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民航创新人才的分析
2018-05-14谢豫琳
谢豫琳
[摘 要] 产学教育是一种针对实践应用能力的教育思想,也是培养民航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基于此,通过对校企合作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与学生签订合作培养合同、成立专业指导顾问、联合国内外院校合作培养等方面对产学合作教育中关于民航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提出一点看法。
[关 键 词] 产学合作教育;民航培养;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77-01
产学合作教育是指包括大学与科研机构在内,通过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培养针对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校企培养策略在北美、欧洲、澳洲以及日本等地迅速发展。在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已经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民航肩负着运输、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率先在国内进行产学合作教育,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业特色,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校企合作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民航业的技术含量较高,控制的设备多为进口,价格昂贵且更新速度快,要想实习设备跟上行业快速发展需求,就需要学院引进企业资金购买,或者通过与民航企业的联合,借助一批航空专业设备作为学生实习使用设备。例如,广州民航职院通过与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之间的合作,共同建立民航商务计算机实训基地,其中包括:民航旅客的订座系统(ICS、CRS)、离港系统、货运系统、BSP自动出票系统等模拟实训设备。在让学生使用这些设备实习的同时,民航运输岗位还会针对学生进行岗位资格培训,在为实验实训建设节约经费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实习教学硬件技术始终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
二、签订合作培养合同,针对社会需求造就优质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合同,在合同中,企业会根据行业需求,提出对毕业生能力的素质要求。学院会针对企业需求,对在校期间的学生专业设置进行改革,调整学生的教学计划,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课程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而且通过理论瘦身、实践进补,强化学生实践训练以及技能培养,使学生在毕业时成为拥有工作经验的受欢迎员工。与此同时,学院对就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平台,征求毕业生对学院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并且每年向企业发放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等要求的调查表。这些都能够作为教学质量评估与专业教学改革效果的参考依据,以此不断推动学校改革,完善民航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1]。
三、成立专业顾问,丰富教师团队
学院从两方面入手丰富教师团队:一方面,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成为专业顾问,进入课堂讲课,将市场专业化信息带入课堂,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渐渐与市场衔接,以便于毕业之后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另一方面,把学院教师送到第一生产线,让教师理论实践相结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向经验丰富的技术工程人员请教,通过增加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对学生的教学水平。
例如,北京东方大学民航管理学院在6年时间里派送120名教师分别到南方航空公司、深圳航空公司、广州航空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其中有近50位教师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颁发的飞机以及发动机维修执照。教师经过实践,也能够锻炼出一批精通行业信息、具有市场头脑、能够自主创新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四、联合国内外院校,多元化人才培养
民航学院只有大胆创新,通过进一步拓展产学合作教育观念,与国内外院校或者教育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采用多元化教育创办共同教学,才能够培养出理论、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了满足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对学院提出,新毕业生既要有技术应用能力,又要有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的要求。于是學院分别与加拿大圣力佳学院、卡纳多学院进行合作教学,开设“2+1”合作教育模式,学生经过“2+1”教学分别能够得到两个学院共同颁发的毕业证书,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国外的语言环境锻炼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使其成为新时代民航创新型人才。
综上所述,产学合作教育非常适合培养民航创新型人才,将学院与企业紧密联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保证实习教学硬件技术的含量、调整学生的教学计划、让教师理论实践相结合、新时代民航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民航创新型人才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实际案例,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参考文献:
[1]崔鸣哲.韩国产学合作先导工程(LINC)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刘春宏.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31).
[3]梅鲁海,金文兵.高职院校新型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