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交际时代下的高校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
2018-05-14王志丽
王志丽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多模态化教学已经成为主流。多模态化外语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高校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提高能够通过意识的培养、PPT課件的多模态化、教学模式的转变等得以实现。
[关 键 词] 多模态理论;多元读写能力;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9-0286-01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产生,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现代电子设备成为人们交际的主要媒介,交际呈现屏幕化。现代电子设备使得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各种符号资源都可以参与到意义的构建和传递中来,人类社会由此进入多模态话语交际时代。与此同时,外语教学方式和资源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以单维模态——语言符号(文字和声音)为主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多模态的外语教学模式所取代。学生对传统文字的读写也必须向多元读写转变。因此,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以适应多模态交际时代的发展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多模态理论与多元读写能力
多模态理论(multimodality)主要来源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同时又结合了索绪尔、皮尔斯等人的符号学理论。多模态理论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除了语言符号之外,其他符号,如图像、图表、动作、空间、颜色、影像、动画等也能够构建、传递意义。由于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构建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学界对读写能力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而且还通过其他手段进行交际。与此相应,教育领域的语言学习也从传统的“语言中心”逐步转向“在交流中习得多元文化”,读写能力(literacy)就逐步扩展为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y)。
20世纪90年代,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率先将多模态理论引入语言教学领域,在读写能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伦敦小组发表的“多元读写教学:设计社会未来”一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一场语言教育的革新。
三、高校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培养
本文依据先前论述,阐述在多模态交际时代下外语教学如何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多元读写意识和培养多元读写能力。
(一)多元读写意识的培养
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读写能力是指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是在社交媒介屏幕化的情况下,语言能力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读写能力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在交际中,语言模态不再占绝对的主体地位,语言模态与图像等其他模态在意义构建上各有优势和局限性;语言模态应与其他模态搭配使用,相互协同和互补,达到最佳的效果。学生要意识到当单一的语言模态不能充分表达某些意义时,可以使用另外一种或几种模态来协同传递意义。
(二)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针对教学环节里学生多模态意义构建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摒弃“语言学习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中的多模态资源,构建契合语境的意义,实现信息有效传递。
1.多模态化PPT课件的制作
PPT的制作从单模态的文字符号发展到能较合理地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模态。这些模态各有所长、相互协作,一起构建意义。例如,以动植物或建筑物为主题的课文,一张图片所传递的意义比文字更加快捷、清楚和生动形象。即使在单一文字模态的PPT中,将文字进行大小、颜色、加粗、字体类型、段落编排等处理,也可以突出重点难点,将其直观化和形象化。
2.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学方式由教师课上“一言堂”,学生被动听讲和阅读文字的局面转变为学生参与多种任务、多维互动、多模态交际的自主习得。
例如,听说课上,学生可以开展故事改编和表演,通过编写剧本和表演来解构人物语言、行为方式、表情、服装和道具等多种模态表达的意义;阅读课上,学生根据文字语篇制作思维导图、小报和绘制图表等,通过图画、图表等其他模态来理解文字语篇。教师利用多模态教学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
多模态交际时代背景下,语言模态在交际领域中的中心地位到冲击并被多种模态交互协同使用所取代。同时,在外语教学领域里,多模态教学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模式,其主要目标即为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本文提出从树立学生多元读写意识和转变教学模式等方面来培养高校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并探讨了具体的教学方法。
目前,多模态理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多元读写能力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元读写研究必将受到广泛关注并日臻完善,为外语教学改革带来更宽广的视角和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2]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