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艺术特色和演唱分析

2018-05-14王康赵秀彦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演唱分析艺术特色

王康 赵秀彦

【摘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一首具有蒙古民族音乐风格的创作歌曲,这首作品情感深厚,意境悠长,受到了很多声乐专业学生乃至业余爱好者的喜爱。笔者本人非常喜欢这首作品,实乃一首词曲高度契合的佳作。本文从声乐艺术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作品的艺术特色(其中包括对作品歌词和曲调的分析),以及对作品的演唱分析,力求掌握作品内涵。

【关键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声乐艺术美学;艺术特色;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一、《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创作背景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由席慕蓉作词、乌兰托嘎作曲的一首蒙古民族音乐风格的创作音乐。这部作品表达了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热爱之情。说起这部作品的创作,其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台湾诗人席慕蓉祖籍内蒙古,父母都是蒙古人,因为战争的原因辗转去了很多地方,期间席慕蓉在重庆出生。席慕蓉的父母后来在台湾定居,但一直渴望回到家乡,但由于政治原因,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父母临死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女儿替他们再一次回到蒙古高原,再看一眼梦中的家乡。1999年,席慕蓉终于来到了蒙古高原,她饱含泪水终于实现了父母的愿望和自己心中的念想。也是这一年,通过乌兰托嘎,也就是这部作品的曲作者,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与席慕蓉结识。在德德玛的建议下席慕蓉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诗,由蒙古族作曲家乌兰托嘎谱曲,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终于问世。2000年初,德德玛在内蒙古春节晚会上演唱了这首歌曲,很快这部作品便响彻了蒙古高原。

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艺术特色

(一)作品歌词的诗化美

歌词属于音乐文学,是可唱的歌诗,具有一种诗化的抒情美。《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部作品的歌词之所以能让人们所称赞,是因为它感情真挚,实实在在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作品的歌词分为三段:第一段,“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总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笔者在前边说到这部作品的词作者是帶着父母未了的心愿来到蒙古高原,第一段歌词恰好体现了这一点,所以这段歌词一定是带有回忆和思念性质的。诗人(席慕蓉)用简短的四句话就将蒙古高原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曾经”和“总爱”两个词的出现带有浓烈的追忆色彩,一下就将人们带入诗人设立的情境之中,并引出接下来的感情发展。第二段,“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的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第二段歌词把人们从追忆拉回了现实,诗人来到了蒙古高原,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语修饰,从一个“终于”足以看出诗人等这一天实在是等得太久了,以至于来到这里之后泪水全然难以控制。这一段的歌词虽然是叙述性的,但其中饱含的深情着实令人久久不能平静。第三段,“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虽然已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到了这一段歌词,终于到了一个情感高潮,也是诗人心中的呐喊。整篇歌词语言凝练,层次清晰,感情真挚,是一首非常具有文学价值的歌诗。

(二)作品的曲调美

诗美或词美,自然要求曲美。词曲并茂,和谐统一是声乐曲调或旋律美的美学理想与创造追求,并以它本体的自足与创造规律去展现它的魅力。《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曲调塑造上虽然具有蒙古传统的音乐风格,但作曲家乌兰托嘎又赋予了它很多创作元素,为的是能更好地贴合作品歌词本身所表达的含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采用了6/8拍的节拍,这个节拍的特点是比较自由舒展的,这样便与蒙古高原上的大草原景象有了一个对应,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草原的宽广以及置身草原时的安心,同时作品是以中速稍慢的速度演唱的,配合以6/8的拍子,非常巧妙地与诗词所蕴含的那种回忆、思念的情感高度契合。作品采用单三部曲式,与作品的歌词一样,在旋律上也分为三段,但是这三段旋律并不是与三段歌词相对应的。笔者前边划分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词,在旋律上同属第一乐段,而歌词第三段的“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在旋律上是第二乐段,从歌词“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到最后是第三乐段,这是这首作品在曲式上的一个划分。第一个乐段由13个小节组成,以主和弦三个音变化了多种排列,利用八度音程的变化,级进,和声色彩的变化等方式发展音乐,在奠定了整个作品主题的同时,还使音乐有了充分发展的可能。这个乐段是一个旋律重复两遍,这样能够使两段词结合得更紧密,由于旋律音的使用是以主和弦的三个音作为基本的基调,所以使作品要表达的叙述情感更加真切。这一乐段在旋律的造型上表现的是一个游子站在家乡回忆往昔无法控制情绪的形象,旋律上下起伏,把诗人那种站在家乡无法自持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语调,把人们带入作品本身所表现的情景之中,主题立意鲜明可见。第二乐段由9个小节组成,下属功能和弦与主功能和弦交替出现,意在反映音乐发展的内在冲突,作品的主题在保留与突破的矛盾进行中被反复升华,尤其是这一乐段最后一个属音整整持续了12拍,把整个作品的情感推向最高潮,为进入作品的副歌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二乐段实质上是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的连接,一个由叙述性情绪到激动性情绪的铺垫,同时使整首作品的音乐更加丰满,层次更加明确。第三乐段由16个小节组成,是音乐发展的需要,这一乐段的旋律跨度开始变大,八度音程的跳跃和五度音程的跳跃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涨,作品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迎来了又一次的高潮。第三乐段要表达的是一种激动的情绪,一种不再抑制,要统统呐喊出来的情绪,所以作曲家运用了这一系列的音乐元素,而这些元素的出现恰好使旋律与诗词表达的情感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曲调塑造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节拍的运用还是旋律的造型以及旋律的叙事性、抒情性等方面都没有脱离诗词本身,属于词曲完美结合的典范。

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演唱分析之如何做到演唱中的行腔美

在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中,人们常说“字正腔圆”“依字行腔”,这既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要求,也是在演唱时用人声嗓音美化语言的一种手段。声乐本身就是极富有音乐性的歌唱艺术,是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演唱时,吐字的清晰准确,气息的饱满贯通,音色的婉转纯净,声音的洪亮圆润,语气的情真意切等,都是构成音乐美的条件。在演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作品时,行腔一定要注意音乐性,这其中包括行腔的轻重强弱,行腔的高低抑扬,行腔的快慢急徐,行腔的顿挫连断以及行腔的语气语势。笔者针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作品,主要说行腔的轻重强弱和行腔的高低抑扬两个方面。行腔的轻重强弱对于作品的演唱有着很大影响,一个语句中,哪些字或词需要重一些,那些字或词又需要轻一些,必须在练习时搞明白。《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作为一首抒情性的声乐作品,它是有一个层次在里面的,作品开始是一种叙述的感情,所以演唱不能过强,即使高音的地方也要相对弱一点唱。而在作品的“高潮”部分,我们在高音的地方就要把声音“扬”出去,因为这是根据作品本身的情感做出激昂和呐喊的状态。作品中有一处笔者需要具体说一下,就是“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这句话的第一个“啊”,在音高上是先低后高,而我们在演唱时,要在低音的时候稍微重一点,高音稍微轻一点,第二个“啊”虽然音高上也是由低到高,却不与第一个“啊”做一样的处理,则是要用渐强的方式去唱,这是笔者根据多个演唱版本做出的一个总结。

在演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作品还要注意行腔的抒情性,声乐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情感表现,人们常说的“声情并茂”正是演唱者需要达到的一个演唱境界。要想准确表达这首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那么我们就要清楚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以及对情感变化的细致把控。在本文“作品歌词的诗化美”一节中,笔者对作品的歌词已经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分析,从第一段词的思念性的叙述到第二段词的深情性叙述再到第三段词的一个情感高潮,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演唱时一定要将这种情感的细微变化体现出来,尤其是第一段词和第二段词之间,它本身虽然旋律相同,但歌词不同,所以情感表现肯定有所差别,它不像第三段的情绪变化大,需要在演唱作品时用心去揣摩。所以,我们在演唱之前一定要对作品进行细致的了解和分析,练习时感受情绪的变化,这样才能做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四、总结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歌词上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在曲调上既保留了蒙古传统音乐的风格特色,又加以新的创作音乐元素,与歌词结合得非常贴切,体现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一定要做到“以声传情”。

參考文献:

[1]余笃刚. 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马良.浅析《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处理[J].戏剧之家,2015(7):102.

猜你喜欢

演唱分析艺术特色
高山流水 颂知音
歌剧《江姐》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
声乐套曲《冬之旅》第十一首《春梦》歌曲演唱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亨德尔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的艺术构思
歌剧费加罗婚礼《你再不要去做情郎》演唱分析