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2018-05-14王宝鑫
王宝鑫
摘要:文章梳理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步骤,即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结合工作岗位设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工学结合,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并以实训项目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为例,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电子与信息技术;就业导向;专业建设;课程开发
就业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在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组织教学活动,以改变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一、特点与意义
职业教育改革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做中学”。在教学目标上,它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挣脱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束缚,实现任务驱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统一;在评价机制上,该模式体现了评价的动态性与开放性,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不但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发展与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更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在具体课程改革实践中,要遵循實用为主的原则,坚持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并重,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模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1]。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步骤
(一)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
通过对大、中型城市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企业的调研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岗位设置较为齐面,有电路CAD-CAM设计岗位、电子产品生产岗位等。其中,操作岗和技术岗人才需求相对较大,学校可把这些岗位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综合考虑不同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培养学生的基本业务操作能力,构建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结合工作岗位设定典型的工作任务
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来说,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分析是通过对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剖析与把控,得出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具体职业能力。在分析和描述工作任务时,要确定典型任务与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计划、工作实施及工作结果等。学校教师可邀请企业管理者、相关专家等一起分析并提出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2]。
(三)工学结合,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在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要注重工学结合,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在行动领域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职业应变能力;在专业教学时,应构建新颖有效的课程结构,让学生树立课程学习的自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想象力;结合具体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其次,要体现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杜绝“一刀切”模式,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因材施教。最后,要实施产业化,可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为实现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应根据专业课程发展、面向的专业技术领域和教学目标确定实训任务;第二,应坚持先进性原则,把新的工作理念与知识点运用于实训项目;第三,应选择比较典型的工作任务,结合实际操作过程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三、课程教学方式分析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课堂教学基本是以教师照本宣科为主。中职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成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专业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参与度。下面以实训项目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教学法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实训项目教学模式
实训项目教学模式即在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以实训项目主题为中心,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交际能力等,以满足工作岗位对专业技术的需求。在实训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发挥辅助、引导的作用。教师在设置实践项目时,要选择具有实施意义的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以“智能家居环境控制系统”项目为例,设计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性格特征、基础水平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项目完成后,组织学生展示设计成果,教师和其他学生则针对展示的设计成果提问,发表看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实结合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与信息技术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适应新型技术模式的转变,应结合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就业状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制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从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基础、良好知识背景,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工融合型人才[3]。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以及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化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实训工作中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此外,中职学校要积极联系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企实习,检验理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24):61-64.
[2]《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编写组.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何锦伦.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提高技能的有效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