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三彩:康熙时期的名贵瓷器

2018-05-14乐兵

东方收藏 2018年11期
关键词:现藏纹饰康熙

乐兵

素三彩是康熙朝瓷器的名贵品种,因其色调冷艳、素雅,且用彩上底色釉不施红彩,而以黄、绿、紫三色彩料为主,并辅以少量白、黑(墨)两色作搭配图案而得名。如以明黄色为地,则为带清宫等级标志之专用色。早在明成化年间,其作为景德镇生产的一种釉上低温彩瓷器,即已出现并取得了一定成就。至康熙朝,其不仅传承了明代技术并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且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素三彩制瓷之全盛时期。

● 康熙素三彩的二次烧成与两种含义

康熙素三彩最好的作品,是御窑厂和景德镇民窑中部分高级作坊的制瓷。它需要二次烧成:即第一次要在已成形的各类器型上,用1250℃以上的高温烧素瓷;第二次则是在画成彩画的瓷上,再进行850℃~950℃的高温烧彩。素三彩和五彩的区别,是在用彩上不用红彩。同时由于“素三彩瓷”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故业内人士将其种类界定为釉上彩瓷器之一;且其用彩并不限于此三色,不过一定不能用红色。

另外素三彩中的“素”,还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根据“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的古代说法,指不含红色的瓷器。另一种是指素三彩瓷运用了“素烧胎”烧制。而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称为“素烧胎”或“素胎”。它不仅能使其在转移时不容易损坏,从而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且还不会因坯体浸湿而在上彩釉时招致坼裂。

● 康熙素三彩的色地釉彩与品种分类

相对于明成化和正德的三彩、嘉靖和万历的色地重叠工艺而言,极富盛名的康熙素三彩不但在前朝基础上多有所继承发扬,而且还发明了纹饰轮线刻画在素烧胎上,同时涂以釉彩、绘以图画制瓷。其质朴雅洁的风格,标新立异的工艺,丰富多样的品种,尤其是各种色地与虎皮釉的反复交替使用,更显得康熙素三彩颇具匠心、变化莫测。

康熙白地素三彩 其为康熙素三彩中公认的最精美之品种。它以素白器为地,画出纹饰后再绘以黄、绿、紫三彩图案,最后以白釉外罩成瓷。它的图饰一般为云龙、花纹、三果等,其胎体细腻,釉面平润,釉涩鲜艳,最为动人的是嫩如春水的浅绿色(图1-3)。由于其身份不凡,因此白地素三彩目前存世极少,精品更为罕见。

清·康熙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图1)

高4.7、口径25.1、足径16.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盘内外暗刻云龙纹,以白地素三彩装饰。其中盘内有折枝花果纹的彩绘石榴等,外壁有两组彩绘的折枝牡丹花纹。花卉施以绿、紫、黄、黑等低温彩釉,白釉施以圈足内。底署青花双线圈“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该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果实的饱满和丰硕。其新颖别致之处,是釉下刻花与釉上彩绘的结合。

清·康熙素三彩茄式壶(图2)

高37.5、口径2.5、腹径27.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壶因形如圆茄,故有“茄式壶”的俗称。其小口、曲长颈、口至颈部位渐粗,腹为球形。通体施白釉为地。另以黄、绿、墨三色,在颈之近肩处绘有卷枝纹装饰带。而一组绿彩绣球花纹,则绘于腹下部。素三彩壶胎体厚重,造型奇特,是独有的康熙官窑制瓷。

清·康熙雕地素三彩碗花蝶纹碗(图3)

高6.8、口径14.7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白地的碗外壁在雕地上刻赶珠龙纹,素三彩刻月季花蝶纹。底书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康熙色地素三彩 其地有黄、绿、紫、米等色,是于胎上刻画好纹饰后再加彩制成的器物(图4-6)。它以代表皇室的黄地最为尊贵,并以大瓶、大盘、大罐、香薰等陈设瓷为多,通常有高硬度、肥厚有光晕的釉面,纹饰亦层次分明。其需二次烧成:第一次先素烧,素烧后再在素胎上直接用色料绘画,绘成后还要一丝不苟地在纹饰的空隙处填上色地;第二次再低温烧成。所以与白地素三彩的制作相比,它的制作显得更加繁复。

清·康熙黄地素三彩龙纹盘(图4)

高7.2、口径41、底径26.2厘米,现藏于江西省景德镇陶瓷馆。

龙纹盘唇口、折边、弧壁,圈足的足底书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楷款。其通体以素三彩为饰,有四、六条五爪赶珠龙,分别饰于折边盘的外壁与内壁;另有折枝碧桃、牡丹、石榴、荷莲,以及菊花、芙蓉、茶花、梅花,均衡立置于内壁;而盘心则以双龙戏珠为主体画面。全器造型磅礴大气,色彩浓厚富丽,不愧为清宫祭器之上品。

清·康熙素三彩绿地海马纹瓶(图5)

高23、口径10.3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绿地的瓶身以素三彩通体绘波浪纹和海马纹。底书青花双圈“大明成化年制”仿款。

清·康熙素三彩海八怪纹观音瓶(图6)

高39.1、口径9、底径9.5厘米,现藏于观复博物馆。

外壁以素三彩为饰的观音瓶,在绘海八怪纹样的同时,层次分明地另饰以海水浪花。其色彩素雅,风格清新。

康熙墨地素三彩 其为康熙素三彩中公认最尊贵的品种,为康熙时首创、主要用作奠祀之礼的彩瓷。它的工艺非常繁缛:制作时先施绿釉,再施光亮鲜明的墨地即黑色釉彩,然后用深紫的黑笔白描禽鸟、花卉、荷莲等图案,而黄、紫、绿等色釉施于留白纹饰处方成。故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曾云“素三彩以墨地为最贵……西人嗜此,身价极高,一瓶之值,辄以万金”。并且有趣的是,由于官窑禁烧,因此只有民窑的作品,其质量甚至不逊于官窑(图7、8)。

清·康熙墨地素三彩四季花鳥瓷方瓶(图7)

高51.2、口径15.1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方瓶有圆撇口、长颈和长筒形的器身。上圆下方器型,取棕式瓶天圆地方的造型概念,底有透明釉下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楷款,为康熙时期民窑的作品。器内施白釉,外无釉,高温素烧后,在无釉素坯的外壁上以焦墨勾勒、点画纹饰轮廓,再填绘绿叶,黄色和紫色夏荷、秋菊、芙蓉等四季花。素坯留白作梅花,并有蝴蝶、鸟雀穿梭其间。花叶色彩分明,釉色分浓淡,使纹饰有阴阳向背的层次感。细心避开纹饰,填入匀亮如漆的墨地。彩上再罩一层透明乳白铅釉。

该类高温素坯上低温铅釉的作品,为康熙素三彩的特色。其浓厚漆黑莹亮,独树一帜,并以外销欧洲为主,传世数量不多。据推测,当时在欧洲或有如漆器般被珍视。此方瓶的典藏号为“中日瓷”,是抗战胜利后的1950年日方归还抵台的文物之一。

清·康熙素三彩黑地四季花卉图方瓶(图8)

高50.2、腹径20.3厘米,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方瓶撇口,细颈,折肩,长方形直腹,方底内凹。瓶内施白釉。外壁以黑釉为地,素三彩装饰。口沿和颈底部绘几何纹一周,颈部绘花鸟图案,肩部绘折枝花卉图。腹部绘荷花、梅花、牡丹、菊花,辅以山石虫鸟,腹部图案边缘施白釉。底足有青花双圈“大明成化年制”仿款。此瓶虽然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但是在黑地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洁净明晰。

康熙虎皮三彩 其为康熙素三彩中最为新颖、特殊的品种。由于它不带丝毫红色的釉面光亮变幻,特别是以黄、绿、紫三彩色釉点染的虎皮状斑块器表有如虎皮斑纹,因此它又有“虎皮三彩”“虎皮釉”的俗称。其胎骨致密沉重,风格粗犷豪放,现有壶、碗、盘等器物传世(图9、10)。它的出现不仅与当时的瓷器外销脱不了干系,而且还和崇尚狩猎的康熙皇帝有关。史载当时的康熙爷立国后为了励志,每年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射猎活动,且每年还猎杀了百头以上的老虎。因被猎杀动物(包括老虎)的血为红色,自然就认定红色为荤色,所以红色以外的色彩自然为素色。

清·康熙虎皮三彩多穆壶(图9)

高40.5、口径13.8、足径12.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多穆”为藏语,意思是盛酥油的桶。它在添把、嘴的基础上,又加僧帽状边于口沿,于是成为了多穆壶。该壶壶身通体施虎皮三彩釉,大小不一的虎皮斑片自然垂流,釉面光亮和谐。其造型高大秀美,胎骨沉重细腻,色彩斑斓亮丽,为极富民族特色的藏瓷珍品。

清·康熙虎皮素三彩碗(图10)

高8.9、口径19.4厘米,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碗撇口,弧壁,深腹,圈足。壶身通体施黄、绿、白、紫虎皮三彩釉,色彩斑驳陆离。该碗胎质缜密,胎薄体轻,釉面光亮,有变幻的金属光泽,是康熙虎皮素三彩中的传世代表佳作。

康熙三彩瓷塑 其为康熙素三彩中最受中外藏家追捧的稀罕品种。它类似于唐三彩俑,是康熙时期雕塑、釉彩相结合的素三彩瓷器。其胎质皆十分坚致,品种有仙佛人物、飞禽走兽、鬼怪形象、“福禄寿”字壶等(图11-13)。同时它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为康熙朝不可多得的瓷塑艺术珍品。

清·康熙素三彩寿星捧桃像(图11)

通高28厘米,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瓷塑像面部、手部、寿桃皆施白釉,褐色釉则施外衣、足靴,另有绿色釉施内衣,黄色釉施飘带。而两颊深陷的寿星光头、垂耳、长髯,身躯斜立,神情喜笑颜开,呈双手捧桃状。

清·康熙素三彩瓷塑财神像(图12)

通高57.8厘米,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财神坐于龙首圈椅上,头戴金冠,肩佩霞披,胸挂金锁,外罩黑蟒袍,内蓝丝系黄裳,足登云头履。其面皮紫黑,浓眉大眼,阔方口,双耳垂肩,面相威武,左手掩于袍袖之内,右手持左袖口。金冠铜鎏金制成,点蓝装饰龙纹,冠前镶嵌珍珠和绿宝石。圈椅为铜制,靠背为镂空龙纹栏板,扶手雕龙头,连杆雕龙纹,四条椅腿为兽足式,下有红木雕花须弥座,通体罩紫彩。

整个瓷塑以黄、绿、黑、紫为主色,辅以蓝、金二色。其形体巨大,眉目清秀,神态飘逸,绘工精细,雕工精湛,是康熙素三彩瓷塑中的经典之作。

清·康熙素三彩瓷塑福神像(图13)

通高60.6厘米,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福神和财神的大小基本相同,金冠和圈椅、须弥座为同一形制。该福神白面朱唇,慈眉善目,肩佩牡丹纹霞披,外穿黄蟒袍,内穿紫色团花鹤纹裳,足登兽头履。该瓷塑以黄、绿、紫为主色调,辅以黑、白二色。其胎质坚硬,雕工细腻,刀法娴熟,神态自若。

● 康熙素三彩的器型与纹饰

由于康熙素三彩的品种繁多,因此它的器型不仅有盘、攒盘、碗、盏托等日常用具,以及当时较为少见的小几(图14);而且还有瓶、罐等陈设器(图16),炉、观音、财神、童子、寿星等供奉用瓷,以及笔筒、砚台、笔洗等文房四宝(图15)。另外小如鹦鹉、大如狮子形瓷塑,当时亦十分常见。其胎体和康熙五彩、粉彩、青花瓷一样,极富釉质光润、洁白如玉的特点。而纹饰方面,它多以大块涂抹的龙、凤、花果、蝴蝶、花卉、人物为常见,并以花卉为主,以飞舞的蝴蝶间饰,同时加以龙纹的暗刻,故此尤为清新雅致。

清·康熙素三彩花鸟图小几(图14)

高8.4、长21.3、宽14.3厘米,现藏于荷兰国立博物馆。

长方形几面仿当时流行的家具形制,以素三彩绘花鸟图装饰。

清·康熙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图15)

高15.2、口径19.9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腹部施以三彩釉的笔筒,胎体厚重。其双龙戏珠、海水、彩云纹饰刻画外壁,显得气势磅礴、别有情趣。

清·康熙素三彩海马八吉祥纹罐(图16)

高29.8、口径13.2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罐以素三彩装饰外壁,并以海水江崖八吉祥纹绘颈部,以海水浪花八吉祥纹饰肩部,以海马穿行于海水江崖、八吉祥之间的图案绘腹部;其中涂绘的海马,分别以素三彩中的黄、紫、深绿、浅绿四色用彩。足边饰海水浪花八吉祥纹。

● 康熙素三彩的精细与淡雅

作为康熙彩瓷之一的素三彩,尽管用彩上没有五彩的丰富、艳丽,但由于它工艺精细、艺术品位高雅,故其在清宫用瓷中有着非同凡响的极高地位。同时因其标新立异的施彩工艺,使得它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品种,而且突出特点更非一个简单的“细”字了得。

其一,是康熙素三彩的胎体精细,对配制的制胎原料、各道工序的锤炼均非常严格。这样素三彩瓷虽然制作得薄而精巧,却无任何厚薄不匀或变形的现象,且处理胎体各部分的厚薄方面皆完美、和谐。同时为了保证胎体表面的细润、绘瓷艺术的效果,以及保证坯体晾干后器物里外壁的施釉方便,通常还要在器外壁作画的部位细细地刮掉釉层,从而使得坯体泥料细微颗粒之间的孔隙填实,令坯体更加细润、精美。

其二,是康熙素三彩的绘画精细。为了绘画形象与用彩的准确,保证纹样内容布局与设色的严谨,有的素三彩瓷甚至还用针一样的工具,在釉下胎体上线刻纹样的轮廓,并沿轮廓线用色料在烧成后的釉上绘画。而配制的彩料,其原料的研磨十分精细。另外素三彩釉上彩画的各种纹饰图案,色彩与色地均处于一个平面之上,如用手抚摸会感觉绘画的画面细滑、平整、舒适,基本无粉彩所有的凸凹层次感(图17、18)。正是康熙素三彩的胎细、釉细、彩料细,再加上绘画细、工艺细,才让这种彩瓷的品质得到了保障和提高。

清·康熙素三彩“莲池图”攒盘(图17)

高2.2、口径40.3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攒盘亦称拼盘,为盛放食物的一种成套器具。其始见于明万历时期,康熙朝相当流行。攒盘的数量不等,多者达二十多个,少则仅有五个。如按件数的不同,又有“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该素三彩盘是由“七巧”即七个攒盘合成的,中心呈六瓣花形。并以精细的线条、遒劲的笔力,绘画了其主题纹饰“莲池图”。

清·康熙素三彩纹章纹攒盘(图18)

高2.2、口径16.2厘米,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攒盘内外两层由“九子”即九个攒盘组成花瓣形。其中的小盘如莲瓣,为扇形;中心盘呈八瓣花形。四周八个小盘围绕中心盘,严丝合缝。该康熙时期的外销瓷精品,通体素三彩装饰,并以周密的布局、嚴谨的设色、精细的绘画,绘出九个盘心的番莲纹托手持斧纹章。

其三,是康熙素三彩瓷器还有色彩淡雅的特点。虽然它用彩不多,仅有白、黄、绿、紫等,但是每种颜色均十分浅淡、雅致(图19、20)。其相比用彩多样、色彩浓烈的五彩,以及层次分明、妩媚娇艳的粉彩,可谓于风姿素静高雅之中,有如花季少女的淡妆与纯情,使得人们在“淡”“雅”之中,能品味到这种独树一帜的康熙釉上彩之新风格、新感受。

清·康熙素三彩镂空香薰(图19)

高17.8、口径18.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呈八方体的香薰,下承八方束腰台座。其装饰有素三彩镂空锦地、钱纹和“卍”字图案的透雕、素三彩描绘的缠枝花纹和螭龙。香薰用彩淡雅,形体、线条硬朗,不失为美观、实用的一件清宫用瓷。其造型除了八方体以外,康熙素三彩香薰亦有四方体、六方体的造型。

清·康熙白地素三彩镂空香薰(图20)

高17.1、宽19.1厘米,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香薰呈六方体,下承可以拆下的六方形底座。薰体六面均有镂空的海棠形开光,薰顶部中心有六边形围绕海棠形镂空开光,开光外围有镂空“寿”字一周。器身以绿彩珍珠圆点为地,六棱上均绘有一龙。整个画面以黄、绿、紫彩为主,黑彩为辅,间以白地,色调淡雅。

本文可见素三彩在数量上,康熙朝不但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在造型、纹饰、彩绘、点缀技法、色彩变化等方面,亦获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果。自雍正朝以后,素三彩鲜有制作,直至清光绪年才出现仿品,从而更加彰显了康熙素三彩的盛名与光辉。

猜你喜欢

现藏纹饰康熙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玄宗避蜀图》
七月·美梦
一月·如意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
如此原因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年度第21期,P.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