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8-05-14杨浩韦怡彤石映辉汪仕梦

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影响因素

杨浩 韦怡彤 石映辉 汪仕梦

摘要:探究学生信息素养背后的影响因素,是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该文对我国东部某省x市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究初中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学生信息素养处于百分制的中等水平。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个人背景层面,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均对学生信息素养有显著影响。在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层面,日均上网时长对信息素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频率对信息素养无显著影响。在信息技术情感参层面,ICT自我效能、网络感知有用性和網络情感对信息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ICT兴趣对于信息素养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信息素养;影响因素;信息技术行为参与;信息技术情感参与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信息素养作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技能,是学生在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近年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已上升至各国人力资源建设的战略高度。世界多个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和机构纷纷制订了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指标或框架,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中也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这些均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指明了方向。

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如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剖析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差异的成因,也是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但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文献统计发现,在2007至2017年这十年间,以“学生信息素养”和“影响因素”为主题的文献只有27条,在有关学生信息素养的5256条文献中占比0.51%。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的匮乏,会导致提升策略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在研究对象方面,我国目前多以高校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较少。初中阶段作为从小学到高中重要的过渡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探究初中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对于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现状,本研究将在了解初中生信息素养现状基础上,并从学生个体视角来探究有哪些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参考。

一、研究综述与研究假设

通过综述国内外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师、家庭和学生层面。爱萨特(Aesaert)等人发现,在学生层面,学生ICT经历、ICT使用情况和ICT态度影响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家庭层面,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对ICT的态度与学生信息素养相关;在教师层面,教师ICT使用与学生信息素养相关。此外,基姆(Kim)等人发现,学生性别、计算机课程的完成情况、计算机在学习和非学习方面的使用时间以及学生在课堂上使用ICT的满意度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影响;在学校层面,学校的地理位置和生机比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影响。谢勒(Scherer)等人发现,学生ICT自我效能、ICT兴趣和享受、性别、学生的教育期望、家庭素养指数和父母职业预测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国内方面,罗玛通过解释结构模型和层次分析法,从学习者、教师、环境三个层面构建了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多层次结构。刘向永等人发现,学生家中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是否去网吧上网和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与农村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有很大关联。唐一鹏和胡咏梅发现,不同家庭经济水平、地域和学校层次的高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差距明显。黄松爱和董玉琦发现,学生信息素养与学生所处的数字化环境、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设备的情况以及学校类型有关。王海燕和付丽萍发现,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所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政策、数字化环境以及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有关。通过综述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笔者将各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结果如表1所示。

在上述四种层面的影响因素中,学生自身层面的影响因素作为探究其他层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会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比国内外有关学生层面的影响因素,笔者发现国内研究目前仅关注了学生的背景变量(如生源地、年级、性别)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经历(如上网频率、上网时长、上网目的)等,而缺少从学生信息技术情感参与的视角探究其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将从学生个体层面出发,将影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分为三个层面,即学生个人背景层面,其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三个基本定类变量;学生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层面,包括日均上网时长和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频率两个定序变量;学生信息技术情感参与层面,其包括ICT自我效能、ICT兴趣、网络感知有用性和网络情感四个定比变量。针对以上变量,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中学生信息素养受其个人背景层面的影响,且不同性别、年级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信息素养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假设2:中学生信息素养受其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层面的影响,且其信息素养与学生日均上网时长和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频率存在显著正相关;

假设3:中学生信息素养受其信息技术情感参与层面的影响,且其ICT自我效能、ICT兴趣、网络感知有用性和网络情感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我国东部某省X市6个区中城镇和农村各6所初级中学的1344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在线问卷形式,由各学校组织学生在线统一作答,共获取在线答卷1327份,其中有效问卷936份,有效率为70.54%。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1)学生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平均每日上网时长和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频率等。(2)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该问卷来源于朱莎等人设计的《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问卷》,其问卷基于石映辉等提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而设计。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意识与认知、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应用与创新和信息道德与法律4项一级指标,以及信息敏感性、信息应用意识、信息的评价与创新等13项二级指标。《中学生信息素养评价问卷》包括学生基本信息题、调查量表(5级李克特量表题)和测试题(单项选择题)三部分。由于单独设计了学生基本信息题,因而本调查问卷只选用了后两个部分。其中,调查量表用于考察中学生的信息意识与认知,以及信息的评价与创新,共14题,总分23分。测试题则用于考察其余二级指标,共75题,总分为77分。整个问卷共89题,满分为100分。该问卷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难度和区分度,适合用于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评估。(3)信息技术情感参与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形式设计,共19题,全部来自前期研究者设计的相关量表,主要调查学生的ICT自我效能、ICT兴趣、网络感知有用性和网络情感。

三、初中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及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如表2所示,不同性别、年级以及生源地的学生比例差异不大。在学生日均上网时间方面,超过50%的学生日均上网时间为0-1小时,少数同学上网在1-2小时,不上网以及上网时间过长(2小时以上)的学生占比较少。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频率方面,超过60%的学生平均每周上网1次以上,33.2%的学生每月使用次數小于4次。表2中学生背景信息和信息技术行为参与统计分析表

(二)初中生信息素养水平分析

本研究将信息素养各维度及总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由表3可知,从整体上看,本次参与调查的936名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58.24,处于百分制的中等水平。其中,信息意识与认知维度的得分率较高(75.6%),其次为信息道德与法律维度(58.5%),而信息科学知识和信息应用与创新维度得分较低(得分率分别为54.5%和54.4%)。此外,学生在信息素养总分及四个维度的得分差距较大,表明初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三)初中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背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4所示)发现,女生、初二年级学生以及城镇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分分别显著高于男生、初一年级学生以及农村学生。

2.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为了解初中生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对信息素养的关系,本研究将学生日均上网时长和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频率分别与初中生信息素养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6可知,学生日均上网时长与信息素养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使用信息技术时间越长的学生,其信息素养水平越低。相反,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频率与学生信息素养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

3.信息技术情感参与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为了解初中生信息技术情感参与信息素养的关系,本研究对初中生信息技术情感参与部分的各个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分别将各变量与信息素养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学生信息技术情感参与各变量的平均值均在3以上。其中,网络感知有用性平均得分高于4,说明学生对于网络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的感知程度较高。而在ICT自我效能、ICT兴趣和网络情感方面,学生平均分均在3.5以上,说明学生信息技术情感参与程度较高。此外,由相关分析可知,信息技术情感参与各变量均与信息素养呈现显著正相关。

4.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学生个人背景、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和信息技术情感参三个层面与对信息素养的共同影响作用,本研究将上述三个层面中的各个变量设为自变量,将信息素养设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求得9个预测变量的容忍度均在0.4h,VIF均小于10,表明进入回归方程式的9个预测变量不存在线性重合侈元共线性1的问题。由表7可知,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340,说明9个预测变量共可解释34.0%的变异量。具体来看,在个人背景层面,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均对学生信息素养有显著影响。在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层面,日均上网时长对信息素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频率对信息素养无显著影响。在信息技术情感参层面,ICT自我效能、网络感知有用性和网络情感对信息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ICT兴趣对于信息素养无显著影响。

四、讨论与启示

本研究选取我国东部某省X市12所初级中学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了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并深入分析了学生个人背景、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和信息技术情感参与对其信息素养的影响。针对初中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下面将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讨论。

(一)个人背景对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在性别方面,研究发现女生的信息素养总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部分早期研究结果一致,而与有些研究结果相反。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由于信息技术评估侧重点的不同而造成研究结果存在差异。邦茨(Bunz)等人发现女生的在线沟通能力更强,而男生更擅长信息技术活动。第二,不同国家、地区或学校间由于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不同而造成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差异。有些地区或学校比较重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原理等事实性知识,而有些地区或学校比较重视信息技术程序性知识。因此,会由于不同性别对于不同类型知识的兴趣和掌握程度不同以及评估侧重点的不同而导致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信息素养水平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在年级方面,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总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高年级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时间比低年级学生多,他们具有更广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此外,高年级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接受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因此,他们的信息素养总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在生源地方面,研究发现城镇学生在信息素养总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相比,他们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更多、更容易获取信息知识和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能。与此同时,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也是激发学习者ICT兴趣、提高信息技能、培养学习者信息素养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学生有充足、均等的接触和使用信息化设施的机会。同时,学校还应及时维护和更新信息技术基础设备和软件,以确保硬件设施能够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二)学生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对其信息素养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在初中生日均上网时长方面,学生日均上网时长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与早期部分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而与部分研究结果类似。出现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和用途不同。当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用来扩展信息知识、提升信息技能等教育类应用时,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会随上网时间的增加而提升。反之,如果学生长时间沉迷网络,从事一些娱乐性应用,如打游戏、听歌、看视频等,这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不会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初中生信息技术设备使用频率方面,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频率与信息素养呈现显著正相关,但对信息素养无显著影响,这与早期部分研究结果类似。这表明当学生较多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时,表明他们具有相对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想到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过程中,扩展了自身的信息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能以及对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三)学生信息技术情感参与对其信息素养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在初中生信息技术情感参与方面,ICT自我效能对初中生信息素养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早期研究结果一致。班杜拉认为,当学生有信心能够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更加持久且更专注于他们的工作方式。因此,ICT自我效能作为衡量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与ICT相关任务的信念,其与高效获取信息知识、成功完成信息任务、建立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有关。其次,网络感知有用性对初中生信息素养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赫微(Heerwegh)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结果表明,学生网络感知有用性越高,学生就更加相信网络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学业成绩并给生活带来便利。当学生具有较强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情感时,他们就更愿意通过网络扩展自己的知识以及提升自己的技能。因此,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第三,网络情感对初中生信息素养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早期研究结果一致。该结果表明,学生对网络持积极态度能够预测学生的信息素养。塞尔温(Selwyn)发现,学生对互联网的态度可以被看作是预测其互联网自我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相反,当学生对网络持消极态度时,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和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学生完成信息任务和处理信息问题的水平。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多为学生从事信息活动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学生的积极表现和成果提供及时的激励。最后,ICT兴趣对初中生信息素养无显著影响,这与早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获取、使用和评价信息的自觉程度,但这种影响还受其所处数字化环境的不同程度的制约。此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和用途也会其信息素养产生影响。

五、结语

数字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国家和个人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了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并基于学生个体视角从学生个人背景、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层面探究其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信息素养处于百分制的中等水平。在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个人背景层面,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均对学生信息素养有显著影响。在信息技术行为参与层面,日均上网时长对信息素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频率对信息素养无显著影响。在信息技术情感参层面,ICT自我效能、网络感知有用性和网络情感对信息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ICT兴趣对于信息素养无显著影响。

探究初中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丰富了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并为提高学生信息素養提供依据并指明努力的方向。在后续的研究中,会尽可能扩大样本的选取范围,为得到更具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探究教师、家长和学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以便更好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指明方向。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9日

责任编辑:许林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影响因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从信息流的维度探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