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铜元收藏与辨别之法
2018-05-14卢伯雄
卢伯雄
中国近代铜元(俗称铜板)从发行到停止流通,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年时间,但铸造数量之浩繁、种类之庞杂、版别之众多,比古代一个朝代的铜钱(古泉)要复杂得多,特别是近代铜元中的伪品,其造假的时间贯穿着从近代到现代,面对100多年的铜元,当前收藏品市场上呈现的是鱼龙混杂、真真假假,让初集铜元的藏友,对其的真伪,实在是叹为观止。
为让初集铜元的藏友从概念上有一个抽象认识,笔者综合多年来在文物司法机构从事钱币鉴定的体会,对近代铜元的收藏、辨别,以AB二种法作个简要介绍,其个人见解可供初集铜元的藏友们在操作中参考。
A、简单易学的挑选法
一、看铜元铸造材质
铸造铜元的材质当然是铜,各种铜元中的材质以红铜最为多见,黄铜少见。
也有些为了降低成本,所铸的铜元是采用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如“大清铜币”中的“宁”字二十文、奉天光绪铜元等,材质为黄铜居多,红铜反而少见。
笔者曾接待过非红、黄铜质的白色铜元鉴定,其材质有白铜、藏(苗)银、锌铜合金等,铸造方法有翻砂、冲压、镀镍、粉沫浇铸(注)等。因为在铜元的流通时期,行用货币中只有红、黄色材质的两种铜元,没有白色材质的铜元,其鉴定结论均为仿制的工艺品(伪品)。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这些白色铜元伪品,无论它铸造得再好,只有观赏价值,没有收藏价值,更无经济价值。(图1-1、2)
当然,铜元中确有样币存在,材质有金、银、铜(含红,白、黄铜)三种,这些珍稀品种在收藏领域(含馆藏或家藏),基本上是流传有序,一般不会轻易在古玩收藏品市场上出售或被人捡漏。凡是有金、银、铜三种材质的样币在古玩收藏品市场上出售,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忽悠故事或某公司某网站冠以“流传有序”的噱头。切记!凡是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捂住钱包,别轻易出手。
二、看铜元面值大小
中国近代铜元的面值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当十文,而当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等面值的铜元较少一点,特别是一文、二文面值的,虽然面值小但铸造的成本偏高,加之属于找零的辅币,消耗大存世量小而值得收集。
还有四川省造“光绪元宝”中的当三十文铜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间习惯,发行后即停铸回收废止,据有关资料显示,其存世仅有十余枚,是非常罕见品。
在中国近代铜元中,“大清铜币”宣统二十文、“光绪元宝”广东五文、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国双旗五百文等都是属于难得一见的珍品。虽然收藏近代铜元的投资比其他近代贵金属币的成本低,但成系列的配套大全還是有难度,初集铜元的藏友们要练好基本功,全面掌握好戴晓波老师编著的“《中国铜元版式收藏图录》1至5部中国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的知识,就可熟能生巧辨别铜元的真伪。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条件下,收集配齐同版式中的各种变体、样币和罕见品,那么你的档次可称之为首屈一指的大藏家。
三、看铜元铸造工艺
中国近代铜元一般采用机器铸造,故称“机制铜元”。但有些地方因买不起机器,而采用因陋就简铸币或使用土法铸造,因此也产生了不是机制的地方版铜元。最常见的是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砂版铜元”,人力手摇机械铸造的半机械铜元以及手工打制的铜元等。这些非机器铸造的铜元,多是官办造币厂的过渡时期产物,一般铸造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是要特别注意,收购不是机制铜元时,须多一个心眼,因为铜元中的伪品多数是属于非机制工艺。
四、看铜元是否错版
首先从概念上要弄清楚,错版是指模具(版)上的图案或文字出错,这种先天形成的才能称之为错版币,凡是模具(版)上的图案或文字无错,而在铸造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形成的错误,这种后天的出错不是错版,是属于铸造中的变体或变异。铜元常见错版形态有:
1.英文错误,主要有字母写错、单词拼错等。如将单词“PROVINCE”(省)错拼为“PROVINEC”等。
2.满文错误。如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铜元,上缘纪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满文却为“宝福”(福建铸钱局)。
3.正背面图案错配。如“光绪元宝”背错配大清龙图,“光绪元宝”湖北造背,错配广东飞龙图,“大清铜币”宣统《乙酉年》造背,错配“光绪年造”字样等。
4.阴文图案。铜元币面文字大多为凸出阳文,也有极少数会有单面阴文图案出现,这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5.合背、合面铜元。指铜元的面和背:钱币收藏将有面值的称为“面”;没有面值的称为“背”。
合面:同一个钱币,两个面重合,造成了只能看到背,也就是说:正面反面都是背,称为合面币。
合背:同一个钱币,两个背重合,造成了只能看到面,也就是说:正面反面都是面,称为合背币。合背和合面的原因:一种是造币厂戏做;一种是工人误操作,上下模都装成了面或背(图3)。
在铜元收藏中有一种知名的工人误操作图案错配的横乙巳:上书“江南省造”,下缘“当十铜元”,中间光绪元宝,六瓣花居中,花心为一个圈,左右“横乙巳纪年”,这枚铜元的背面正常是配水龙,而常见的有错配飞龙。
多年来假铜元也十分泛滥,造假者为了牟取暴利,市场上也出现了假江南省造的“横乙巳合背”铜元。笔者曾鉴定过一件这样的“横乙巳合背”伪品,因该枚伪品铜元铸造得非常精致,经与真江南省造“横乙巳合背”铜元比对,并参照钱币专著中对辨别该枚铜元真伪的研究记录,做出了伪品的结论(图4)。
此铜元的特点:左图“宝”字下面有阴伤,“元”字下面有凸起。右图“巳”字下面有“破模线”(真铜元也有,系雕刻模具时先天形成,会在铜元上呈凸起痕);“乙”字下面有凸起的点;“绪”字下面和“元”字右侧及“十”字左侧有“破模线”;“当”字上珠圈有磕痕。而最突出的是合背的上下模差别也大,图4中的左右面比对,右边“造”字中的口字内多了一横;“光”字中的最后一竖横勾,起笔右侧有条“破模线”,这二处特征在左边面上没有;而且包浆是属于人为的化学物作伪。
五、看铜元的边齿
一般情况下,铜元侧面没有任何纹饰的光边,而轧了边齿的铜元绝大多数属于样币性质,但“光绪元宝”江苏十文,民国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铜元中,也常见有边齿的普通品存在。(图5)
六、看铜元的品相
铜元的品相被称为是“收藏爱好者的生命”。品相的好坏,不仅影响到藏品价格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藏品是否容易变现的问题。
虽然铜元收藏在行内没有具体的检测标准,而潜在的品相等级还是有的,从行内认同上,比较统一的是美品、好品、差品三个等级,一般对于铜元图案文字清晰、无磨损,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等,基本可算得上是好品相。
B、怎样认识铜元中的龙图案
中国近代铜元收藏一般在藏界的认定中分为两个阶段,清代和民国,而铜元中最复杂又最受人喜欢的是清代的龙图案铜元,从光绪二十六年到宣统三年的短短12年时间里,户部和各地官局先后发行了千余个版别,但大多版别之间只有轻微的区别,相对于新手来说,在版别的识别上带来了不少困难与困惑。
而近代铜元收藏的前辈们,经过仔细审视或研究,从学术研讨上对这千余个版别的龙图铜元,根据龙图案的形状与特征,可以分成十二种大的版别,只要认识了龙图案的形状与特征,就可以分清这12种版别之间的关系与特点。
一、青龙
清代铜元中常见的龙图之一,又称“己”字龙。常见于户部、广东、湖北、江南、江苏、清江、安徽、江西、四川、北洋、奉天、浙江、山东、河南、云南铜元局。(图6)
这个版别根据龙的尾毛(即常说的几尾龙)、龙爪、焰珠状及其火焰的多少等,可以分为若干个版别。
二、坐龙
清代铜元中常见的龙图之一,取其作蹲坐之态而得名。常见于户部、福建、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江西、四川、北洋、吉林、奉天铜元局。(图7)
根据龙的尾毛、龙爪、中心珠的形状及其火焰的多少、龙鳞的排数、龙头大小、有无珠圈、窄面瘦身、扁体、反N、王冠、鱼鳞等可以分为若干个版别。
三、水龙
这个版的龙图下方因有水波纹而得名。常见于江南、湖北、湖南、江苏、清江、安徽、江西、四川、奉天、浙江、河南铜元局。(图8)
这种版别根据龙的水波、龙身有云无云、龙爪须内外、跳〇版、瘦面龙、驼背龙、单冠龙、双冠龙、过山龙等可以分为若干个版别。
四、鸡爪龙
这是清代龙图铜元中的一个独特版别,因龙足似鸡爪状而得名,仅见于户部铜元局,各地方局没有铸造。(图9)
根据龙的尾毛、火珠涡纹、龙身尾端有云无云等,又可以分为若干个版别。
五、飞龙
取其龙的飞翔之势而得名,常见于广东、湖南、江南、江苏、清江、安徽、江西、四川、吉林、浙江、山东、广西铜元局。(图10)
飞龙图可根据龙的尾毛、龙刺、大尾、小尾、单线尾、倒U版等,分为若干个版别。
六、小胖龙
“小胖龙”铜元,因体态肥胖、憨厚而得名,也是龙图案铜元中的单一版别,仅见于湖北铜元局。(图11)
该版别根据龙的空心鼻、实心鼻、错英文等可以分为若干个版别。
七、蟠龙
这种版别常见于湖北、湖南与江西铜元局,其他地方局略见。(图12)
根据铜元正面边满文“宝源”、边库平、大字缶宝、小字缶宝、大字尔宝等可以分为若干个版别。
八、扫帚龙
因铜元图案中的龙尾如扫帚状而得名,也是龙图案铜元中的单一版别,僅见于湖南铜元局。(图13)
根据龙的龙云多少和正面中心“湘”字的大小可以分为多个版别。
九、方龙
因其龙图形状方正而得名,也属于单一版别,仅见于江苏铜元局。(图14)
根据龙图中龙珠火焰的长短、正面边满文的高低可分为数个版别。
十、反尾蛟龙
“反尾蛟龙”,该版铜元上的龙图龙尾巴摆向是右边,因清代对龙图案的设计其尾巴都是向左,而唯独这版蛟龙铜元图是反方向,因此以“反尾蛟龙”著称,仅见于江西铜元局。(图15)
根据龙图中、龙胸上有云无云、正面边满文“宝源”、边库平、大字缶宝、小字缶宝、大字尔宝、中心花有点无点等可以分为若干个版别。
十一、站立龙
该版铜元上的龙图为站立式,取其作站立之状而得名,属于龙铜元中的单一版别,仅见于河南铜元局。(图16)
根据龙图中龙珠火焰的多少、正面文字的大小,可分为多个版别。
十二、宣统龙
“宣统龙”铜元是清宣统皇帝在位时的多种面值货币,该版别由户部铜元局铸造,属于朝廷户部官局造币厂的独享铸造权。(图17)
这版户部宣统年造的大清铜币宣统龙,可分为一厘、五厘、一分、二分、五文、十文、二十文7种面值,其用途属于辅币,在流通中多用于找零或购买小物品等(图18-1、2)。“宣统龙”辅币还有一种宣统三年版,面值也是多种。
在清代龙图铜元收集中,像这种“宣统版”小面值铜币不仅难度大而且市场上的伪品也特别多,购买时须要小心并谨慎,更不要用猎奇心去买所谓的试铸样币。笔者去年曾为二位钱币收藏爱好者先后鉴定了“大清铜币/宣统年造(宣统龙)二分试铸样币”各1枚。持有者均为私企老板(以下简称甲、乙),购进渠道:甲是在某地举办的钱币交流会的竞卖会拍的,品名为“大清铜币/宣统年造二分纯金样币” ,(成交价略)图19-1甲。乙是在微信群中竞拍的,品名与介绍为“大清铜币/宣统年造二分金质试铸样币 ,材质保真,年代自定”(成交价略)图19-2乙。虽然这两枚“样币”鉴定的时间相隔近7个月,而且两位持有者居住的城市之间距离几百公里,购买地方也分别在千里之外的天津和广东,两人均以“金质样币”购回。经鉴定,材质确实是黄金,但有四个共同特征:黄金颜色均是正黄色,成色未到9成,只有8成(含金80%):金币加工为石膏模浇注:金币包浆属人为制作;二枚金币重量分别为31克,正负差仅0.02克左右。按其事后的加工手法,应出自同一个制作坊,只是包浆作伪采用的化学物成分不同。
甲的这枚是仿“生坑包浆”,以深黑锈色带红彩。
乙的这枚是仿“出土传世包浆”,以浅黑锈色带红绿彩。
按理,制假者对古物包浆是知晓的,因为金质不同于铜质,无论是生熟坑的黄金制品,都不可能出现甲乙这样的包浆,内行人一眼即可看出包浆是假的。为何制作者用这种拙劣手法来去染涂加工,其用意是掩新做旧欺骗不懂的人。最终对这两枚金币的结论是: “大清铜币/宣统年造(宣统龙)二分”,金质原料成色为“八黄”;年代:非“大清铜币/宣统年造(宣统龙)二分金质试铸样币”,系现代仿制的金质工艺品;估价:按市场同等成色黄金每克价×31克=金价+150元加工费=制作成本价×100%销售价=该枚金质工艺品的市值参考价。事后二位持有人告诉笔者,两人的后悔语言基本一致:买亏了!上当了!买进的价格比市值参考价——甲高出3倍,乙高出5倍。其实造成二人上当的理由也一致:难得一见的珍稀钱币;黄金是硬梆梆的真家伙。笔者对两人在该事上的评价同样一致:心态猎奇,头脑发热,专业知识贫乏(至少可以说不懂黄金成色),一时心血来潮。虽然两人交的学费不算低,但不属于血本无归,因为金质工艺品的属性还在,几千元的黄金市值价格仍可保证。
最后令笔者好笑的是,两个人咨询的问题也相同:一、怎样辨别黄金成色?二、“大清铜币/宣统年造(宣统龙)二分”有没有金质试铸样币?
笔者告诉他们:一、在业内对黄金成色的鉴定基本上是凭眼睛看,其经验源于业内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各种不同成色的黄金,其颜色和光泽都各不相同,又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并根据黄金的颜色、光泽判断黄金的成色,归纳总结出一种既可靠又简单的黄金成色鉴定法:“七青、八黄、九赤、四六不呈金”。解释为:七青,是指七成(含金70%)的黄金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为青黄颜色。八黄,是指八成(含金80%)的黄金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为正黄色。九赤,是指九成(含金90%)的黄金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为正黄色赤金色。四六不呈金,是指成色低于六成(含成60%)的黄金,所呈现出来的颜色已不是黄金所具备的颜色了,六成以下的黄金为白中微黄色,四成以下的黄金,其颜色则完全泛白了。二、据《中国清代铜元史》记载,大清铜币/宣统年造七种面值均有试铸样币存世,币的材质都是红铜(图20),没有金银材质和白、黄,只有铜的试铸样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