.7%,2018年通过单招投放的招生计划的录取人数则占总计划录取名额的60%。
再如,据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老师介绍,其所在学校今年预计省内招生4500人,其中单招生3600人,占比80%。
高职单招生入校门,被什么绊住了脚
目前,优质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普遍好转,但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在不少人眼里,高职院校是本科院校的“接盘侠”,后进生的“集中营”。河北省某县级中学高三年级主任薛霍(化名)说,很多考生不愿意报考高职单招是觉得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去考,他们一心只想高考,尽管通过单招进入高职的概率更大。
薛霍透露,今年其所在中学有七八十名高三学生报考了高职单招,较去年人数有所增加,但报考单招的考生在该校总考生数的占比并没什么变化,约为3.5%。他认为,情况之所以如此,除了观念上的保守外,还与学生对高职院校及高职单招政策不了解有关,“当前国家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也有了新的发展,但不少家长和考生观念还很陈旧,这主要是学校、老师宣传不够。”
薛霍所在学校的一位高三学生表示,他们班上只有3名同学报考了单招,对于单招,学生了解得极为有限。一方面是学生对单招了解得少,另一方面是来校宣传的高职院校屈指可数。该名学生补充道,在报考前,只有五六家高职院校来校宣传。“许多中学认为高职单招的受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让高职院校进校宣传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耿巍看来,高职院校与考生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对高职招生极为不利。
高职单招生入职场,被低看一等
“高职单招生找工作顺利吗?”高三学生家长林冉(化名)忍不住在河南省某高职院校单招群里询问。因孩子成绩一般,她便想让孩子通过高职单招上高职。
不一会儿,一位学生回复她:“对于某些专业,企业来学校招聘时会优先考虑统招生,有的企业则会提出不要单招生。” 听说单招毕业生会被“歧视”,她心里便打起了鼓。
单招生和统招生名义上并无区别,入校后享受同等待遇。但在求职季,单招生却因“出身不同”处于下风。如果说单招生在校与统招生“享受同等待遇”是丰满的理想,那么走出校园后单招生便会遭遇骨感的现实。
前不久,河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生张乐(化名)在校园招聘会上发现,有些企业的招聘海报上明确写着不要单招生,这让他的心凉了半截。“不过这也不奇怪,”张乐说,“去年和前年就有几家招聘企业也是这样要求的。”
河南省某单位招聘负责人透露:“考虑学生素质,我们还是倾向于招统招生。”安徽某企业招聘负责人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是单招生,想通过校园招聘进入我们企业基本不可能。”
高职单招的突围之路
如何打通高职院校与考生、家长之间的隔阂,打消考生、家长的偏见,让有意愿的学生走近高职,让高职单招发挥选拔人才的最大效应?如何让社会摘下对单招生的有色眼镜,为单招生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业界人士各有看法。
加强宣传,完善选拔制度
王纪安认为,教育部门应加强高考改革相关政策的宣传,使考生及家长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分类考试,能够正确面对高职单招。同时,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向老师、考生及家长普及高职单招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加强高职院校与家长、考生面对面交流,积极打造一个沟通平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相关情况并理性报考高职院校。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主任王波认为,高职单招开展多年,认可度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高。选拔的“宽进”降低了单招生的生源质量,不合理的录取方式也令学校很难选拔出真正具有职业潜力的高、精、尖人才。因此,国家在单独招生工作中,除了规范性要求以外,更多的要在制度上下功夫,尤其在职业适应性测试上,要探索出更加规范可行的评价办法,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某一专业的适应性与发展空间。
特色办学,结合特征分开培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者熊丙奇建议,国家要取消对高职存有偏见的制度,给每类教育、学校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并给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结合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校本身也要转变规模办学路线,走特色办学之路,以质量和声誉吸引生源。
在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看来,为了节约教学成本,高职院校对统招生与单招生往往采取相同的培养方式,没有针對性地加以区分。对此,在教学组织上,学校应考虑单招生和统招生的不同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开培养,并把工作重心放在实践教学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补充道,社会需摘掉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有色眼镜,尊重技能人才,而非盲目地以学历为选人标准。国家也要探索令社会认可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